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猜想角度不同,但同樣的都是對私有化确信不疑,因為這正正是投資者們希望出現的結果,而不是讓之前投入的資金“不産生價值”。
關聯閱讀:
觀點地産網 在去年兩番或真或假的私有化消息均無疾而終收場後,SOHO中國似乎又啟動了第三輪的試探。
SOHO中國最新發布的公告顯示,公司股份已自2021年6月15日上午九時正起于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短暫停止買賣,以待刊發有關内幕消息及根據《香港收購及合並守則》而作出的公告。
公告提及的“收購及合並”等字眼,不免讓人将其停牌與私有化做了關聯想象,更何況在停牌前的一周時間里,SOHO中國股價大漲,和去年兩度傳出私有化時的市場反應尤其相像。
私有化猜想
觀點地産新媒體查看近期股價表現,SOHO中國股價在6月1日開始即連續出現小陽線走勢,到了6月4日開始,更是呈現大陽線持續拉升,停牌前一日(6月11日),股價單日漲幅達15.15%,收報3.8港元。
6月4日至11日,其股價在六個交易日内累計大漲55.1%。
對此,有長期持有SOHO中國股票的投資者尤為敏感,預言道:“潘石屹如果要賣,基本上會選擇用私有化方式,不可能逐棟賣樓。”
有投資者則表示,之前上上下下了幾回的私有化“過山車”可能要“進站了”。
一位投資者甚至明确說,SOHO中國的私有化雖然“一路上很多人質疑,很多人嘲笑”,但現在“終于到花開時分”。
只是對于停牌前的股價大漲,有不少投資者表示已有内幕消息洩露,而且對此深感不滿,在讨論區抱怨道:“保密工作做得很差,每次都是在消息公布前股價大漲或大跌。”
正是由于去年兩度消息落空,SOHO中國的股價也因此起起伏伏,有投資者就寄望,這次公告最好可以直接宣布私有化,而不再只是宣布在跟誰談私有化的“騙局”。
各種猜想角度不同,但同樣的都是對私有化确信不疑,因為這正正是投資者們希望出現的結果,而不是讓之前投入的資金“不産生價值”。
回顧之前幾次私有化消息,資本市場對于SOHO中國的估值似乎並不低,只是能否最終成行還要看最後的價格談判。
事實上,早在2019年項目出售傳言之後,就傳出潘石屹将私有化SOHO中國。2019年10月更有消息顯示,SOHO中國計劃至少出售其北京、上海9棟寫字樓中的8棟(包括SOHO中國在北京的光華路SOHO、望京SOHO塔3、上海的SOHO復興廣場、上海的古北SOHO、SOHO天山廣場、外灘SOHO,以及北京的前門項目和麗澤SOHO),交易價格可能高達80億美元。彼時正向潛在買家商談,首批出售項目價值高達30億美元。
從資産標的看,SOHO中國傳聞出售的八個寫字樓項目均位于北京、上海位置較好地段,都是外資眼中的優質資産,而當時正在建設中的麗澤SOHO,不在出售範圍。
當時傳言,上述八個項目,SOHO中國将以分批打包的方式尋求出售,計劃所有交易在兩年内完成。
但對于這些喧嚣的聲音,潘石屹一直回以否認的态度,直到傳出黑石将對其進行私有化的要約收購。
消息兩度落空
去年潘石屹首次實錘的私有化動态,最先來自2020年3月10日路透社消息,彼時報道指黑石集團正與SOHO中國就後者私有化進行談判,交易價值達40億美元。
有分析認為,對于買家來說以80億美元買走SOHO中國的主要物業,不如以接近40億美元的價格直接把上市公司私有化來得更劃算。
當時消息還指出,黑石集團向SOHO中國提出的私有化報價為每股6港元(較當日股價高約一倍)。而且受消息影響,SOHO中國當日股價大漲近40%,最高價為4.17港元,創52周新高。
只是這一資本市場抱有極大期望的“潛在交易”,在發酵了五個月後,SOHO中國于8月13日宣布相關交易的讨論已終止,給出的原因是“迄今並未致使就潛在交易的條款達成共識”。
之後有知情人士消息透露,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導致前景充滿不确定性,5月起黑石集團關于SOHO中國私有化的洽談就已陷入停滞狀态。
去年終止與黑石的商讨後,又過去了3個月,不知道是嘗到了私有化消息對于股價的“催升”作用,還是真有相關風聲,11月13日,又有報道指私募股權公司高瓴資本與SOHO中國進行了初步談判,拟将其私有化。
這次傳言的交易估值可能超過20億美元,因為與此同時,高瓴資本還在考慮承擔SOHO中國約180億元(27.2億美元)的債務,作為其杠杆收購的一部分。
消息傳出,SOHO中國股價再度大漲超過40%至3.22港元,創7月份以來新高,市值還一度達到167億港元。
這次回應很迅速,11月13日當天,高瓴資本表示,無意将SOHO中國私有化。随後,SOHO中國股價漲幅迅速收窄,最終收報2.45港元,漲幅6.99%。
現在,私有化風聲再起,只是不知道這一次,其交易對手會是哪一家,而SOHO中國的業績仍有疫情影響的余波。
據觀點地産新媒體此前報道,SOHO中國截至2020年12月31日止年度,實現營業收入約人民币21.92億元,同比增長約19%;歸母淨利潤5.35億元,同比減少59.77%。同期,實現稅前利潤約人民币16億元,受疫情影響同比下降約17%。
撰文:劉滿桃
審校:勞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