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電光谷很希望按照黃金分割的一般規律來工作,始終在有限的20%的中發揮80%的價值,在高質量發展總方向上完成正确的工作。”
編者按:2024年以來,新質生産力成為中國經濟最核心的議題,數字經濟與科技創新則是最主要的動力,各行各業都在尋找高質量發展之路。
因應行業變化,博鰲房地産論壇将升級擴展為覆蓋全産業鍊的“博鰲周”,並且全新策劃和推出“2024博鰲訪問”繫列報道——“博鰲新力量”。
通過對全産業鍊代表性企業的調研與交流、深度采訪與對話,探尋新周期的新力量。期待這些力量成為滾滾洪流,帶動産業鍊及經濟的煥新發展。
作為其中的“産業篇”,我們将挖掘産業、物流與供應鍊企業和代表性人物,講述他們在新的行業歷史發展機遇期中的所思、所想與所得。
觀點網 “就我個人而言,企業存在的根本意義不在于大,也不在于強,甚至無關存在的狀态。而是在于長期存在、始終存在,在于存在本身。”
沉浸藝術、哲學世界多年,黃立平對企業的思考愈發厚重,多次對外演講采訪中金句頻頻。
這一次觀點新媒體與他再次相聚,就像親臨一堂生動的企業管理、産業業态高端課堂。
于黃立平本人而言,對産業園區業态創新的20年專注,鑄就了發展過程中的一座座里程碑。從業至今,他帶領團隊主導策劃、建設的園區項目已逾100個。
“做園區這件事,對我而言,所花費的時間比做其它事情都要長。現在看起來,一時半會兒還停不下來。”
步履不停,盡管在過去的20年中,作為企業家的黃立平曾不止一次收獲市場的贊許,但他還兼任了學者的角色。
“今年出第一部--《園區方法論講演錄》,明年将出第二部,未來幾年,預計每年出一部。”《重新定義産業園》叢書凝結了黃立平20年以來的思考與感悟,雖然還未公布具體出版時間,但市場已經做好了更進一步了解黃立平與他背後實踐軌迹的準備。
面對觀點新媒體的所有問題,黃立平直言不諱,一一作答,一場關于産業園區運營思維的深度對話也就此拉開序幕。
“企業不能為建設而建設”
“如果企業不能夠建立一套自己的經營方法論,将很難适應當下的宏觀經濟形勢。”黃立平時刻捕捉着行業内的新動向,即便是去年才提出的“新質生産力”,他已在心里琢磨出了一套理解的方法論。
“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産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産力正在在實踐中形成並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從理論上進行概括和闡釋,以指導新的發展實踐。”
《發展新質生産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中,深刻闡明提出新質生産力這個概念和發展新質生産力重大任務的主要考慮。
“大家對即将召開的三中全會寄予了很高的期望,都在耐心等待中央的聲音。簡單回憶一下,這些年從提出高質量發展要求以來,我們依靠'供給側結構改革'思路和構建以'國内循環為主的雙循環格局'解決了錯綜復雜國際形勢下的許多難題,現在要尋找發展的新動能,”新質生産力“概念來得非常及時,準确地指明了發展的方向。”不過,黃立平坦言,各行各業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如何發展新質生産力,光喊口号不行;關鍵是如何跟自己的工作建立關繫。如何因地制宜找到突破口,還有很多細節需要聯繫實際思考和研究。
尤其是企業需要努力建立起一套自己的經營管理方法論,以适應大變局下的經濟形勢。
多年以來,黃立平在從事産業園區建設工作中獲得了相當多的實踐經驗,對他而言,中電光谷的服務對象是創新企業和着眼于科學作為的地方政府,所提供的産品和服務則直接跟産能建設和城市空間秩序相關。
