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換一個名字“綠城電商”,能引起不少人的回憶,這兩者之間卻並非是簡單的替換關繫。
觀點地産網 9月27日,綠城中國發布公告稱,為支持網築集團有限公司的成長及發展,為其提供若幹财務資助。
截止于2021年8月31日,綠城提供的有關網築集團财務資助的協議總金額為21.36億元,其中實際使用額為21.16億元。有關财務資助通過作為有關銀行貸款的擔保人,或通過在有關資産支持證券計劃項下作為差補支付承諾人承擔一些差額墊付的付款責任的方式提供。
其中,銀行貸款提供的擔保上限總額為3億元,為公募資産支持證券計劃提供的擔保上限總額為10.11億元,為私募資産支持證券計劃提供的擔保上限總額為3.84億元,為公開發售資産支持證券/票據計劃提供的擔保上限總額為4.41億元。
據公告披露,綠城中國作為戰略投資人,間接擁有網築全部已發行股份合共31.37%。
網築是誰?綠城什麼時候投資了網築?這或許是不少新綠城投資者心中的問題。
在綠城2025戰略規劃中指出要培育新興業務,而網築将是其戰略中的組成部分。未來,綠城對其的金融支持将從2022年開始逐步減少,到2024年底減少至0。
綠城在公告中寫道,網築專注于泛建材領域的供應鍊服務,運營着一個活躍的生态繫統,上遊品牌企業和下遊經銷商在網築的泛建材供應鍊平台上交易活躍。
或許換一個名字“綠城電商”,能引起不少人的回憶,這兩者之間卻並非是簡單的替換關繫。
2011年,綠城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在宋衛平原先的期望中,綠城電商是改變建材行業,打造一個B2B業務的網絡平台,為客戶提供全套解決方案,還包含了B2C的業務。
最初設想中,綠城電商計劃以供應鍊的優勢,打造低于市場價格的産品,用互聯網思維改變傳統的建材采購。
綠城電商有3位風格各異的聯合創始人,主要負責企業管制的董事長宓建棟,有豐富建材經驗的副董事長賴偉央,以及投行背景的COO錢晟磊。
起步並非完全順利,因為完全改變了行業的玩法,也承受了不小的壓力。雖然背後有綠城的旗幟,還有集團的業務撐腰。
時間來到2014年,綠城電商業務漸漸有了起色,年銷售額達到了30億元。
然而,這個時間點對綠城來說,卻是一個多事之秋:融創與綠城之間長達兩年時間的眉來眼去,最終走到了一起,旗下藍城、綠城管理、小鎮等業務都走到了命運的十字路口,對名氣更小的綠城電商來說同樣如此。
向左綠城,向右宋衛平。
2014年11月,綠城電商的股東名單中,綠城房地産、東城置業、逸荣投資的名單被去除,只留下了杭州綠卓投資一位股東。
随後的12月,另一家公司仟金頂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定位為科技驅動型供應鍊綜合服務平台。
2015年,杭州綠卓投資更名為網築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並吸收了仟金頂網絡科技以及屋牛電商,三者合並成為了網築集團。
三大平台都是圍繞建材和樓宇設備行業展開的,只是各個平台針對不同的客戶。其中,綠城電商上下遊企業是廠家和房地産商,屋牛電商上下遊企業是廠家與裝飾公司,仟金頂上下遊企業是廠家和經銷商。
宓建棟、賴偉央、錢晟磊是這個故事里的主角,但背後依舊有綠城的身影,其仍持有網築的部分股權。
同時,網築獲得了紅杉資本為首的投資人約6000萬美元投資,擺脫了綠城的背景,成為一家相對獨立的新興經濟公司,專注于建材和樓宇設備領域整合型平台的打造和産業鍊的整合。
經歷了九龍倉、融創、中交等各方之後,關于綠城繫公司的股權,無論是綠城中國、綠城服務,還是諸如藍城、藍綠雙城等企業,雖然以綠城之名,但與綠城的瓜葛並非簡單的母公司關繫。
2016年,宓建棟在接受觀點地産新媒體專訪時也談到:“綠城是我們現在最大的客戶,同時公司團隊的人員都是從綠城出來的,因而我們與綠城之間無論是業務上還是團隊上都有着密切的聯繫,但是在法律上兩者是有着清晰界限的。”
網築發展過程中面臨着轉型的問題,其中主要原因就是自營電商平台承擔着很大的資金壓力,貨款往往都是應收賬款,而行業的震動又很大。
因此,網築決定從供應鍊金融端入手,為客戶解決金融問題,跑通産業閉環,打造建材産業生态圈。
經歷了戰略調整後,網築終于等來了第二次戰投,這一次是熟悉的綠城中國,而這一投便是連續3次。
2017年,綠城通過全資附屬公司永裕投資以2.85億元收購網築額外21,799,207股普通股,相當于約17%的股份,公司估值約在17億元。
2018年,永裕投資以現1.18億元收購網築集團有限公司額外5%股權,公司估值約23.6 億元;2020年10月,永裕投資8294萬元收購網築集團額外6,139,184股普通股,約3%的股權,公司估值大約在27億元左右。
在投資前,綠城持有約6,000,000股普通股,相當于6%股權;在完成後,綠城持有網築集團有限公司31%股權,紅杉中國持有13.87%,宓建棟和賴偉央間接持有網築已發行股份總數的35.17%。
值得注意的是,錢晟磊的名字無論是在網築還是仟金頂的網站中都已經消失。
世說 | 鈎沉里的商業筆記: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
撰文:李標
審校:徐耀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