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明與觀點面對面:産業萬象

观点网

2019-07-21 19:46

  • “我的創業理念就是這個——做産業界的恒隆、萬象城。”

    編者按:8月6-9日,2019博鰲房地産論壇将在海南繼續舉辦。連續十九年的持之以恒,造就了一個屬于房地産全行業的年度盛會,此間傳奇還在繼續。

    每一年博鰲房地産論壇,我們都在尋找中國地産商業領袖們的獨特故事與視野,尋找引領中國地産創新與發展的力量。

    當他們的故事放置于中國房地産宏大背景時,我們将擁有全新路徑與模式,可以觀察、記錄和解讀中國的房地産行業。

    觀點地産網 約劉愛明采訪的時候,他正好在國外出差,臨回國的前幾天,透過秘書與我們敲定了采訪事宜,地點還是在深圳華僑城産業園的辦公室里。

    上午十一點左右,夏日的陽光還不算炙熱,窗外滿牆的爬山虎在微風中搖曳,乘電梯上四樓,工作人員帶我們走過辦公區,進入劉愛明的辦公室,來到里邊的茶室。

    茶室不大,裝扮得古色古香,一座巨大的根雕茶台橫放在中間,兩邊都擺了木樁椅。劉愛明一身白色襯衫,從木樁椅上起身,向我們擺擺手,他的闆寸頭發看起來精神極了。

    招呼我們坐下,他邊寒暄邊沏起了茶,燒水、洗杯、洗茶、泡茶……一套動作行雲流水。

    劉愛明愛喝茶,這是回到廣東之後養成的習慣。

    廣東是中國四大茶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據說唐代起就有人在南海西樵山栽種茶樹,如今更是形成獨特的茶文化,幾乎每家每戶都會備着一些茶,平日也約約早茶、聊聊天,好不惬意。

    喝茶是一個好習慣,劉愛明也這麼認為:“以前在萬科全國各地跑的時候,和北方人見面就給你根煙,和南方人見面不管好茶、壞茶先給你來一杯,我覺得喝茶更文明一點。”

    他更享受給人泡茶的過程,但泡茶是門講究功夫的活兒,一樣的水,一樣的茶葉,泡出來的味道就是不同,劉愛明自認水平不如公司的一位副總,因此“在向他學習”。

    談到他最為感興趣的産業地産,過去的幾年里,在政策帶動下,越來越多的資本涌入這個行業,但劉愛明始終認為,這是一道窄門。

    道理與泡茶一樣,不同的人會泡出不同的味道,不同的企業在産業地産上的玩法也有不同:“華夏幸福有華夏幸福的玩法,張江有張江的玩法,億達有億達的玩法,天安也有天安的玩法。”

    中城新産業的玩法是什麼?劉愛明的邏輯很簡單,先建立一套服務體繫,再看看哪個城市适合去做這種産業園。至于最終要形成什麼樣的模式,他的目標也很明确:“要做産業界的恒隆,産業界的萬象城。”

    “野性”創業

    坐在茶桌前的劉愛明放松閑适,至少從表面看來,沒人會覺得眼前的人是一位忙碌的創業者,盡管他告訴我們,不久後又要跑一趟國外了。

    他泡着茶,有條不紊,很快就将裝有茶水的小杯子放到我們面前,白瓷的茶杯勾勒着花紋,很精致。雖然不太懂茶,但我們還是鄭重其事地品了一口,話題也在這滿室茶香中開始。

    劉愛明是江蘇人,1986年參加高考進入清華大學,本科加研究生,紮紮實實讀了七年的書,骨子里的不安分因子,在很多年後随着職業生涯的變換,才慢慢顯現出來。

    不過,劉愛明與房地産的緣分,在進入大學校門的那一年就已經出現。考入清華的1986年,國家土地改革進程邁出了重要一步,為了加強對全國城鄉土地的集中統一管理,國家通過土地管理法,成立了國家土地管理局。

