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者勝·新經濟篇 | 觀點與全斌對話:我們聊了聊WeWork中國

观点网

2023-07-05 01:00

  • 從“悲觀不消極”到“樂觀不冒進”,無論身處何種環境,信心總是首要的。

    編者按:置身百年未有的時代浪潮之下,企業和人的選擇顯得尤為重要。

    2023年以來,中國經濟迅速企穩和復蘇,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在此間發揮着各自的作用,但深刻的改變已經滲透各行各業。

    面對變化的世界,我們應以更高視野追求更高質量的發展;那些始終保持信心、居安思危和未雨綢缪的企業,他們的體繫、模式與策略,成為當下和未來制勝的關鍵。

    歷經數十載傳承與創新,博鰲房地産論壇繫列活動一直緊跟全局形勢,不斷革新模式與架構。故此,觀點新媒體全新策劃和推出2023博鰲特别報道繫列——“有心者勝”,通過企業研讀與報道、深度采訪與交流等,傳遞信心與希望,講述企業和企業家的故事。

    作為其中的“新經濟篇”,将以創新、多元與專業的視野,觀察相關標杆企業在土地、不動産、産業、資本循環組合構建的新經濟産業領域所取得發展,以及可借鑒的經驗。

    觀點網 WeWork的辦公區走廊很窄,迎面來人的話,需要側身通行。

    用全斌的話說,這創造了人們互相認識的機會。每天走過走廊,遇上不認識的人,側身打個招呼,頃刻便拉近了距離。這與WeWork的理念相近,鼓勵會員間相互認識。

    交談間,全斌優遊自如,正如我們對這位WeWork大中華區副總裁的初印象,從容不迫,成竹在胸。

    今年是全斌加入WeWork的第五年,他現在擔任WeWork大中華區副總裁、WeWork中國北方區、南方區及港台地區總經理以及WeWork中國社區及樓宇運營負責人。

    與我們談起在WeWork中國的五年,全斌謙遜而又滿腹熱情。從一開始只負責北區,到如今成為三大區總負責人,他說自己也獲得了不少的成長。

    “不設限”,是全斌口中他和WeWork的共同特質:“我們希望能夠發展得更好、更快、更健康,拓展自身邊界,不受空間的限制,能夠做得更優秀。”

    信心

    此次與全斌會面安排在WeWork香港利園一期,而香港的7個項目,是WeWork中國重要組成部分。截至目前,該公司已在12個城市建立了80+社區,擁有企業客戶超8000個,會員數逾10萬。

    全斌告訴我們,上海、北京、深圳和香港四個城市,是WeWork中國的核心城市,這幾個城市也是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區域。

    為了形成規模效應,WeWork中國選擇在單一城市多點擴張。據不完全統計,在上海、北京的項目數量分别為30個和21個,深圳和香港也是重點關注的城市。

    回顧WeWork的誕生歷程,從開始便富有傳奇色彩。

    2010年成立伊始,WeWork管理的房産不過兩處,此後一路高歌猛進,到2016年3月已在全球23座城市擁有80個共享辦公場所。

    正是這一年,WeWork在中國的第一家社區落地上海延平路。

    彼時國内也興起了一衆新型辦公空間企業,如納什空間、氪空間、夢想加、優客工場等,亦受到極大追捧。

    2018年7月,摯信資本聯合淡馬錫控股、軟銀集團、軟銀願景基金及弘毅投資等,共同投資5億美元,用于WeWork在華業務擴張。

    摯信資本後來在2020年9月又追加2億美元投資,此次融資完成後,摯信資本取代軟銀集團成為WeWork中國的控股股東。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WeWork在中國業務實現全面本土化,從“WeWork在中國”變成了“WeWork中國”。