“當産能不足、跟不上需求的時候,相關業務的發展會比較迅猛,企業經營也相對比較容易;但當産能供大于求的時候,情況就大不一樣了。不僅犯錯的概率會提高,失敗的風險也會大大增加”。
因此,他将自己工作的基調放在洞察宏觀經濟形勢趨勢上:“必須更敏銳地看到我們今天所面臨的産業發展的主要問題,以及經濟結構中的主要矛盾。如果認識不清楚這些問題,業務就很難跟得上時代的節奏。”
他希望,在大變局之下,能夠跟上時代的節奏,做一些理論思考,並将自己的思考重新帶回到産業組織實踐中,推動行業進步。
從本質上講,發展新質生産力,需要政府與市場的雙重推動,“現在政府作用的重要性不能忽視,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擔起經濟增長的責任,努力更好地發揮作用;當然,市場的作用更加直接,也更為根本。”
借用上文所談到的方法論,黃立平表示,現在,大量新項目的建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無效供應因素,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這與過去多年市場快速發展所形成的路徑依賴慣性有關。
這樣的狀況顯然已經不适應目前經濟增長的客觀需求。現在需要重點研究的是什麼問題?大家都知道科技進步是新質生産力的核心動力,但是,不同地方的科技創新資源條件不一樣,衆多三四線城市如何參與到以突破核心技術為特征的新質生産力發展中來,並且通過培育新質生産力,促進地方經濟持續增長?
從産業園區的發展角度理解新質生産力,首先要幫助地方政府尋求特色産業和優勢産業商業模式提升和轉變的突破口,努力開創一種産業園區超越房地産發展的新商業模式,“我們要構建一種以服務為主導、與客戶需求緊密結合的園區規劃建設方式。這需要具有戰略前瞻性和體繫化服務能力作支撐。”
在他看來,現在,園區發展商如果要推動産業升級和業态進步,最根本的着眼點是營造有利于企業創新發展的空間環境,進而塑造有競争力的産業生态。
“我們能不能為企業提供更有效、更低成本的空間承載條件?這直接關繫到産業園區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我們不能為建設而建設,而是時刻把企業的發展需求作為出發點,掌握企業的真實需求,用我們的專業判斷力和整合能力使空間利用效率更高,進而促進資源整體利用效率的提高。”
“低空經濟很好,但不能低估應用的約束條件”
“當今的經濟發展環境正在發生歷史性變革,無論是新技術還是新商業模式,保鮮時間都很短,需要不斷演化,不斷創新。但如果你連基本的條件都不具備,就無從在過往的經驗基礎上尋找突破,偶然性成功與必然性失敗,很難講哪一個可能性更大。”
随着國家産業政策重心的轉移,新發展的機遇層出不窮,但矛盾的積累和轉化也在加快。“産業園區這個領域,的确是我們這個時代矛盾性和復雜性匯集的焦點。”黃立平如此思考,並以供求關繫中“供應大于需求”現象打比方,同樣的現象在産業園業态上體現得更突出,造成邊際成本增高,項目成功的概率降低。
“比方說交通基礎設施毫無疑問是經濟增長的動力,但高鐵和高速公路修到一定程度,繼續修下去,投資的效益就難以保證,經濟風險就會提高。作為建設主體,企業必須要面對整體行業邊際成本提高,投資收益下降的現實,並且在這個趨勢中學會從容自處,即在這樣的環境中實現持續增長的戰略目標。”黃立平言下之意,是告誡企業要堅定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發展路徑--不僅要學會應變,更要主動求變,結合企業經營實際超前布局,充分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提及經濟增長新動力和企業發展新路徑,觀點新媒體提出了一個近期處于上升趨勢的大熱詞匯--低空經濟。