    說來也巧,報考清華大學時,劉愛明的第一志願其實是無線電專業,但後來被調配到土木工程專業,陰差陽錯下,才有了後來房地産行業里的精彩歷程。

    畢業後,劉愛明的事業确實一帆風順,中海、萬科、協信三家都是明星房企,取得的成績也不俗。

    至今,劉愛明與這些前東家的老同事保持着不錯的關繫,不久前中海地産創始人孫文傑出了本書,特意給劉愛明送來了一百本,都還放在他的辦公室里。

    他還是“外科賽艇隊”的隊長,這是一只由萬科離職人員組成的賽艇隊,是劉愛明召集的,據說王石今年給他下達了一個任務,要把這只隊伍擴充至100人。

    至于協信,很多人曾以為這會是劉愛明的職業終點站,他将帶領這家渝派房企一路突破,最終成為龍頭房企。

    但他離開了,去創業,因為“心野了”。

    “心野”“苦中作樂”是他對自我性格的認定,很早以前他就說過,中海、萬科是有台階的山,協信是沒有台階的野山,“有台階的山登起來舒服,如果你想要爬那種野山,就得辛苦點。”

    選擇創業也是這樣的道理,如今産業地産雖然是一個熱門的領域,但各類商業模式都在摸索、演變階段,並不算成熟,劉愛明将自己選擇的路稱為“窄門之路”,“根本沒有人走”。

    對于劉愛明來說,帶着野性創業不是沖動,談論起這四年的時候,他語氣平淡,但帶着堅定,正如他審視這個行業一樣,理性又克制。

    産業界恒隆

    劉愛明人緣極好,經常在各大論壇里為企業機構站台,也發表了不少的演講。說起産業地産時,在商業地産領域里做得不錯的恒隆與萬象城,是他經常提到的。

    是否有對標的意味?劉愛明回答得挺直接:“我的創業理念就是這個——做産業界的恒隆、萬象城。”

    他常常講,恒隆是真正為了做商業而做商業:“人家兩個商場就上千億的市值,靠賣住宅賣到上千億的市值很難,也不是說不可能,但是比我這條路還難。”

    這是一個做得好的、純粹的商業地産項目的價值,劉愛明覺得,項目做得那麼好,客戶都說好,當然值錢,客戶說不好,你再怎麼說自己值錢也是編的故事,總有出問題的一天。

    放到中城新産業自身,劉愛明一直以來的觀點是,打造更強的客戶服務能力。這些年來,他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将上遊的力量集結起來,貫穿成為一條全産業鍊服務體繫。

    目前,中城新産業共有四個服務團隊,針對四個行業,分别是智能制造、生物醫學(主要是醫療器械),航空航天,還有物聯網。每一個團隊,他們内部稱之為“Comp@ss”。

    劉愛明說,一開始不知道要給團隊起什麼名,“資源整合部太土,客戶服務部又容易讓人誤解。”他表示,中國人覺得所謂的客服是指主業都做完了,剩下掃尾的工作就是客服部。

    他顯然是不認同的:“客戶服務是起點,是終點,是所有事情的根本,用這個名字容易誤解,所以後來取名叫Comp@ss,我們對Comp@sss準确解讀是産業公共服務平台。”

    現在做得最深的Comp@ss是醫療器械,為了解釋得更透徹,劉愛明掏出手機,給我們看了一個已經落地的醫療器械comp@ss服務内容,他們内部稱之為“中城五大服務實體”。

    他用手平放手機,一一細數:“上海理工大學國家級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針對人才服務;同濟大學醫學院專利研究與轉化中心,技術服務;上海介入醫療器械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技術研究中心……”

    末了,他放下手機,擡起頭:“醫療器械有什麼服務内容,我們可以講得很具體,都是有名有姓,有實體業務,不是虛的。”說這句話的時候,他眼里有着微不可見的自豪,更多的是誠意。

    盈利與前路

    不過,産業服務是一個低頻的、個性化的服務,中城新産業怎麼盈利?

    “服務體繫很難盈利”,劉愛明坦言,對中城新産業來說,服務是成本,但也是盈利的根本。

    “我們和碧桂園、華潤這類大企業合作開發小鎮,靠的是服務能力,沒有這個服務能力,他們為什麼選擇和我們合作?他們又不缺那點錢,缺的是服務能力。”

    此前,中城新産業和碧桂園已經合作開發了惠州潼湖小鎮一期,中城新産業負責項目産業定位、策劃、方案、招商運營。

    兩年前,同樣是在這間茶室,劉愛明對我們說:“地拿了,圖紙畫了,都在幹了!”語氣一派欣喜,兩年後再談,他變得平靜多了:“第一期差不多做完了,七八十萬平方米。”

    一切都在慢慢上軌道,劉愛明對我們說,服務體繫對租園區經營也有利,“有這個服務體繫,也許我的項目租得比别人好一點,我們就可以賺錢。”