    “本土化”是全斌着重強調的一點,摯信資本控股後,WeWork中國在決策和管理、産品及服務、運營和效率等方面,均實現本土化。

    “我們的業績一直在持續提升,用戶是非常認可我們的。”全斌信心十足地表示,從今年1月份到現在,香港項目出租率處于上漲态勢,較疫情前有一個較好的恢復。

    恢復的同時,公司依然承壓,盡管出租率有所反彈,但還談不上進入上升周期。

    自2020年開始,受到最大的疫情“黑天鵝”影響,共享辦公行業需求收縮。去年以來,臉書母公司、推特、亞馬遜等全球範圍的科技企業紛紛裁員,以應對經濟形勢不佳、成本上升等問題。

    進入2023年,裁員潮愈演愈烈。數據顯示,截至5月中旬已有675家科技企業裁員超過19.3萬人。宏觀經濟不确定性、市場需求疲軟以及經濟低迷等大背景下,以提供空間運營服務為主的共享辦公行業自然無法獨善其身。

    用全斌的話說,WeWork某種程度上也是經濟的晴雨表。

    從前期疫情到現在,全斌的心态也發生了變化,從“悲觀不消極”到“樂觀不冒進”,無論身處何種環境,信心總是首要的。

    立夏

    好的心态很重要,當外部環境充滿挑戰時,壓力從四面八方襲來。作為企業掌舵人,如果沒有将危機轉化為機會的動力,就很難在這場長跑中堅持到底。

    在這一點上,全斌的認識很清醒,他說如果只是靠積極蓬勃的市場,未必能夠增長企業自身能力。當大家各有各的壓力時,提升企業内功、降本增效,就是不得不做的事,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壞事變好事。

    全斌多次談到,提升企業内功,即降本增效,這是長期活下去的必要條件之一。

    對于共享辦公和WeWork中國來說,企業的靈活性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全斌看來,他們擁有很強的靈活性。

    體現在産品矩陣上,針對不同需求、不同企業規模,WeWork中國擁有豐富、全面的産品線,不論是自由職業者、初創企業、快速成長型企業還是成熟型企業,都可以按需靈活搭配産品和服務組合。

    除了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空間産品,WeWork中國還有諸如會員增值服務、會議與活動場地服務和品牌推廣服務等不同種類的服務産品,企業可以按需定制,追求更個性化的工作體驗。

    挖掘用戶需求,不斷做産品叠代,是全斌口中WeWork的獨到之處。無論是在十幾年前劃時代性颠覆人們對于辦公的固有認知,還是在今天不斷推陳出新,WeWork都在堅持“創造者”這個身份認知。

    “我們主要是跟自己比賽,不斷地叠代,所以今天WeWork做的是0到1的事情,不是1到100的事情。”

    WeWork從成立之初的定義即鼓勵會員彼此間相互認識。在WeWork,大概有70%的會員互相認識,50%的會員間存在生意往來。

    這正是WeWork引以為傲的“共享”理念。

    在這過程中,主要依靠企業的能力,即對空間的運營。運營就意味着不是單純的二房東模式,而是靠繫統的調配與合理的人員調度,為客戶提供周全細致的服務。

    全斌坦言,做運營是一件艱苦的工作,但共享辦公便是“重運營、重體驗”的行業,WeWork就是要把這件苦差事做得更有質量、有深度、有規模,以幫助那些優秀的企業成長。

    理念暢想之外,盈利能力是繞不開的話題,盈利模式單一,一直是這個行業的挑戰。盡管靠賺取租金差的生意模式艱苦,但這是全斌口中WeWork的核心競争力和優勢所在。

    加缪在《重返蒂巴薩》中寫道:“在隆冬,我終于知道了,我身上有一個不可戰勝的夏天。”

    于WeWork中國而言,行業沉浮中,看盡對手來去,與開發商業主從競争走向合作,在廣闊的共享辦公賽道中,夏天仿佛觸手可及。

    以下為觀點新媒體對WeWork大中華區副總裁、北方區、南方區及港台地區總經理全斌先生采訪實錄:

    觀點新媒體:您對當前的形勢和接下來的預判怎麼樣?

