領袖訪談 | 劉愛明:創業這一年

观点网

2016-07-19 18:11

  • “先做産業,後做地産,産業是目標,地産是結果。我認為這種模式還算是創新,這方面中城新産業沒有參考標杆,問題是新的,思路是新的,做法也是新的。”

    編者按:2016年,又是一年博鰲之夏,這是一個新供給改革的年代。雖然房地産仍然是支撐中國經濟穩定發展的重要力量,但改變已經在進行,唯有直面並順應時代潮流,才能更好地生存、發展。

    這個夏天,一直以前瞻思想引導中國房地産脈絡跳動的博鰲房地産論壇,因應形勢推陳出新,堅持為行業的變革找尋全新思路,奠定思想高度及方向。

    總結過往、沉澱歷史。觀點地産新媒體繼續推出“2016博鰲特稿”繫列報道,遍訪中國房地産及上下遊全産業鍊的企業領導人、職業經理人、經濟學者、金融專家、政府協會人士等行業精英。

    觀點地産網 和劉愛明約訪的時間幾經确定,最後選在中城新産業周年慶前一日。

    這里是深圳華僑城創意文化園,由舊廠房改造而成的創意産業工作室。劉愛明熱衷高科技,中城新産業的辦公場所“中城Office”充滿了智能化氣息,連會議室的玻璃也不例外。

    隔幾步卻是另一番景象,一座巨大的根雕茶台橫在並不寬敞的辦公室中間,劉愛明坐在木樁椅子上,手握一杯香茗。傳統與現代,似乎這種錯位可以讓他在産業地産中保持清醒認識。

    2015年6月,劉愛明告别職業經理人生涯,說服了一群人,一起規劃並開創中城新産業的未來。

    初創公司往往是新模式的誕生地,新模式甚至比靈活性更重要,“在産業地産的窄門之路上,改革者需要堅持‘産業是目標,地産是結果’的宗旨。”

    時隔一年,劉愛明再次與觀點地産新媒體一起暢聊“創業”。将近兩個小時内,對話涉及的話題很寬泛,從中城新産業的模式構造,到引入技術轉移中心的初衷,再到當前制造業轉型存在的種種壁壘。身處其中,既有驚喜也有挑戰,而他卻用平靜的語氣談論起這一切。

    在劉愛明的哲學中,自己從事的創業與馬拉松有共同之處,都需要決心、堅持與理性。正如他在微博上所寫的:“(創業)就像馬拉松,平靜的完成,成就是非凡的。”

    創業未央

    在互聯網時代,社會已不再滿足照搬舊模式、從1跨越到N的進步。相反,探索新道路、從0到1的垂直進步,被逐漸視為積極的商業模式。

    房地産尤其如此,在互聯網風潮下,衆創空間、工改商住辦以及聯合辦公等形式是幾種熱門的模式。不過劉愛明指出,這些新模式只是循着互聯網特征,把傳統物理空間做了改變,對于産業在互聯網時代下的轉型升級並沒有本質驅動。

    在他看來,現在行業普遍關注畢業生、90後創業,實際上中國制造業企業轉型帶來的需求轉變,是另一種“創業”:“對于中國經濟來說,制造業轉型升級如果不成功,那發展的壓力就很大,所以我呼籲要關注‘大叔’創業。”

    産業地産正是中城新産業看好的突破口,劉愛明稱之為“窄門之路”。“窄門”取自聖經,意為走的人少,卻是天堂之路。他多次強調,幾乎沒有人為轉型企業提供必要服務,自己創業的最大意義便在于填補其中從0到1的空白。

    他解釋稱,中城新産業的模式區别于傳統的産業地産,一是在大大小小的國企、外資、民企中,選擇為中小型企業推進轉型升級服務;二是強持有、弱銷售,産業是目標,地産是結果。

    “看這張圖,我現在百分之七八十的精力在忙着這上面的事。”劉愛明向觀點地産新媒體展示的是一張中城新産業生态圖解,列舉了中城·comp@ss(指南針)、國内技術轉移中心、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市場平台、資金平台、企業服務聯盟六大方面服務,服務核心則是制造業企業。