或許是出于職業敏感性,黃立平思考了30秒,然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國家把發展低空經濟看作新的經濟增長動力,這是具有戰略敏銳性和前瞻性的。從産業園區發展角度看,具有普遍性的價值取向是營造适宜于人的工作環境。哪怕是以生産制造為主要功能的園區,也要把宜人作為主要目標。”
在他看來,具有移動性的終端産品生産,無論是飛行器還是船舶、汽車、飛機、火箭等,都是特殊産業,不是通常所講的産業園區服務的主要方向。
曾因參觀三井總部以及資生堂、京瓷等企業美術館的經歷,黃立平創辦了合美術館,“藝術精神與企業競争文化緊密相關,政治、經濟、科學、藝術四種思維方式的並用,對企業經營管理不可或缺。”
抱有獨特管理理念的黃立平,在低空經濟發展方向上展現了更多商人本色以外的思考。
“如果我們從建築里面走出來,看到空中導出是送快遞的飛行器,這樣的城市會不會讓人覺得不夠安全,這是個問題?低空飛行器會給城市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又會帶來什麼樣的困擾?我們現在恐怕還難以預料。”
話鋒一轉,黃立平又表示,在郊區和廣袤的鄉村,人群活動密度低的場域發展低空經濟,會有較多機會,“我們低空飛行器的數量與先進國家還有很大差距。城市里廣泛應用低空飛行裝置首先要立法,需要更多的專業規範約束。低空經濟發展或許會成為未來城市建築空間更新調整的計劃之一,可能會有三五個城市在研發、制造低空飛行器以及提供相關服務方面取得優勢,更多地方的機會大概率是應用,低空飛行器可以替代不少人的工作,可以提高作業效率,但問題又來了--這跟智能時代的基本問題是一樣的。被替代的人将來做什麼?”
“數字化是時代大趨勢”
“我們從10年前就開始嘗試數字化轉型,第一步是通過信息化提高管理效率,我們現在使用的數字化平台整合了多種應用,功能比較強大。我每天都會用,看公司的各種數據、報表,與相關人員溝通都在平台上完成,還會在手機上處理文件,每天平均處理30-40份文件,人在哪里活動都不影響處理文件。若依然采用PC機,現在的工作方式和工作量是完全無法想象。”
三兩言語間,中電光谷數字化發展的脈絡已呈現。在黃立平口中,數字化是時代趨勢:“我們今天已經具備了更好的通訊條件,更好的數字化基礎設施,企業不充分利用,就是落伍。”
目前中電光谷是将一切需要的數字化工具整合在平台中,從策劃、設計到财務費用管理、工程建設、招商服務流程管理,還有動态預算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都可以在平台上解決。“我們做過預判,這個平台可以同時支撐三百個項目的開發和上千個項目的運營,保證工作效率。”
黃立平還向觀點新媒體透露,要将數字化平台變成可以與客戶互動的平台,“對于産業園區來講,建築設計、施工竣工和運營數據需要打通,難度非常大,我們從2018年開始往這個方向努力,現在可以實現。”
那麼,黃立平又如何看待人工智能的流行與應用?
“對人工智能應用的關注和研究是我們近幾年的重點。去年以來,我們開始具體實施人工智能應用,希望能夠在行業内領先。從産業資源的分布、特别是産能分布,我們正在建立一個基于生成式AI的分析平台。”比如,目標企業是哪些?它們有什麼樣的發展動向?有什麼樣的産能布局需求?正在培育中的企業、未來的潛力企業在哪?中電光谷正在通過AI持續關注和把握一些關鍵性數據。
對于黃立平而言,中電光谷已經建立了一定的數字化能力,並在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方面走在行業前列,可以為更多企業提供一些借鑒。