    除此之外,還有一項操心服務,“是租運關繫,大家一起租,一起運營,這屬于操心。”當然,盈利模式未來還會慢慢演變,做會展、做VC,都可以賺錢。

    劉愛明特别注重服務與盈利的區别,他拿騰訊來比喻,騰訊一只手是微信,一只手是遊戲,微信是服務,遊戲是賺錢的。服務帶來流量,也刺激了遊戲。

    對于中城新産業來說,服務是不收費的,但這是賺錢的能力。現在劉愛明要做的,就是構建更強的核心競争力,打造更強的服務體繫,把門檻做高。

    這是一條還沒有人做過的路,劉愛明早就想清楚了。

    “選擇這條路很清楚,也很難走,一家小民營企業提出服務中國制造業轉型,這簡直是個不知天高地厚的行為,自己都做不好,還要服務整個行業,所以很難。”他有點感歎。

    從登野山到走入無人區,挑戰繫數越來越大,很多人都問他,累嗎?我們也問。

    劉愛明一般不會直接回答,他會反問:“你看我現在精神狀态是不是和原來不一樣?”問完後自己又把話接上:“我創業之後感覺精神狀态更好了。”

    對于每一個喜歡沖鋒的人來講,不斷攀登是他們的常态,劉愛明覺得這是一個幸福的過程:“今天走一步,它是個新高度,明天再走一步,又是一個新高度。”

    只不過,“未來我們要走的路很長”。

    以下為觀點地産新媒體對中城新産業董事長劉愛明先生的采訪實錄:

    觀點地産新媒體:很久您就說過産業是窄門,競争比較少,但是現在有個說法是産業是一個紅海?

    劉愛明:這個話題很大,産業有幾個方面,第一,産業市場量很大,中國是産業大國,制造業門類也是最全的,而且是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國家。

    第二,做産業有不同的做法,我對這個問題還是樂觀的,因為它比較窄。舉個例子,現在商業地産是紅海還是藍海?要看你怎麼做,做得好的,像恒隆、萬象城這樣的就不是問題。恒隆現在的市值也将近上千億,中國有多少房地産公司市值上千億,但恒隆只有兩個商場。

    中國還有大量商場沒有做好,這不是紅海、藍海的問題,你沒有做對就是不對,做的套路不對,把自己做死了,但恒隆活得那麼好,你說是紅海還是藍海?做的人很多,但是做的方法不對,不長遠。

    觀點地産新媒體:您覺得産業應該怎麼做?

    劉愛明:現在産業處于這樣一個狀态,參與者很多,華夏有華夏的玩法,張江有張江的玩法,中城有中城的玩法,億達有億達的玩法,天安也有天安的做法,都不一樣,甚至像普洛斯也不一樣,普洛斯也是典型的産業地産。

    市場很大,大家的做法不一樣,現在普洛斯這套做法相對固化,天安的做法也在演變,别的更不用說了,都在變,現在産業是不斷變化的态勢。

    觀點地産新媒體:現在中城有多少個項目,主要是什麼類型的?

    劉愛明:項目有30個,都是專業園區,比如說醫療器械就是醫療器械行業。換一個産業,比如說讓我們做汽車園區,我們不會做,所以我們沒有汽車園區。

    提供不了服務,就做不了,沒有優勢,除非我認識哪個汽車廠商,我和他的關繫非常好,他幫我忙,否則很難做。不懂汽車,又沒資源,做個汽車園區沒意義,也做不了。

    我們的邏輯很簡單,會首先想這個行業能不能建立一套服務體繫,或者至少有能力、有信心未來把這套服務體繫建立起來,讓這套服務體繫得到客戶認可。

    再看全國哪個地方适合做醫療器械,哪里适合就去哪里做,並不是每一個城市,每一個區都可以做。順着産業走,不要用地産的邏輯來做,用地産的邏輯做一開始就不一樣。

    我們的邏輯是先建立一套服務體繫,再看看哪個城市适合去,不适合的就不去,這塊地不适合種高粱,你非要去種,請高手來種也不行,施肥種也不行。

    觀點地産新媒體:中城新産業第一個小鎮項目是和碧桂園合作的潼湖小鎮,主要負責什麼?