    另一個微妙的變化則是,作為職業經理人轉型的企業家,劉愛明對外鮮有強調産業園區的地産屬性,取而代之的是宣講自己所能提供的技術服務。

    這其中既包括龍崗的中科院技術轉移中心,與中國衛星定位協會、中科北鬥研究院合作成立的“北鬥+衆創空間”,以及北京科委下屬國際技術轉移華南分中心落地深圳灣。6月23日,中城新産業宣布在“坪山生命科學園”最新引入深圳大學醫學超聲關鍵技術。

    “産業經營與資源整合是關鍵,可以把中城新産業理解成一個平台,提供轉型升級方面的服務。”劉愛明表示,未來公司在産業領域實現資源整合,這将轉化成實實在在的生産力。

    不過他強調,經營産業園和商業項目一樣,實現資産保值乃至升值是服務的根本出發點,最終物業租金仍是項目的營收來源。

    經過一年的創業,中城新産業已在深圳灣、龍崗大運軟件小鎮等地落地4個輕資産項目,産業園項目簽約數量則增至5個。劉愛明透露,按照計劃,2016年公司有大量的項目在推進,接下來有意在寶安落地機器人産業園項目,此外還将逐步進駐北京、上海兩大城市。

    成長中途

    對于馬拉松跑者而言,最難熬的往往不是最後一段賽程,而是中途,皆因中途已經遠離起點,終點又遙不可及。劉愛明常常将創業喻作馬拉松,他比誰都清楚,自己的創業公司才剛邁過起點,勢必面臨中途的考驗。

    所以他一直強調,創業需要的不是激情,而是冷靜、理智、策略、堅持,其中最重要的是堅持。

    在這場創業馬拉松里,心态的平和讓劉愛明至今仍保持着探索的欲望。在接受訪問時,他自稱“越來越有激情”,喜歡並願意探索産業,“過去做了20多年房地産,現在換個角度看世界,會發現它很精彩。”

    在劉愛明看來,做産業園最重要的是談企業的痛點,互聯網的出現對産品制造模式産生了颠覆,現在大量的制造業企業現狀都是産能過剩。這批企業從過去粗放式制造到信息化、智能制造的轉型升級過程中,最薄弱的便是創新設計。

    “服務企業轉型升級,技術轉移将是重要突破口。”

    技術轉移定義為點對點的技術買賣,本質上是讓技術産業化的過程,近年來中國在這方面的推進力度也日益提高。2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确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並鼓勵企業采取股權獎勵、股票期權等方式,激勵科技人員實施成果轉化。

    以此為契機,他介紹稱,中城新産業聯合了中科院,並着手經營國際技術轉移,将國内外技術運用到中小企業的生産制造,解決它們的創新設計難題。

    中國的技術轉移仍處于探索、完善階段,這也給劉愛明帶來了一定挑戰。對此他坦言,中城新産業在實踐技術轉移的過程中,核心困難便是“技術商業化”。

    劉愛明指,中國的技術商業化仍處于較低水平,大專院校、科研機構研發尖端技術,大多不以商業化為目的,“實際上,中小企業需要的是适用于自身轉型升級的先進技術,而非尖端技術。”

    不過他随即指,一些國際非尖端的技術對于國内企業的轉型升級也有推進作用,這說明了技術商業化的發展前景,未來中國有巨大的市場。

    另一挑戰便是技術商業化進程中的人才隊伍建設。據劉愛明透露,未來自己将和國際知名大學聯合成立管理學院,推動技術轉移幫助企業轉型。

    以下為觀點地産新媒體對中城新産業控股(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愛明先生的專訪實錄:

    觀點地産新媒體:中城新産業從去年創立至今已有一年,總體取得了哪些進展?作為創始人,您覺得最大的收獲是什麼?到現在還有沒有創業的激情?