一個半小時的對話臨近尾聲,觀點新媒體最後提出了關于爛尾園區整改的問題。
“現在,各地都有一些爛尾樓,包括有些園區爛尾項目。我們把自己定位成産業組織的問題解決者,解決爛尾樓問題可以說是我們的本分。但作為市場主體,我們對于項目會有所選擇,也必須量力而行。坦率講,一個項目,到了殘局階段,盤活的代價比較大,我們更希望,能夠在項目策劃階段就參與,以我們的方法論為基礎對項目的發展框架作出判斷,為建設方出謀劃策,避免項目因為策劃的缺失和規劃環節的工作不到位導致爛尾。”黃立平坦言,幾乎所有爛尾項目都是因為項目策劃的缺失所造成的。
“建設業主往往不知道究竟要幹什麼,也不知道究竟服務誰就開始蓋房子,或者機械地按照領導意圖行事,未經充分論證和繫統策劃就建了一大片,過程中專業能力不足,導致不好的結果,關鍵是沒有人對結果負責。實際上這是決策和管理的科學性問題,也是投資、建設的責任機制問題。我們若能更早期參與進去,就能提出可行的建議,保證項目在正确的軌道上前進。”
從解決問題的角度而言,黃立平一貫堅信“二八定律”:“我們堅信一條基本規律,即不均衡是絕對的。如果按照黃金分割理論(二八定律)來分析,我們的原則是保證我們參與的工作能夠始終處在20%範圍内。”
但中電光谷也無法判斷和顧及剩下的80%将會以什麼方式存在。按照市場機制,那不是他們考慮的範圍。
“企業必須認知自己的能力邊界並自覺設定自己的業務邊界,堅持做正确的事,這樣才能始終”有質量地活着“。如果我們的努力能讓别人得到啟示,這也是我們所期待的社會價值。”黃立平最後指出。
以下為觀點新媒體對中電光谷總裁黃立平先生的采訪實錄:
觀點新媒體:2024年已經過半,您對中國經濟上半年的總結以及對下半年發展的觀點和見解是什麼?如何看新質生産力、科技創新對當下經濟發展的影響?
黃立平:我們簡單回憶一下這些年中央提出的高質量發展理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路和構建以“國内大循環為基礎的雙循環格局”,解決了錯綜復雜國際形勢下的許多難題,現在要尋找發展的新動能,“新質生産力”概念來得非常及時,也很準确。
各行各業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如何發展新質生産力,光喊口号不行;關鍵是如何跟自己的工作建立關繫。如何因地制宜找到突破口,還有很多細節需要聯繫實際思考和研究。從我們的實踐中,可以深切感受到在大變局中,如果企業不能夠努力建立一套自己的經營管理方法論,就很難适應大變局下的復雜經濟形勢。
從國家經濟大局看,保持經濟持續增長是核心的宏觀經濟目標,但是經濟增長的質量和内涵如何,有巨大差别。
我們從事産業園區建設工作,服務對象是創新企業和着眼于科學作為的地方政府,所提供的産品和服務則直接跟産能建設和城市空間秩序相關。當産能不足、跟不上需求的時候,相關業務的發展會比較迅猛,企業經營也相對比較容易;但當産能供大于求的時候,情況就大不一樣了。不僅犯錯的概率會提高,失敗的風險也會大大增加。所以,産業園區建設業務會比一般消費品市場更早感受並面對供求關繫的變化。
因此,我們把自己的工作的基調定位于洞察宏觀經濟形勢趨勢。必須敏銳看到今天産業發展的主要問題,以及經濟結構中的主要矛盾。如果不能清楚認識這些問題,業務發展就跟不上時代的節奏或者走偏方向。
時代變了,但你的經營方法沒有變,這樣的狀況顯然很難适應時代進步的要求。要麼就會遭遇無法承受的風險,因而退出市場,要麼就會停滞不前。
我們希望在大變局中,能跟上時代的節奏,做一些深入的理論思考,並把思考帶回到園區建設和産業組織的實踐中,推動行業進步,發揮中央企業的引領作用。
觀點新媒體:在商業實踐中,如何把握好政府和市場的不同作用?