    劉愛明:我們負責産業,最早是參與産業定位、策劃、方案、招商運營,這是一脈相承的,不能割裂開來談。我現在最煩别人說你幫我招商,如果一棟樓我一開始就沒有參與,讓我招商我招不了。

    和招商運營一樣,做萬象城、恒隆這類産品,全國沒幾個城市,沒幾個地段能夠做這樣的項目,不可能每一個地段都做萬象城。

    一開始有招商運營思路,然後去選址,這個萬象城和另外一個萬象城還是會有點區别,這個地方的特點又是什麼?競争關繫是什麼?在這里應該是什麼樣的招商運營策略?定位是什麼?定位好了再按照這個速去設計,是什麼樣思路的樓就長什麼樣,如何構建競争力是在這一步,再去設計蓋樓。

    不能前面都不管就設計,請一個所謂的大師來設計,大師設計也是他自己假設的一個經營思路,但問題大師不管這些,以後是别人來管經營,可能根本不認同大師的經營思路,大師設計的産品對他毫無疑義,甚至是錯誤的,不值錢。

    産業地産最核心的是一開始要有産業,到底是想做産業還是做地産,到底以哪個為主,我經常問這個問題。

    其實這說的都是一個問題,你做一件事的出發點在哪里,初心在哪。如果是做産業就一路做産業,一開始就想着産業,就順着産業這個思路去做。

    例如有的産業小鎮,先賣住宅,再做産業,大家都想要快速回籠現金,這個也可以理解。但是住宅賣了,做産業的人以後住哪里?你連他們住哪里都不考慮,更不用說他在這里能不能存活。

    心里根本沒有産業,只是嘴上說說,心里想的就是做地産,快速回籠現金,又是做住宅那套快周轉模式,最後客戶不買單還是做不出來。

    客戶安居樂業,安居是基本條件,不能安居怎麼樂業?樂業就是讓你在這里生意好做,安居就是在這里定居下來,如果你連安居都沒有考慮,就希望企業搬進來,稅收都交給政府,這基本上是癡人說夢,自己在那里瞎想。

    為什麼你沒有競争力,是因為客戶根本不理你。為什麼我們說要去适合的地方去做産業,不适合做的地方就不去做?因為産業規律性很強,憑空制造一個産業也不是不行,但是十年不一定能夠做成,政府可以做,規劃好了就這樣做。

    任何一個産業都需要空間,生産需要廠房,人需要住,有生産,有居住,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産業小鎮。

    不是從地産的角度考慮問題,做住宅是解決現金流和利潤的問題,先賺了再說,這是地産思維。但是從産業角度來說同樣要有住宅,要有産業,企業進來總要有地方生産、研發、辦公、營銷、産品展示等等,企業的人還需要工作生活。

    我經常說殊途同歸,看起來一樣,但是出發點不一樣,結果就不一樣。

    觀點地産新媒體:您剛才提到一個實際的問題,因為現金流不回流,整個園區投入的成本也很大。

    劉愛明:可以回流,政府也沒有說現金不回流,這是個生意模式,做商場現金也回流,這是兩個盈利模式。住宅盈利模式好還是商業盈利模式好?我不知道,恒隆市值也上千億,做房地産的有多少市值上千億的。

    我覺得沒有好壞之分,本身是不同的商業模式,做商業就需要長線資金,産業地産也需要長線資金,借短債做長投資本身邏輯就是錯的。你選擇錯誤,非要這樣做,就是不尊重規律。所以也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做商場,做商場又想做快速周轉,最後會出問題。

    恒隆模式好還是萬科模式好?這個沒辦法回答。資本市場的數據有一定的對比性,那是公平的,大家都在一個市場里面交易,都有市值,我認為市值是公平的比較。

    恒隆也要想辦法解決資金問題,不可能一年做10個商場,他不是這樣做的。

    觀點地産新媒體:中城新産業不同的服務團隊會分開?

    劉愛明:我們内部有四個團隊,針對四個行業,機械行業就有一個compass團隊。這個團隊一開始不知道叫什麼名字,不能叫醫療器械客戶服務部,這個名字太土了,如果有同行這樣做的,我們也願意照抄,但是抄不來。

    當初在想用什麼名字,叫資源整合部太土,客戶服務部又容易讓人誤解。中國人覺得所謂的客服是指主業都做完了,剩下掃尾的工作就是客服部。

    客戶服務是起點,也是終點,是所有事情的根本,用這個名字容易誤解,所以後來取名叫compass,我們對compass準确解讀是産業公共服務平台。

    觀點地産新媒體:四個團隊分别是什麼?