    劉愛明:我實際上挺開心,因為我喜歡産業,也願意探索産業。過去做了20多年房地産,現在換個角度看世界,會發現它很精彩。實際上,我覺得反倒越來越有激情了。

    所謂的“窄門”就是表面上狹窄,但實際上路越走越寬。事實也證明,産業确實要投入很多精力。服務業本身就很難做,因為客戶的需求不盡相同。但房地産進入下半場,随着銷售這條路肯定越走越窄,利潤也越來越低,發展重心應該轉到運營上來,這說明服務愈加重要。

    最深的體會是“創新”,所謂的“窄門”也是創新。産業地産要以地産為主,還是以産業為主?我的看法是,産業地産的客戶是企業,不管出售還是出租,歸根到底都離不開物理空間。中城新産業出售辦公樓的可能性不大,還是以出租為主。

    究竟給客戶什麼理由才能說服他們入駐?這是一個嚴肅的話題。大多數開發商給的理由無非是稅負低、服務質量好、一條龍服務,但都不充分。後來中城新産業運用互聯網思維反思,客戶的痛點到底是什麼?最大的痛點其實是轉型升級。幾乎90%以上的制造業都面臨這種問題,“解決轉型問題”就是開發商應該提供的理由。

    所以,中城新産業提出“服務中國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的願景,發展理念上以産業為主,以租賃為主,強持有、弱銷售。既然發現了客戶的痛點,接下來便要思考如何為它們服務,為此公司打造了旗下企業轉型創新平台“中城·COMP@SS”(指南針),圍繞技術、市場、資金等内容提供服務。這種邏輯看起來很復雜,遠非把樓蓋好再出售那麼簡單,也就是我所說的“窄門”。

    為什麼過去一年走下來,我反倒覺得路越走越寬?因為之前沒有人像這樣,服務于企業的轉型升級,這是窄門的好處。中城新産業還提出了一種口号,叫“Deep And Deep”,即服務再細分、深入一點。實際上一路做下來,也沒有外界想象中那麼困難。

    中城新産業創新在什麼地方?先做産業,後做地産,産業是目標,地産是結果。我認為這種模式還算是創新,這方面中城新産業沒有參考標杆,問題是新的,思路是新的,做法也是新的。甚至一開始不知道怎麼做,幾乎是自己琢磨、了解、接觸,再一步步落實。

    觀點地産新媒體:深圳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及推動增量優質、存量優化,5年後要達到低端企業淘汰1.7萬家。這說明新技術對于市場沖擊很大,該怎麼給中小企業提供創新服務?

    劉愛明:淘汰實際上是正常的市場行為,随着環境發生變化,企業必須進行轉型升級。對于傳統企業而言,普遍存在轉型升級的迫切需求,淘汰的做法不能一刀切。所以之前我也一直在呼籲行業,不止要關注90後創業,更要關注大叔創業。

    從全球角度看,傳統的經濟模式都走入了困局。唯一能看到的是兩個亮點,一是互聯網、共享經濟,将閑置的資源合理利用,實現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服務更好;二是高科技,技術迅猛發展帶來生産力巨大提升。

    深圳的産業主要以高科技為主,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布局高科技,2000年舉辦高交會等。這主要由于當時深圳别無他法,傳統制造業轉移,土地出讓減少,最後只能走上科技發展之路。在這輪大環境下,深圳的表現強勁也得益于高科技。與其談創新,不如直接談高科技,這比較切合實際。

    以住宅地産為例,在過去的開發中,“地産”是一個金融概念,開發商談周轉談銷售,基本局限于把金融的特點凸顯出來,但有多少人圍繞着“住宅”做過一些事?供應大樓卻沒有賦予新的性能,這是中國建築業一個永恒的遺憾,我們确實沒有圍繞着住宅提供更多的服務。

    産業地産也一樣,到下半場要圍繞“産業”提供更多服務,更注重經營。比如一個園區定位于醫療器械,那醫療器械行業有什麼特點,什麼樣的服務才是企業最需要的,怎樣才能提升企業的業績?這全是中城新産業要研究的課題。如果不談行業未來的發展邏輯,不解決這些難題,産業地産是開展不下去的。