黃立平:我個人的看法是,不可否認政府對于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作用。宏觀經濟狀況越困難,政府的作用就越重要。現在,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擔起經濟增長的責任,努力更好地發揮作用。當然,市場的作用更加直接,也更為根本。我們希望能夠發揮專業能力優勢,幫助地方政府更好發揮作用。
以産業園區為例,大量新項目建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盲目性,有些甚至成為無效供應因素,造成社會資源的浪費。原因何在?就是與過去多年市場快速發展所形成的路徑依賴慣性有關。各地方政府主導的地方國企,專業素養不夠,采用的非專業化經營方法顯然無法保證服務質量,更不适應當下産業升級的需求。
有人從宏觀經濟增長角度算過一筆賬,各行各業有多少新型工業化産能更新提升需求?因此需要新建多少廠房才能滿足這個需求?還有生産性服務業的增量數字很大,所以這個行業是可以繼續做下去的。這樣的論斷有多少可信度?跟每一個項目建設又是什麼關繫?只有實踐的成效才有說服力。
中央明确指出,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可以肯定地講,各地方、各企業與發展新質生産力都有關繫,但是不能泛泛而談,需要深究是什麼問題?比如說,大家都知道科技進步是新質生産力的核心動力,但是,不同地方科技創新資源條件不一樣,衆多三四線城市如何參與到以突破核心技術為特征的新質生産力發展中,並且通過培育新質生産力,促進地方經濟持續增長?如果脫離實際就有可能犯錯。
科技革命能夠促進經濟發展,推動社會進步,但對一個地方而言具有科技革命意義的新質生産力的發展機會是有限的,甚至是可遇不可求的。我們現在要想辦法,尋找一些适合不同地方的發展策略,通過園區建設,促進産業生态發展,創造更多産業高質量發展成果。
現在對地方經濟而言,科技投入對生産力進步的直接作用究竟如何?還需要一些客觀的評價。從産業園區的發展角度理解新質生産力首先要幫助地方政府尋求特色産業和優勢産業商業模式提升和轉變的突破口,努力開創一種産業園區超越房地産發展的新商業模式,“我們要構建一種以服務為主導、與客戶需求緊密結合的園區規劃建設方式。這需要具有戰略前瞻性和體繫化服務能力作支撐。
從這個意義上講,園區産業組織的專業服務的總體能力目前是不足的。需要更多人才的匯聚,形成更加強大的專業力量。只有人才才能營造有利于人才創新發展的空間環境,進而塑造有競争力的産業生态。
觀點新媒體:低空經濟是最近熱詞之一,您如何理解市場目前對于低空經濟産業發展機遇的期望?低空經濟會成為産業園業态下一個發展重點嗎?
黃立平:國家把發展低空經濟作為新的經濟增長動力,我覺得是具有戰略敏銳性和前瞻性的。但是從産業園區發展角度看,具有普遍性的價值取向是營造一個适宜于人的工作環境,哪怕是以生産制造為主要功能的園區,也要把宜人作為主要目標。
凡是具有移動性終端産品的生産,無論是飛行器還是船舶、汽車、飛機、火箭等,都是特殊産業,占用物理空間巨大,本地化構建産業生态的空間規模更大。不是通常所講的産業園區服務的主要方向。如果遇到低空經濟産業園區的策劃和規劃項目,我們會非常慎重。
我對低空經濟在城市的發展持謹慎的樂觀判斷。如果我們從建築物里走出來,看到空中到處是送快遞的飛行器,這樣的城市會不會讓人覺得不夠安全?這是個問題。低空飛行器會給城市生活帶來便捷的同時又會帶來什麼樣的困擾?我們現在恐怕還難以預料。
但是,在郊區和廣袤的鄉村,在人群活動密度低的場域發展低空經濟,會有較多機會。與先進國家比,我們低空飛行器在數量上還有很大差距。城市里廣泛應用低空飛行裝置首先要立法,需要更多的專業規範約束。低空經濟發展或許會成為未來城市建築空間更新調整的計劃之一,可能會有三五個城市在研發、制造低空飛行器以及提供相關服務方面取得優勢,更多地方的機會大概率是應用,低空飛行器可以替代不少人的工作,可以提高作業效率,但問題又來了--這跟智能時代的基本問題是一樣的。被替代的人将會做什麼?