    劉愛明:我們有智能制造、生物醫學、航空航天,還有物聯網。這四個都是大類,還在演變,這四個大類未來也不一定都做,有的我們發現做不了就不做了,有的行業還會冒出來。比如說材料領域未來會介入多一點,我們最近和中鋼在南京合作了新材料的服務平台,圍繞這個産業做服務平台。

    我們本質上是做産業的公共服務平台,比如說醫療器械服務平台上有什麼東西,你能夠提供什麼服務,大的方面叫技術、資金、人才、市場,提供醫療器械方面的技術服務、金融服務、人才服務、市場服務。

    中城強調的文化是深度,希望能夠再深一點,往大的方向上說做一個公共服務平台,這是對的,企業歡迎,但是你的服務平台能夠提供什麼,進一步說是技術、資金、人才、市場,再進一步說什麼技術,一直細分。

    觀點地産新媒體:資金方面,産業地産有沒有融資優勢,資産證券化會不會做?

    劉愛明:中國還沒有放開,持有資産未來總要退出,不能說沒有工具就阻礙這個業務的發展。

    普洛斯做物流地産可以做得很好,他有REITs,否則哪有那麼多錢持有物業,所以必須靠REITs,把資産證券化,這是一個好的方向。

    我們現在也呼籲這個政策盡快出來,這樣中國有一半的資産就盤活了。

    觀點地産新媒體:中城新産業怎麼解決融資和現金問題?

    劉愛明:這都是根據每一個項目來做的,本身我們有自有資金,也有部分現金流回籠,按照自己的能力去持有項目。

    這僅僅是我們的一個模式,我們和碧桂園、華潤合作做小鎮項目,我們是小股東,但是小鎮里面的産業可以得到支持,嚴格來說我們對應的只是一部分權益在里面,不是我們自持,是項目公司自持。

    資金很難一概而論,因為每一個項目有不同的解決方案。不管怎麼樣,現金肯定是問題,所以我們希望要有REITs出來,不然大家會用一些歪招、怪招變相解決現金問題,最後做得四不象。

    有了REITs以後,中國很多商場可以做得比現在更好,公寓也可以做得比現在好。

    商業的本質是不能散賣,只能整體經營,不要違背這個規律,如果違背就是另外一個結果。

    觀點地産新媒體:中城的盈利點在哪里?是服務收入還是什麼?

    劉愛明:服務體繫很難盈利,能夠盈利當然非常好,産業的服務是一個低頻個性化服務,不是標準産品,你的技術和别的企業技術不一樣,本身很難盈利。

    對我們來說,服務就是成本,盈利需要結合不同的産品,比如說和碧桂園、華潤這類大企業合作開發小鎮,靠的是服務能力。如果我們沒有服務能力,他們為什麼選擇和我們合作?又不缺我們那點錢,缺的是服務能力。

    租園區經營也是利用我們的服務能力,用這個能力換一個個産品。因為有這個服務體繫,也許我的項目租得比别人好一點,我們就可以賺錢。傳統園區賺錢不容易,我們利用服務能力把租金提高點,出租率滿一點,這樣就能夠賺錢。

    還有一塊我們正在做,提供完全操心服務,也不是租賃關繫,而是租運關繫,大家一起租,一起運營,這屬于操心,不是租賃關繫。未來也有可能演變,比如說做會展,做得好可以賺錢,企業願意來參加你的會議、論壇和展覽,沒有這個能力誰願意來?

    還有大家說的VC投資也是賺錢的,比如說醫療器械做得這麼深,一些好企業我們可以投資,這也可以賺錢。這些用的都是這個能力,核心能力就這一個,只是用這個能力做很多款産品出來,每一個産品投入不一樣,盈利也不一樣,但是用都是服務能力。

    為什麼說中城的模式沒有固化?因為還在不斷演變,現在小鎮産品相對成熟點,租賃經營是個産品,在運營的面積有上百萬平方米。

    還有純運營的項目,我們叫操心模式,有點類似于酒店管理公司的模式,現在這個項目只簽了兩三單,要做到一定規模,比如說做到兩三百萬平方米,這個模式才能相對固化。

    會展才開始做,VC投資也才開始投,都還沒有固化下來,最後解決盈利問題,最後這個模式才稱之為模式。

    觀點地産新媒體:中城有個産品叫天集社,具體是做什麼的?上面都中城的合作企業?

