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見 | 創紀錄式業績盈警與房地産“雷聲”

观点网

2023-01-31 20:50

  • 樂觀派多将此解讀為業績壓力加速釋放,經過“洗澡”後2023年加快企穩回升。

    觀點網 春節期間A股休市長達9天,期内其他地區股市走勢喜人,市場原盼望這里也能走出“開門紅”行情。但1月30日A股高開低走,萬科等房企則錄得下跌,與外界預期難免有落差。

    當天收盤後,A股上市公司抓住信批規定的“尾巴”密集發布業績預告。根據滬深兩市的要求,上市公司預計年度經營業績出現淨利潤為負虧損,淨利潤同比上升或下降50%以上,實現扭虧為盈,以及淨資産為負等情況的,應當在1月31日之前披露。

    在業績預告的名單之中,盡管不乏諸如比亞迪這類繼續高歌猛進的企業,但企業預虧的情況同樣觸目,房地産闆塊堪稱雷聲不斷。

    觀點新媒體粗略統計,僅1月30日晚至1月31日早間就有30余家房企發布業績預告,且絕大多數屬于盈警類别,至多虧損達250億元,最高降幅接近29倍。

    其中,荣盛發展預計2022年虧損繼續擴大至約190-250億元,同比降幅283%-405%;藍光發展虧損擴大至219.37億元,同比降幅59%;金科股份盈轉虧95-190億元;陽光城虧損80-110億元;華僑城盈轉虧80-100億元;泛海虧損70-100億元;中南建設則虧損75-90億元。

    但仍有個别幸運兒數據光鮮,華夏幸福從2021年虧損390億元優化至去年的盈利11-16億元,考慮到其主要由于債務重組取得重大進展,拉動了非經常性損益,這並不具有普适性。實際上,該公司扣非淨虧損仍高達168-173億元。

    随着業績雷聲的增加,在預虧房企的映襯下,1月初首先釋放盈警信号的保利發展、招商蛇口,反倒成為降幅“偏溫和”的少數。觀點新媒體曾擔憂,保利、招商僅是房企業績加速下探的先頭部隊,如今不幸言中。

    從頭部房企到百強陣容,它們的際遇已一再佐證一個既定事實:2022年是中國房地産發展史上最為艱難的一年。

    對于大部分房企而言,去年業績下降主要有三方面誘因:第一是房地産市場持續下行及現金流安排等影響,項目交付量、毛利率均出現大幅下滑,導致整體結轉規模、毛利潤受拖累。同時項目停工導致資本化利息變成費用化,從而産生虧損。

    第二,面對房地産市場需求下滑,多數企業選擇調整策略加大去化力度,采取了降價促銷、去庫存等舉措,尤其是現房庫存去化可以實現當期銷售當期确認收入,加劇了虧損。國家統計局披露,去年全年商品房銷售均價9814元/平方米,同比下降3.2%。

    第三,基于審慎性原則對存在減值迹象的資産計提減值準備,這在市場情況變化的情況下同比有所增加。比如,藍光發展去年全年計提約160億元減值損失,較三季末近乎翻番,主要為存貨跌價準備。

    相比于業績下降,虧損對企業造成的殺傷力更大,最直接表現是對淨資産的反噬作用。若虧損規模過大,還容易導致淨資産為負,上市公司面臨被ST(俗稱戴帽)的命運。

    截至2022年底,淨虧損最高的房企中,藍光發展預計淨資産為-208.21億元,中天金融淨資産約-6.09至-20.09億元,具有金融屬性的泛海控股淨資産則約為-6至-36億元。由于淨資産為負,根據規定它們的股票交易将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二級市場卻是另一番光景。房企業績下降甚至巨額虧損的公告披露後,投資者群體中驚慌、質疑、指責之聲並不鮮見。但1月31日開盤,滬深地産闆塊下探後迅速反彈,最後個股都錄得小幅下跌或翻紅,外界所擔心的跌停潮並未出現。

    樂觀派多将此解讀為業績壓力加速釋放,經過“洗澡”後2023年加快企穩回升。

    他們眼中的正面案例便是萬科,後者于2021年創下上市31年來第三次淨利下降記錄,主要原因也與毛利率下降、投資收益減少以及市場下行帶來計提減值等有關。而去年前三季度,萬科錄得淨利潤增長2.17%,基本實現企穩回升目標。

    在小說《三體》里,人類得知外星人入侵後采取了極端的策略,使地球步入大低谷時期。後來他們解放天性,認定活在當下最重要,于是“第二次文藝復興”誕生,科技和生活質量快速提升。

    劉慈欣說這叫“文明免疫力”,人類世界大病一場,觸發了文明機體的免疫繫統。于當下的房地産企業,它們又何嘗不是想觸發免疫繫統。

    去年四季度以來,随着金融16條等文件出台,政策端全力支持房地産平穩健康發展的方向明确,相當一部分企業陸續獲得不同融資工具的支持。但房地産良性循環仍未完全恢復,根本原因在于企業基本面改善尚需時日,以及市場購買力尚未完全激活,于是近期相關鼓勵購房政策頻繁出台,監管層試圖從降低房貸負擔及放寬購房資格等角度解決這一難題。

    理想情況下,随着更多寬松政策落地,以及市場銷售的恢復,房地産企業的結轉情況及減值規模有望改善,毛利率水平也有望企穩,從而帶動業績穩步回升。

    但無論如何,房地産即便恢復景氣度,也不會再像過往“三高”式發展。一方面是監管層鼓勵行業積極探索新發展模式,另一方面房企也從追求規模轉向追求利潤、現金流,包括萬科、華潤、旭輝、綠城、招商、融創等陸續精簡組織,向管理要效益。

    只是為實現這種轉變它們已付出了極慘痛的代價,且若不吸取教訓,未來還将制造更多的雷。

    成見 | 置身于龐雜喧鬧的外部世界,多數情況下我們並不是先理解後定義,而是先定義後理解。

    撰文:鐘凱    

    審校:劉滿桃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房地産

    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