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職于員工管理服務的負責人,再加上代表職工利益的職工監事,萬物雲這次的調整似乎透露着“均權愛才”的意味。
觀點網 5月的最後一天,萬物雲完成了對員工持股架構平台的調整。
5月31日當晚,萬物雲發布自願性公告表示,為加強内部監督與管理透明度,公司對員工持股平台架構進行調整,增設管理委員會負責日常管理。
據公開資料,萬物雲的員工持股平台是睿達第一有限公司、睿達第二有限公司、睿達第三有限公司、睿達第四有限公司與睿達第五有限公司。萬物雲董事長兼總經理朱保全被視為在以上五家公司中擁有權益。
而朱保全與萬物雲監事會主席向雲通過深圳市譽鷹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與合夥企業深圳市譽鷹第二十一投資管理合夥企業對五家睿達公司進行管理,二人分别持有深圳譽鷹資管公司67%與33%股權。
這次的萬物雲員工持股平台的架構調整主要體現在新管理部門的增設與持股比例的優化上。
公告顯示,除了設立管理委員會對員工持股平台進行管理,深圳譽鷹的持股人在朱保全與向雲之外,增加了吳劍俠與王玉峰。四人分别于深圳譽鷹持股25%,共同參與員工持股平台的日常管理決策。
萬物雲則在公告中表示,本次架構調整主要是為了進一步加強内部監督與管理透明度,並增強員工持股的長期穩定性,以促進公司的可持續發展。
上任的兩位“新官”中,吳劍俠于2021年2月接替包倩擔任萬物雲職工監事一職,是萬物雲人力資源與行政服務中心、稽核中心負責人;王玉峰則是公司人事與财務共享中心與全資子公司祥盈企服的負責人。
據悉,祥盈企服前身為萬科集團财務與人士共享中心,主要為企業客戶提供集約的人力資源、财務等業務流程外包,以及人才派遣、員工數字化福利等服務。
專職于員工管理服務的負責人,再加上代表職工利益的職工監事,萬物雲這次的調整似乎透露着“均權愛才”的意味。
“人才難得又難知,就要愛惜人才”。自古以來,人才就是集體發展的強大助力,各種福利制度演變至今,股權激勵成了當下一種廣泛采用的方式。
簡單地講,便是用真金白銀的利益來保留人才。
萬科企業2015年6月就為其物業服務業務的員工引入並采納内部事業合夥人機制,成立了五家睿達公司作為員工持股平台。
萬物雲拆分獨立上市後,該事業合夥人機制就進一步修訂合並成“員工持股計劃”,符合資格的參與者将作為有限合夥人授予各員工持股平台的合夥權益,對應的則是萬物雲相關股份的數量。
據萬物雲2022年發布的招股書,2020年産生的股份薪酬開支為3580萬元。截至最後實際可行日期,員工持股平台持股7.71%,合共直接持有7000萬股股份,約占當時已發行股份總數的6.66%。
當時,7000萬股股份授予了394名參與者,除董事與監事外,有360名參與者為萬物雲的集團職工。
截至2021年,萬物雲的員工持股平台在初始的7000萬股之外,還承接了博裕資本退出的2000萬股,共計9000萬股,對應當時股權市值為38億港元。
作為留存人才的重要方式,股權激勵也越來越受到上市物企的重視。僅截至2020年,31家上市物企中便有超過7成發布了股權激勵計劃。
而同樣在2015年就成立員工持股平台的還有特發服務。據公開資料,特發服務的員工持股平台公司為深圳市銀坤投資有限公司,持有該公司15%股權。
員工持股平台成立時,特發服務将公司管理層與核心骨幹納入員工持股範圍,公司總員工1900人,只有45人參與了員工持股計劃,並按照戰略投資人購股價格認購股權。
經競價,購股價格為4.05元/單位注冊資本,這意味着員工持股平台共計應支付購增資款為934.62萬元,其中230.7692萬元計入股本。
特發服務當時采用的是公司制持股平台,具有法定公積金的要求,一般按出資比例分配利潤。但市場普遍認為對比有限合夥制持股平台而言,公司制持股平台存在着雙重納稅的問題,在客觀上會增加員工的稅負。
通過股權授予使人才與公司的利益進行綁定,在體現公司對員工重視的同時,還能夠增強員工工作信心與動力,這就是股權激勵的底層邏輯。
2021年11月,保利物業首度披露股權激勵計劃,還曾被媒體稱為“最豪央企物管”。這項計劃的激勵對象包括保利物業的董事、高級管理人員以及對保利物業整體業績和可持續發展影響的管理骨幹和技術骨幹。
其中,管理骨幹和技術骨幹合計189人,占授予總量的86.92%。而總激勵對象為197名,占保利物業2020年集團員工的0.44%。
根據計劃,授予的限制性股票總量累計不超過公司股本總額的10%,連續兩個完整年度内累計授予的股票數量一般在公司股本總額的3%以内。
而197名激勵對象授予的公司股份為523萬股,占總股本的0.95%,同時設置了未來幾年公司歸母淨利潤復合增長率不低于25.5%等解鎖條件。
但保利物業2023年歸母淨利潤為13.8億元,同比增長24%;淨利率為9.3%,較上年同期增加約1.0個百分點。結合2021年與2022年的歸母淨利潤25.6%與31.6%的增速來看,這項激勵計劃大概率能實施。
經濟形勢越發復雜的當下,股權激勵或是人員管理的錦上添花,而真正能夠留存人才的或許還要歸因到企業的穩定發展與未來前景之上。
就像萬物雲在2023年環境、社會及管治報告中寫下的,“打造富有競争力的薪酬體繫,進行紮實有效的績效管理,指定員工持股計劃”,員工管理與激勵是一項需要長期關注並投入的事項。
比起“打雞血”般的激勵,通過這種方式真正做到企業與員工長期的同舟共濟,或許是大部分公司的最終期望。
撰文:何欣
審校:劉滿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