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界與商界的看法出其一致,都認為房地産依然還是大時代,不過未來可能市場會發生一繫列的變化。
2017博鰲房地産論壇·特寫 一場犀利又不乏趣味的博鰲論劍尚未令與會者忘懷,第二場對話即伴随夜幕的降臨而接踵而至。
8月8日晚上,“地産精英 博鰲論劍”第二場對話在孟曉蘇的主持下如約開啟,對話在以連平為代表的學者以及企業家之間展開。與上午不用的是,學界與商界的看法出其一致,都認為房地産依然還是大時代,不過未來可能市場會發生一繫列的變化。
短暫開場後,孟曉蘇戲稱要将發言權首先交給香港“樓神”施永青,雖然引得施生露出標志性的笑紋,不過這一大頭銜也讓他連忙表示,“我不是,其他人先說。”
接過話筒的是陳淮,“怎麼地産就是小時代了?”依然不改火藥味十足的言語風格。陳淮表示,13億老百姓想當有産者,這個大趨勢才剛剛開始。所以房地産不是小時代,“這個進程浩浩蕩蕩,是房地産業的歷史使命。”
他舉例稱,90年代末亞洲金融危機爆發的時候,很多學者認為老百姓十萬元級以上的汽車時代還遠沒有到來,至少需要30年,“今天看來像笑話一樣的,那些小時代眼光都錯了。”
與陳淮擁有相同觀點的還有同為學者的連平,在他看來,人們對房地産的需求既有基數也有乘數,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更多的人從農村走向城市,都讓過去的基數需求發生了巨大的轉變。
連平續稱,房地産的乘數效應在不斷體現,“所以對房地産市場很悲觀,我覺得是不恰當的。”不過在對房地産發展抱有樂觀的同時,連平也表現了對房企生存壓力的擔憂。他指出,未來金融對房地産的嚴格監管肯定大勢所趨。
“對于房地産來說,本身的金融狀況就扣得比較緊,現在比例是越來越低。”連平表示,在去杠杆大環境下,未來影子銀行給予房地産提供大量融資的情況将會受到許多抑制。
企業陣營對房地産的看法更加具象化,“魚和熊掌可以兼得,大象比兔子跑得快。”這是余英對房地産時代的感性描述,他認為未來房企還有很大的空間,城市更新、大量的農村建房需求都是房地産大時代的有力佐證。
基于這樣的事實基礎,余英指出未來房地産的發展模式會轉變,“當然不只是住房,我們的學校、幼兒園、教育、娛樂普遍落後。”
因此在余英的描摹中,未來房地産開發商的建設模式應該是多元的。“這一塊我認為非常有前途。”
被譽為“地産圈最懂藝術”的張寶全則認為房地産大時代下衍生了更多的細分需求,“我覺得是商業地産或者文旅地産時代到來了。”他認為文化消費時代、生活方式消費時代的到來,讓房地産從簡單的居住需求變成文旅、商業,因此不能用傳統的地産思維和概念造房子,“覺得房子不管怎麼蓋,只要廣告做得好,最後會适得其反,倒黴的是自己。”
作為博鰲元老,施永青從海外經驗給予這場對話更多的視角,他認為美國在20世紀初,農民占總人口的比例大約在40%,現在美國則為3%。即使達到97%的城市化率,還是不斷有農村人口往城市遷移。
“中國現在城市化才一半多一點,後面的路的确是很長的,所以說大時代還沒結束的說法是沒有錯的。”施永青表示。
撰文:陳朗洲
審校:徐耀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