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中南置地蘇南區域掌門人、明星經理人胡俊加盟,出任公司總裁一職,全面負責中銳地産集團的經營管理工作。
觀點地産網 2017年,中國房地産企業銷售額邁進“5000億時代”,多數房企業績大漲的背後,除去規模擴張帶來的高銷售,人才利好因素同樣不容忽視。
不管是深谙資本運作的金融男,還是領導能力出衆的職業經理人,相同的是優秀的領導者總會以卓越的管理方式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給企業留下深深的烙印。
6月11日,中銳地産集團宣布,原中南置地蘇南區域掌門人、明星經理人胡俊加盟,出任公司總裁一職,全面負責中銳地産集團的經營管理工作。
企業之間的人才流動早已屢見不鮮,這位曾分别在華潤、綠地等標杆房企擔任高管職位,並帶領中南置地蘇南區域履獲佳績的明星經理人的加入,給中銳地産帶來的變化仍可期。
胡俊履新中銳
說到胡俊,地産圈的人肯定不陌生,在他的帶領下,中南置地蘇南公司2016年簽約回款超100億,2017年亦取得了不俗的業績。
這樣一位出色的經理人,在6月伊始正式履新中銳,其中也不乏可以看出中銳招攬人才的決心。
伴随胡俊的加盟,中銳還啟動了組織架構調整,将原有分别位于上海和蘇州的兩級總部合並,統稱為“中銳地産集團”,以更為扁平化的姿态擁抱新的發展。
本次胡俊的加盟,伴随着組織架構的深度調整,中銳也或将會對現有團隊進行升級,同時在管理方式、激勵制度方面有所革新。
事實上,企業樂于向出色的經理人抛出橄榄枝早已不是新鮮事,因為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特别是對于暫時受制于“規模”,但希望求取突破的房企,人才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
陽光城挖來“雙斌”曾為人津津樂道,胡俊的前東家中南置地也同樣在人才戰中受益頗豐。
據觀點地産新媒體了解,中南集團董事長陳錦石就曾三顧茅廬力邀地産經理人陳凱加盟;陳凱現任中南置地董事長一職。随後中南置地也招聘大量優秀人才,在用人制度方面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使得中南建設2017年在業績上實現大幅度增長。
據中南建設2017年年報,由于人才引進卓有成效,大批知名職業經理人的加入,子公司中南置地2017年全年實現銷售金額963億元,連續兩年實現業内罕見的翻番發展。
中銳如今獲得胡俊加盟,似乎也将從“人才”方面開始發力。
教育+地産和存量運營
說到教育地産,能夠将其發展成特色的,中銳地産集團肯定是一個標杆。
當長租公寓、教育地産、存量運營和各類小鎮成為新的掘金口,各大房企持重金進入,就不得不感歎中銳的先見之明,因為這家百億房企早已秉承着“地産+教育”的雙輪驅動模式,在行業内深耕多年。
中銳地産成立至今已22年,憑借着良好的教育基因,發展教育+地産顯然比其他開發商更具優勢。
據觀點地産新媒體了解,自2002年主導蘇州國際教育園區3.5平方公里的開發建設後,中銳開辟了“教育地産”的獨特發展路徑,後憑借多年累積的國際優質教育資源,打造了多個優質的教育地産項目,並延伸到教育小鎮等産業。
2017年8月,還與安徽黃山就黃山中銳教育小鎮項目簽署投資合作框架協議,拟投資30億元建設550畝融合高端國際學校、青少年教育營地和親子樂園、國際培訓交流中心及度假休閑社區為一體的綜合教育類項目。
從深耕長三角到布局全國,中銳地産還有一個不小的亮點是穩步擴張海外市場。截至目前,中銳地産開發項目不僅覆蓋上海、蘇州、無錫、南京、杭州、武漢等城市地區,更在澳大利亞、美國等海外市場陸續開發房地産項目。
因此,中銳地産集團逐年來擴大的海外市場版圖也為其國際化教育地産業務提供了不小助益,能夠在更寬廣的國際範圍内探索“教育+地産”模式。
除去教育+地産的特色發展,2017年,中銳還啟動了“城市更新運營商”的發展戰略,秉承助力城市更新、盤活存量物業的目標,通過重新規劃和升級裝修改變物業破舊的面貌。
要成為一名好的“城市更新運營商”並不容易,中銳地産集團近年來正積極推進存量資産改造運營及管理,打造涵蓋學習-居住-工作三大産品線,如教育Mall、文創辦公、長租公寓等,形成具有中銳特色的“創新、創意、創業”空間服務生态圈。
與此同時,中銳還通過旗下基金公司完成對部分存量資産的收購,實現存量資産的“輕、重兼顧”。2017年8日,中銳首個文創園區——銳WIN,落戶虹口。
在2018年年初,中銳地産集團曾經提出過發展目標:地産業務方面,在2017年的基礎上,實現年復合增長50%以上,到2021年集團成立25周年之際,沖進500億陣營。教育業務方面,集團的目標是在現有運營學校的基礎上,保持每年新開3-4所的節奏,到集團成立25周年之際,K12學校數量達到20所,同時,職業教育也持續創新發展。
雖然行業内“規模論”仍然是第一位,但秉持着特色運營的房企卻並不缺乏破局的可能。在胡俊加盟後,中銳地産集團的發展目標是否會有調整,“教育+地産”的業務邏輯如何更加協同,以中銳當前的規模如何實現彎道超車,這些都是值得關注的方面。更大層面講,中銳作為又一家有志于突破自我的百億房企,具有鮮明的樣闆意義,其變革之路如何有序推進,業内正在拭目以待。
撰文:陳玲
審校:鐘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