拿快遞業來舉例,現在規模稍微大一點的社區都會有快遞中轉點、分撥點,統計一下就會發現,千萬人口級别的城市因為快遞業發展增加了數十萬平米甚至上百萬平米的倉儲、分撥空間。但未來不一定需要再規劃這樣多的空間,很有可能是利用已有的空間滿足增量需求。不能盲目樂觀判斷低空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建築空間增量需求。
未來的飛行器一定是智能化的,這類機器的組裝可能會根據城市進行分布式産能布局,這會帶來産業規劃思想的改變。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麼提升産業規劃的能力?産業集群的這個群将是什麼樣的群?
我發現,有一些做産業園區規劃機構甚至包括産業園區的投資主體,經常會将項目輕易定位成人工智能科技産業園、大數據科技産業園、低空經濟産業園等等,容易用新概念、新詞語作為項目名稱招來企業,這無可厚非,但如果作為産業生态構建目標就要認真判斷可行性。
我覺得,這與通常經濟和産業組織的實踐經驗不符。因為在任何一個地方,哪怕是科技力量最強、産業基礎最雄厚的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發展外延小、内涵大的産業,整合起來也非易事,何況一般城市。
我們前一段時間研究過北京的機器人産業園項目,發現機器人産業經過長期發展以後,無論是技術要素還是生産要素,已經在這座城市形成了既定布局。那麼,你是要選擇搬家的方式尋找新增長點嗎?增量需求在哪里?這個邏輯不想明白,構建産業生态就是盲目的。今天所講的産業生态,是多樣化的産業集合體,而不是單純某類企業的集合體。
以養魚來舉例,魚群里有鲑魚,有草魚,有黑魚,叫群落。如果池子里面只有一種魚,叫種群。只有單一種群,就不存在生物多樣性,這樣的生态環境一定是脆弱的;種群也是短命的。
從上述案例看,我們現在似乎找不到一種能夠直接指導實踐的理論。我們在實踐中要積極思考並整合跨學科知識及時歸納總結,從成功的實踐中提煉出理論。
如果大家滿足于盲目做事,並且做錯了還不知道錯在哪里,這怎麼談得上高質量發展呢?
觀點新媒體:國内産業園區發展生命周期分為幾個階段?中電光谷如何研判幾個階段間的經營模式變化?
黃立平:産業園區的生命周期大概可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項目策劃。包括在什麼城市、什麼區位,發展什麼産業方向,目標如何,構建什麼樣的空間形态,需要什麼樣的基礎設施條件,包括發展的步驟、建設的計劃、當地的要素整合等等。我們現在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分析的邏輯。
我們比較感興趣的是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在經濟發達城市,我們希望找到産業組織的新方式;第二個方面,中心城市周邊受虹吸效應影響比較大的小城市,我們希望踐行”反虹吸“産業組織理論假設,讓小城市(包括縣域經濟)少受大城市虹吸效應的影響,能夠發展出獨特、具有非對稱競争力的産業;第三個方面是鄉村振興,鄉村振興肯定不能僅僅搞農業,農業、工業、服務業這種三産融合方式,是鄉村振興實踐的主要方式。
當然,我們現在精力不夠,也缺乏更多的實踐經驗。涉及縣域産業和鄉村振興項目有一個逐步實驗、擴大的過程。去年做了一點嘗試,今年還會繼續嘗試。
我相信,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來自鄉村。我們的工業化、城市化已經到了後期,發展新質生産力,新科技帶來革命性變化指日可待。鄉村的發展迫在眉睫,在解決了脫貧問題以後,鄉村如何有序發展适合的産業?未來的鄉鎮企業将會是什麼樣子?很值得研究。