    觀點地産新媒體:中城新産業似乎更像一個平台,上面嫁接豐富的資源,定位的客戶是亟待轉型升級的中小型企業。

    劉愛明:可以把它理解成一個平台。普通園區是提供端茶送水、财務、法律咨詢等服務,中城新産業是提供轉型升級方面的服務。

    企業轉型升級有幾方面内容,包括技術、資金、市場、服務。其中技術較為關鍵,因為現在技術更新叠代太快,國内已經跟不上了。中城新産業在這一塊做了幾件事,比如去年把中科院的技術轉移中心引入深圳,並利用這些技術為企業服務,公司既有專門團隊對接中科院的專家,也有專門團隊對接深圳企業。

    中城新産業的思路是什麼?公司在深圳已經有幾個服務地點,比如龍崗中科院技術轉移中心,深圳灣國際技術轉移中心負責北鬥和物聯網業務,坪山項目主打醫療器械方向,還打算在寶安落地一個機器人産業項目。現在在深圳已經發展了四五個項目,盈利模式還是靠重資産項目。

    資金方面,中城新産業股東之一中城投資是從事基金投資的,政府以及市場上都有大量産業基金。公司還要幫助企業解決市場的問題,現在正運用物聯網的方法,探索用物聯網解決市場化問題,另外還有“企業服務聯盟”也将服務于此。

    所以過去一年來,我幾乎百分之七八十的精力都投入到探索企業轉型服務了。下半場中城新産業首先是不“賣”,這是“強持有、弱銷售”模式,主張持有租賃。當然,這些城市的物業會重倉持有,未來還會增值。和經營商場的邏輯一樣,經營商場有兩部分收入,分别是租金收入以及未來評估增值。

    其次,中城新産業主張“去招商、強産業鍊”,不采用傳統的招商模式。傳統的招商在産業園里解決不了問題,關鍵還是要談産業鍊、談服務,談企業最需要的痛點服務。把企業吸引過來,然後慢慢形成有機的産業鍊,這就是我的模式。

    觀點地産新媒體:一開始跟中小企業談痛點,實踐技術轉移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某方面的困難?

    劉愛明:核心困難還是技術商業化的問題,也就是說,中國的技術距離商業化還太遠。

    這跟機制是有關繫的,國内很多尖端科技從研發之初起,目的不是“商業化”,而是完成某個課題研究,形成課題報告,最後得到專家組的論證通過。相反,國外很多技術的出發點就是“商業化”,如果不能實現商業化,就得不到科研經費。

    我覺得這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中城新産業接觸過一些技術,傾聽過客戶的聲音,很多人覺得這些技術盡管很尖端,卻解決不了企業自身的問題。

    中城新産業的客戶主要是中型制造企業,營業額一般在5000萬到2億之間,這類企業都不需要最尖端的技術。現階段中國的制造業水平基本在2.0上下,目標根本不是德國工業4.0,或許更需要先達到工業2.5或2.8。如果自身發展遠未到4.0階段,國外的頂尖技術根本派不上用場,另外也難以操控。

    觀點地産新媒體:這緣于國内的整體産業水平還沒有達到高度信息化、科技化的程度?

    劉愛明:對。制造業中小企業切忌好高骛遠,大部分需要的是适用于自身轉型升級的先進技術,而非尖端技術。但現在的問題是,中小企業甚至得不到任何起碼的技術服務,大企業封鎖技術,科研院校的技術又尚未商業化。

    過去它們的轉型全憑運氣,這是種野蠻生長的狀态,或許有一部分會成功,但更多會倒下。

    現在國内企業最主要的障礙還是技術的商業化,談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有不小的難度。從我接觸的客戶來看,非常需要專門的技術服務力量。

    觀點地産新媒體:這是否意味着中城新産業開展國内或國外技術轉移時,需要根據客戶的需要進行相應調整?