    全斌:現在經濟肯定承壓是比較大的。在疫情的時候,我們是悲觀但不消極,現在是樂觀但不冒進,所以還是要對市場和經濟有信心。

    從企業角度來看,确實大家都有各自的壓力,體現出來的就是降本增效,這從某種程度上是壞事變好事,可以提升企業的内功。如果我們只是靠非常積極蓬勃的市場、特别好的環境,未必能夠增強自身企業能力。

    還是要把内功做好,所以降本增效是目前必須要做的。以前可能是錦上添花,現在可能就是雪中送炭。哪個企業降本增效更堅決、更快,未來就能長期活下去,或活得更好、更久。

    今天從政府側、宏觀角度,還是在積極地促進經濟發展,我覺得這是一個好的機會和趨勢。肯定還要花一些時間,用時間換空間,未來才能有一個長期的發展。

    只能說在不确定性中盡量抓住一些确定的東西,從行業來看,我們的靈活性就變得格外重要。

    WeWork的靈活性很強,當企業需要擴張的時候,我們可以提供相應的産品,所見即所得。當企業需要縮編的時候,我們也可以靈活地滿足他們的要求。

    觀點新媒體:香港的收益跟内地相比如何?出租率怎樣?

    全斌:香港屬于租金非常高的城市,租金成本高,對應售價也高,所以從收入構成上來說是我們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上海、北京、香港、深圳這四個城市,都是WeWork重點的核心城市。從單價上來說,香港最貴。

    從今年1月份到現在,我們在香港的業務出租率是在上漲的,相比疫情之前有一個很好的復蘇和反彈。但還沒有進入到上升周期,目前承壓還是挺嚴重的。

    另一方面,我們在香港的管理和運營水平不斷提升,我來香港,也是為了把香港的業務做得更好。

    觀點新媒體:與發展商會形成什麼樣的關繫?是競争還是合作?

    全斌:我們認為是合作為主。首先這個賽道未來成長空間是很大的,全國甲級寫字樓有很大的規模,共享辦公整個行業所有企業加起來占比也不到5%,市場很大,機會很強。

    從業主角度來說,這些開發商都是合作夥伴,他們有傳統的辦公,也有跟我們合作的共享辦公,也有自身做的共享辦公。但是坦率來說,在這個賽道,WeWork肯定是做得最好的,因為我們是這個行業的開拓者和創造者,很多人都在學習WeWork的模式。

    在辦公場景中,要創造新鮮感,不是沒有溫度的空間。WeWork做的是社區,我們並不是簡單把一個物業項目拿過來裝修出租就結束了,不是二房東模式,更多的是要運營這個空間,而且最難做的就是運營。

    我們還沒有特别優秀的運營企業,這是一個很苦、很細致的活。

    WeWork全國100個社區,要保證所有企業用戶将近10萬人每天能夠正常上班,能夠提供好的服務,讓大家體驗都好,背後有很多繫統、人員調配的事情。

    正因為很難,傳統業主往往最後自己的聯合辦公品牌都不做了,還是會選擇WeWork。

    觀點新媒體:WeWork是一個行業的標杆,但是現在大家或多或少也有一些疑問,對于負面問題您怎麼看?WeWork中國包括港澳台,是不是完全獨立的投資和運營?

    全斌:WeWork中國在2020年就成為摯信資本控股的公司,摯信資本本身就是WeWork的老股東,對WeWork很熟悉,對美國和全球都很熟悉。

    另一方面,摯信資本控股之後,我們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本土化,成為一家中國公司,包括運營、決策、産品本土化,以及管理的本土化。

    以往決策還在美國,現在我們自己說了算,效率更高,更了解客戶,更理解用戶需求。

    以手機為例,在内地都是移動互聯,大家都是用微信、支付寶,美國還是信用卡、現金,包括在香港、台北,所以這些創新的産品都要做本土化。

    我們把它當做一個故事,這些故事跟WeWork中國來說關繫不大。WeWork現在是一個全球品牌,但WeWork中國是單獨的公司,我們在本土化上做得更徹底。

    大家容易被資本的那些故事吸引眼球,但是從行業來說,對我們本身影響不大。不管市場上故事講得多精彩,我們的業績一直在持續提升,用戶是非常認可我們的。

    觀點新媒體:知名企業和非知名企業的占比各自是多少?