總體布局上,我們會按照國家戰略重點--長三角、大灣區、長江中遊城市群、京津冀、成渝地區、東北等,每年的工作安排都會着重考慮這幾個地方。當然,考慮鄉村振興,也會選擇從這些地方先行實驗。
把經營性實驗跟文化實驗、社會實驗結合起來,用企業的方式推動並組織實踐。如果取得了經驗,有了一些成效,就逐漸擴大,逐漸深入。
中電光谷不應把精力放在适合標準化事情上。某一件事情能做到標準化,參與者就多了,實際上也就不需要我們了。我們不做那些”有我們不多,沒我們不少“的事,而應該集中精力做探索性的事情。做這種事情更有意思,也更有社會價值。
第二個階段是設計。我們現在很多的開發主體把這項關鍵性工作主要交給建築規劃和建築設計單位,自己甚至連像樣的設計任務書都寫不出來,這是不行的。在項目的整個策劃、規劃建造過程中,每個階段的工作都必須到位。完全由建築師經驗主導的項目,幾乎沒有不出問題的。
作為建設主體,就應該在城市規劃、項目空間規劃和建築設計等環節中發揮主導作用,這是我們過去20年來工作方式中比較突出的一個特點。
第三個階段是建設,第四個階段是運營,第五個階段是更新,也可以叫做可持續運營,不一一展開講了。在我們20年的實踐中,主要是新建遇到城市更新方面的問題比較少。但全生命周期中就包括更新。理念我們已經建立起來了,現在,但凡新項目策劃,都會把園區更新的内容放在規劃里面繫統考慮。
如何做可持續的園區?比如說今天用于生産的,20年以後也許不再有生産的需要,那時候用于幹什麼?辦公、商業,還是居住?今天的建設,20年以後是否能夠不拆?我們在過去20年中國的城市化過程中做了一些工作,但是未來不再會有同樣方式的城市化,也不能把拆了再建作為一種合理的城市化。如果房子只能用20年、30年,不能叫成功。
建築的可持續性,其實是對資源的真正節約、對環境的真正友好。對于園區發展主體來講,堅持策劃、設計、建設、運營、更新,這樣一個生命周期的循環理論非常重要。
在策劃中要把運營的經驗帶進去,要有産業組織方式創新的思路,要有招商運營的思維,要掌握足夠的産業發展信息。我們今天對制造型園區已經在這樣做了--沒有客戶不做規劃、沒有策劃不做設計。
就是在做建築設計的時候,一定要根據明确的企業需求。只有将真實的企業需求體現到圖紙上,才不會造成無效供應。這是園區建設方式的重大歷史性改變。
如果說一個園區建設主體在完全不知道需求的方向和規模的時候,就蓋了一堆房子;或者按照領導意志未經科學論證就搞建設,過程中專業能力無法支撐,必然導致不好的結果,關鍵也沒有人對結果負責。實際上這既是決策的科學性問題,也是投資、建設的責任機制問題。如果我們在項目策劃階段就參與進去,提出專業意見,就可以在很大程度減少錯誤,控制風險。
觀點新媒體:中電光谷輕資産業務的計劃是什麼?希望輕資産做到整個公司多少比例?
黃立平:任何商業行為都有可能出現客戶的信任問題、自身的能力問題、市場環境問題以及社會文化價值觀問題等等,使得商業模式的有效性受到影響。
究其原因,還得看商業本質。所謂輕和重的選擇問題以及輕和重的比例問題,都有主觀性,或者說都是想象中的。
在我看來,現在經濟發展中所面臨的深刻矛盾性,很大程度上歸因于應對多目標要求的思想方法。
産業園區建設常常面臨三個主要目標,一個是産業發展目標,即引進項目、引進人才、增加稅收、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等,這是政府最關心的。作為産業園區的開發運營主體,如果不能實現這個目標,項目最終難以立得起來。
第二個目標是不動産收益率,即不動産投資回報如何。作為市場化的投資主體,設立這個目標比較清楚,就是要取得較高的投資收益。但是産業園區的存在價值的核心不是不動産收益,而是地方産業發展價值。這正是地方國企與一般市場主體出發點上的差異。政府的參與往往着眼于第一目標。