    劉愛明:當然,讓客戶接受這些技術還存在難度,所以說要找到适合它們的資源。這些客戶只需要适用于轉型的技術服務,但現在确實沒有這樣的服務。

    中城新産業解決的是“有無”的問題,其次再談服務質量,整合來做相對比較容易,單個客戶做則比較難。

    比如坪山的醫療器械産業園,中城新産業跟深圳大學有合作,對于深圳大學是一個實驗室,對于社會、企業卻是公衆的技術服務平台。

    接下來想做深、做透醫療器械行業,還需要通過國際技術轉移中心,把韓國、美國等國際上較先進的技術引入進來。

    未來中城新産業能整合醫療器械方面的技術資源、企業資源,掌握了産業邏輯、産業鍊構成、核心技術等,盡管算不上完全繫統化,但對這個行業的了解肯定很深。如果企業想在中國發展醫療器械,找中城新産業的可能性是很大的,這就叫做産業服務。

    觀點地産新媒體:中城新産業是通過引入技術服務,最終實現産業項目的保值甚至增值?

    劉愛明:中城新産業引入中科院、北鬥、醫療器械、未來機器人等技術服務,但沒有想通過這一塊賺錢。這和住宅項目興建學校的邏輯類似,學校只是配套,最終開發商還是會通過住宅賺錢。

    實際上民營企業做轉型服務的能力還是有限,中城新産業就幾十個人,能幹多少事?所以我呼籲發動市場化力量,由政府主導,這種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服務要形成一股力量。對于中國經濟來說,制造業轉型升級如果不成功,發展的壓力就很大。

    中國未來将發展成什麼樣的大國?只能是制造業大國。和2000年的深圳一樣,國家必須靠高科技,靠創新讓制造業轉型升級。這個社會有無限的發展可能,技術升級能讓人獲得更舒适、更便捷、更高效率。

    觀點地産新媒體:去年以來“互聯網+”被視為一個風口,但有質疑聲音認為對實體經濟的拉動作用並非那麼高,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現在興起的物聯網,發展前景如何?

    劉愛明:不管是“互聯網+”還是“+互聯網”,未來經濟的兩大亮點,分别是基于互聯網,以及基于高科技。互聯網對人類的影響還遠遠沒顯現出來,所以要用長遠的心态來看待。如果企業今年搞互聯網,明年就想有所收獲,這都是吃快餐的想法,所有的業務都很難開展。

    “互聯網+”首先是種理念,不能簡單當成一種工具。這種理念把人連起來,把資源連起來,進而才能發展出新的東西。Uber這樣的東西好不好?我覺得太好了,它的“共享經濟”也是種理念。

    如果多年後,沒有人會再談論“互聯網+”,那就說明已經深入到生活的每個細節,深入到人們的骨髓去了。但現階段我們僅僅把“互聯網+”當成概念來看待,國内談概念從來就沒熱過三年。

    物聯網是另外一個行當,最近我在向專家學習,自己也研究。

    物聯網表面看是簡單的“萬物互聯”,甚至比互聯網的影響還要大。現階段很多人談物聯網,内容基本是坐在車上把家里的空調打開,早上醒來咖啡自動煮好。但物聯網專家劉海濤開始提出了“物聯網金融”概念,以前融資極少用汽車抵押,因為汽車是移動資産,使用物聯網以後就可以實現抵押融資,其它包括普洱茶等等物品,在物聯網影響下,未來都能實現金融化。

    觀點地産新媒體:過去這一年創業,中城新産業取得了成績,也碰到了問題,但您似乎都表現得很平靜?

    劉愛明:中城新産業的模式不能說完全成功,但是我覺得至少越來越明晰了,客戶需要這樣的技術服務。去年産業地産還只存在于想法,現在包括中科院、北鬥、醫療器械、機器人、物聯網等全都已做起來。等探索完技術服務,再去打造産業園區,甚至吸引客戶入駐,就順理成章了。

    未來中城新産業會繼續發展這種模式,重倉深圳、上海、北京,在這些城市持有更多的産業空間。按照原計劃,2016年會進入上海、北京其中之一,現在由于公司有大量項目在推進,有可能兩大城市同時進入。但産業空間怎麼經營依然是一個核心話題,公司會根據具體産業而定,把涉足的一個個産業做深、做透。

    撰文:鐘凱    

    審校:劉滿桃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産業地産

    領袖訪談

    中城新産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