    全斌:我們不這樣排。500強企業占比比較多,一度占到了一半,另外就是一些創業公司。我們不區分大和小,因為小公司有成長性,大公司未來也有可能會裁員。

    所以我們的定義是人才驅動型,這些企業更加關注人員,願意為員工提供比較好的辦公體驗,關注員工的職場幸福指數,包括企業文化建設。

    我們希望既有支付能力又有支付意願的人在WeWork,比如每年的世界地球日都在WeWork舉辦,包括冠軍基金,為退役奧運冠軍運動員創業提供辦公場地。

    觀點新媒體:WeWork從事的行業最開始叫聯合辦公,這種模式很難直接盈利,未來一定要求企業是要盈利的,您的看法是什麼?

    全斌:從商業模式來說,資本永遠都應該只是一個加速器或者助推器,而不是一個生意的本質。生意的本質就應該能夠自己盈利,這才是關鍵。

    WeWork比較好的是,這麼多年依然活着,這一點證明了我們的長期主義和價值。

    修煉内功這件事我們一直認為很重要,所以要降本增效、狠抓運營。只靠租金差的生意模式是很苦的,但這也是我們的核心競争力和優勢。

    用戶是有需求的,它需要你靈活,而業主又不具備靈活的能力,就會有我們這種産品。不可能每個産品都做很輕松的事情,大家都躺着賺錢,這個市場會變成什麼樣?

    有些行業就需要做一些重運營、重體驗,又相對辛苦的事情。WeWork做的可能就是這件事情,但我們要把這件事情做得更好、更有質量、更有深度。

    所以,我們還在思考和叠代,希望進來的人都喜歡我們的空間,這就是我們的成功。

    觀點新媒體:您認為WeWork在行業内扮演什麼角色?

    全斌:WeWork一開始定義就是coworking概念,要求一定有很窄的走廊。讓兩個不認識的人每天走過走廊的時候,會側身打個招呼,要創造這種機會。

    在WeWork,我們鼓勵會員互相認識的,目前70%會員互相認識,50%有生意來往,和傳統商務中心是完全不同的理念和産品。

    WeWork是創造者,我們主要是跟自己比賽,不斷叠代。

    今天WeWork做的是0到1的事情,不是1到100的事情;别人學習我們是可以的,我們並不排斥,大家一起做大。

    觀點新媒體:您說WeWork在運營上有優勢,現在在中國進入十幾個城市,接下來還會再擴大、下沉嗎?

    全斌:坦率來說現在這種經濟情況下,首先還是在一線城市。我們在單一城市做密度,而不是進入太多城市。很多城市很難形成規模效應,只開一個項目就沒有意義。

    今天中國的二線、三線城市,更多是一線主力客戶的延展,而不是二線和三線企業成長起來的地方。

    觀點新媒體:今年要擴張多少個項目?接下來輕資産發展是一個重要部分嗎?

    全斌:要從公司長遠的發展去思考,所以一方面運營好現有項目,持續保持盈利和現金流,另一方面也要尋找機會。

    擴張未必是壞事,希望是輕資産方式,這是我們努力的一個方向。不過沒有什麼絕對的,如果需要重資産投入,項目很好,價格又很優惠,也不是不可以。

    觀點新媒體:加入WeWork這5年以來,最大的感受是什麼?您帶動WeWork不停本土化,未來給自己定的目標多大?希望外界怎樣認知WeWork?

    全斌:不只是開心,也是熱愛。我對公司、品牌、團隊是很熱愛的,這5年我自身也成長了不少,随着公司的發展在發展。

    未來我們希望持續要成為行業的領導者,並且能夠不斷把産品進一步創新、叠代,有更多合作夥伴。

    我們不設限,希望能夠發展得更好、更快、更健康。不一定以資本的某種指標作為衡量,但首先自身造血能力肯定要有,同時能夠拓展我們的邊界,不受空間的限制。

    撰文:管麗    

    審校:鐘凱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商業

    靈活辦公

    We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