    劉愛明:都有,很多是我們的客戶,有的是這個行業企業,也不一定是我們園區的,他需要這個服務就可以在上面,這是個開放的平台。

    天集社我們從去年年底開始做,這個産品的落地是圍繞着智能硬件行業市場方面的服務展開,看起來它是個供應鍊整合平台。

    對于企業來說,因為産業有鍊條,上遊把産品賣給下遊,這些市場行為是整個産業鍊條的整合。你把東西賣給我,我把成品賣給他,最後都賣給華為變成手機。

    一款款的服務産品最後以APP、研究院等形式落地,構築服務體繫。現在我們有兩款産品比較成熟,未來會接着演變,能力越強大,賺錢就越容易。

    舉個例子,現在大家做産業地産,很多人說盈利模式是科技投資,這個事是很難,科技投資比産業地産難多。

    誰說投資能夠賺錢?科技投資本身是風險投資,玩的就是風險,投房地産風險小多了,投科技企業風險很大。這個問題會演變成你有什麼本事做科技投資就能賺錢,這個問題大家都沒有往深的地方談。

    張江是上市公司,做科技投資是賺錢的,為什麼張江可以賺錢,别人做不賺錢?

    什麼樣的企業才能進張江?有很多門檻,一般企業張江根本看不上,在進去之前張江就有很多專家把控,投的企業都是好的。就像考上清華以後再讓你去考别的學校,你成績肯定不會太差。你沒什麼考上清華,随便找個人讓他考,這個很難做到,邏輯不一樣。

    為什麼說孵化器模式沒有盈利模式?太難做了。有的企業說它的盈利模式是做創投,創投比做孵化器難一萬倍。所以做創投的人做孵化器是對的,做孵化器的人沒辦法做創投。

    投資能夠賺錢,介入一個行業很深了,有極強的判斷能力,有信息來源,才有可能投資成功。為什麼好的互聯網企業都在BAT呢?因為企業肯定先去找ABT這些大企業,找你幹什麼?你連馬雲都沒找到,說明你的産品有問題。

    未來服務體繫構築得很深,做創投有可能賺錢,服務體繫越強大做創投越容易賺錢,服務體繫不強大,投資就很難賺錢,只能靠想象。

    觀點地産新媒體:您創業四年了,這四年有什麼心路歷程?從第一年到現在,思想上和想法有什麼改變?

    劉愛明:我倒沒什麼太多改變,一開始就認得很準,一路都講窄門,我覺得沒有比窄門更準确的說法。因為選擇這條路很清楚,也很難走。

    一家小民營企業提出服務中國制造業轉型,這簡直是個不知天高地厚的行為,自己都做不好,還要服務整個行業,所以很難。

    幾年做下來有一些感受,第一,得到的比付出的多。因為做這個事的人比較少,真正在做,但也才剛開始做,别人就對你有極大的認同,因為這個事你真的做了,别人還以為你嘴上說說,你真正做了後别人就覺得你不一樣。

    坦白說,付出是一個過程,四年前完全是嘴上說,真正開始做這件事也是三年前開始,一步步做下來。兩年前,沒有像樣的産品,今年我們有一堆産品,上海的園區出來了,深圳的園區出來了,天集社也出來了,研究院也出來了,北鬥園區也出來了,這些項目都做得很深了。

    第二個,每一天做的事都沒有荒廢,我們過得很充實。

    我前面說的服務能力,這是你賺錢的能力。我們經常說左右手要分開,左右手不能混在一起。對于騰訊來說一只手是微信,一只手是遊戲,遊戲是賺錢的,微信是服務。

    服務能力方面,我們每天都在往上面加東西,把服務能力做得更滿,我覺得這樣做很踏實,每天做的事沒有荒廢,讓我們具備更強的客戶服務能力。

    反過來說,這是讓我們構建更強的核心競争力,或者是更強的壁壘,把門檻越做越高,我們每天都在做這事,我也很欣慰,沒有荒廢一天,每天都做得很充實。

    觀點地産新媒體:您提到了很多次恒隆,是不是有對標恒隆的意思?

    劉愛明:确實有這樣的想法,我的創業理念就是這個——做産業界的恒隆、萬象城。

    為什麼經常提恒隆、萬象城,人家兩個商場就上千億的市值。現在靠賣住宅賣到上千億的市值很難,也不是說不可能,但是比我這條路還難。

    撰文:曾劍萍    

    審校:武瑾瑩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創新業務

    中城新産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