為什麼一般市場主體要參與?因為資本有獲得較大收益的可能性,包括土地要素有價格上漲的空間。不同的投資主體,出發點是有差異的,這一點不可否認。怎樣取得共識至關重要。
還有一個目標是不動産的利用效率。
一旦同時強調三個目標,就會出現一種悖論,經濟學上叫”三元悖論“,即三個目標不可能同時實現,也叫”不可能三角“。
當這種情況出現的時候,我們就要分析,如果以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增加稅收為主要目標,那麼為投資主體設定政策底線和績效評價底線是必要的。比如,對一般市場主體來說,淨資産收益率達不到6%,投資就不成立。地方國企更容易得到政策支持,並且融資成本也較低,目前只要能夠達到3%,就可以覆蓋長期資金成本。因此,應該更多選擇由地方國企作為投資主體,有利于實現首要目標。
對于不同市場主體目標不盡相同。而産業園區建設是一項綜合性且復雜的商業行為,應該考慮稅收、城市發展、人口增長、消費增長等綜合性收益。
對政府而言,首先要明确目標是什麼?既然是産業發展,又能同時追求不動産收益和利用效率目標。相關方面須達成共識。有了共識,就有協調余地,也就有了信任基礎。
商業模式選擇非常重要,設定的一個商業模式如果不能夠化解語義上的歧義和目標上的分歧,必然會面臨利益上的沖突和信用上的風險。所以我們強調與地方政府開始接觸就要充分交流,在雙方信息對稱的前提下達成共識。
相對而言,我們現在遇到的信用問題和利益沖突比較少,原因就是我們首先致力于找到了雙方合作的”最大公約數“,明确了有限目標。
歸根到底,是商業模式選擇問題,表現出來似乎是輕重資産的選擇問題,實際上是對優勢資源價值的理解問題,也是商業理念的認知問題。
觀點新媒體:中電光谷産業資源共享平台上有一個總裁面對面交流專欄,過去這一年,您有收到過哪些對于中電光谷發展有意義的留言?這一年對中電光谷和産業的總結是什麼?
黃立平:開設總裁交流專欄以後,我當然需要拿出一些時間回應和交流。我們的一些合作夥伴、地方政府公司,包括一些市場化主體都有關注我們,收到的信息更多是尋求合作,也有提意見和建議的。
做這項工作給予我的最大啟示,就是有機會看到各地更多的問題和具體需求,有利于我們提升對項目發展方式選擇的判斷力。
過去,中電光谷内部的主要交流方式是除了個别談話就是會議。對我而言,個别談話的時間是極有限的。而與地方政府交流也多是比較正式的會談。線上交流讓我有機會接觸更多地方的領導或工作人員,讓我增加了信息渠道;公司員工有什麼想法找我也方便了許多。
地方政府現在最看重的是外來投資。随着産業園區的供應增大、供求關繫調整,投資邊際效益也在逐漸下降,外來投資的可能性将會減少。我讓更多地方的領導盡快認識到這一點。
現在,各地都有一些爛尾樓,包括有些園區爛尾項目。我們把自己定位成産業組織的問題解決者,解決爛尾樓問題是我們的本分。但作為市場主體,我們對于項目會有所選擇,也必須量力而行。坦率講,一個項目,到了殘局階段,盤活的代價比較大,我們更希望,在項目策劃階段就參與,以我們的方法論為基礎對項目的發展框架作出判斷,為建設方出謀劃策,避免項目因為策劃的缺失和規劃環節的工作不到位導致爛尾。在我們的眼中,所有爛尾項目都是因為項目策劃的缺失所造成的。
企業必須認知自己的能力邊界並自覺設定自己的業務邊界。中電光谷希望按照黃金分割規律作為戰略目標來工作--始終處在20%範圍内。在高質量發展總方向上堅持做正确的事,把我們的政治和市場優勢充分發揮出來,這樣企業才能始終”有質量地活着“。如果我們的努力能讓别人得到啟示,為這個時代做更多的貢獻,這也是我們所期待的社會價值。
博鰲新力量 | 匯聚全鍊條環環相扣及互相賦能的新力量,尋找下一個大機會。
撰文:趙焓璐
審校:劉滿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