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與闵傑對話:木棉中國躬耕産辦運營 | 博鰲新力量·商業篇

观点网

2024-07-24 23:32

  • 要想跑赢市場,還需一支彎得下腰的隊伍。

    編者按:2024年以來,新質生産力成為中國經濟最核心的議題,數字經濟與科技創新則是最主要的動力,各行各業都在尋找高質量發展之路。

    因應行業變化,博鰲房地産論壇将升級擴展為覆蓋全産業鍊的“博鰲周”,並且全新策劃和推出“2024博鰲訪問”繫列報道——“博鰲新力量”。

    通過對全産業鍊代表性企業的調研與交流、深度采訪與對話,探尋新周期的新力量。期待這些力量成為滾滾洪流,帶動産業鍊及經濟的煥新發展。

    作為“商業篇”,我們通過采訪、調研及研究,解讀商業地産、零售與消費領域的企業和代表性人物,講述他們在新行業歷史發展機遇期中的所思、所想與所得。

    觀點網 北京朝陽區高碑店位于長安街東延,這里是文化創意類企業的聚集地,也是朝陽區産業園最為集中的片區之一,木棉中國的總部就在這里。

    從2014年算起,木棉中國已經來到了成立十周年的重要節點。

    過去十年,木棉中國走得順利,但又並不算輕松。歷經多次調整,最終确立了“構建城市産業聚集區”的發展理念,致力于做中國領先的産辦運營機構。

    經濟學上常說,十年一個小周期,而産業園區的發展又被視作區域經濟的“晴雨表”。周期之下,這家産辦運營機構是如何保持企業定力,逆勢擴張?又是如何在薄利行業中,開辟出一條商業化道路?

    與創始人闵傑的采訪約在了7月初一個下午,經過長達兩個小時的對話,這家企業的成長脈絡和發展思路逐漸清晰。

    當問及這十來年的最大感受,闵傑笑稱:“明白的事情變多了,不明白的事情也變得更多了。”

    在對市場保持敬畏的同時,于不确定中找到确定性,正是這家企業在經濟周期的波動中,得以繼續生存的關鍵。

    時代機遇

    雖然木棉中國是成立自2014年,但兩兄弟的創業路自2011年就已經開始。創業前三年,哥哥闵傑、弟弟闵波主要是在湖北和天津等地經營一些房地産生意。

    直到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明确提出“大衆創業、萬衆創新”,“雙創”讓兩兄弟注意到了産辦市場的發展機會。

    起步階段,木棉中國在深圳進駐了創業廣場、前海夢廣場等五個項目,但深圳的市場化程度很高,競争非常激烈。好在當時北京有着中國最大的辦公市場,對于此時的木棉中國來說,是更優選項。

    2015年,木棉中國将總部遷往北京。

    “那個時候對辦公需求的市場是很熱的,市場上的主體在不斷增加。”但2018年以後,違約退租率數值的變化讓闵傑認識到,是時候作出新的調整。

    “中國企業的平均壽命很短,2018年以後真正意義上開始輸出管理了。”闵傑表示,最開始幾年是挺難的,發現國内除了五大行以外,真正意義上做運營管理的公司很少。

    與五大行相比,對方有明顯的大客戶優勢,特别是國際性客戶。木棉則是後發優勢,會在每一次招投標中将自己的全部優勢展現出來,拿出誠意。在某一個項目中,木棉中國以此赢過了五大行,也更堅定了發展信心。

    之後的幾年,木棉中國先後布局長三角、大灣區、中部區域,在2022年逆境拓展挺近西南與東北區域,2023年實現招商與運營服務業務的爆發式增長。

    市場上有一種說法是“投資不過山海關”,但闵傑表示:“東北是我們的大糧倉。”

    他補充道:“很多時候是人雲亦雲,有幾個人真的去過?我們真能賺到錢。”

    問及後市,闵傑認為,長遠來看可能還要看江蘇,“優點是平均,從産業角度來觀察,江蘇是典型的橄榄型,是健康度更高的一種形态。”

    不同層級的城市擁有不同的産業定位和責任,一線城市應該是創新發展的主戰場,負責效能更高、對人才依賴度更高的部分,而主要工業産能應該下沉到二三線城市,或許更為合理。

    “中國确實不缺産業園和産業載體,許多載體都處于低效甚至無效的運營狀态。”當前的環境對産辦招商運營行業而言,有利有弊。項目載體拓展合作的機會增加,同時産業招商難度也增加了。

    對于木棉中國來說,重點是要抓住窗口期,加快拓展項目,形成規模優勢。

    作為中國本土最具規模的産辦運營公司之一,木棉中國目前管理規模近300萬平米,管理資産總值近千億。對于下階段的目標,闵傑表示,中國産辦市場存量規模最少有7億平米,希望接下來木棉的運營規模達到1000萬平方米。

    規模拓展的核心在于“合夥人制”,闵傑解釋道:“合夥人是指在一個城市,我們會對應至少一個合夥人。不要求有多強的人脈資源,但能夠守住一個城市,能跟進、真正把事情黏住。”

    他補充說:“我們畢竟是一個服務性機構。‘服務’就意味着有很多可以直接嫁接的部分。别人把這個方案拿過去,換家公司也可以按這個方案做,到最後我們可能就幫别人做嫁衣了。”

    “目前市場運營方與入駐企業有一定粘性,但不是強粘性。”那麼能夠如何做?闵傑表示,建立強粘性要做對三個方面:日常服務高度重視客戶體驗感、關鍵時刻能換位思考的幫助企業、與重點客戶共同開拓市場機會。

    “這三點都是客戶不會拒絕且不反感的。”

    靈活轉舵

    談及行業之間的競争,闵傑有些自豪地表示:“我們特别喜歡競争,比較優勢是對我們有利的。”

    不同于外界的刻闆看法,闵傑表示,木棉中國大部分沖在一線的招商人員是女性,反倒是男性在後台的比較多。

    “很多女生外柔内剛,韌性高,也能夠注意到更多細節。”即便遇到挫折也能很快調整。

    此外,這個行業“薄利”的商業模式也決定了不會有太多競争對手。這時候,就需要發揮規模效應,降低人員邊際成本,提高整體收益。

    但市場變化之快還是超出預料。事實上,從業十年來,闵傑深刻感受到客戶退租率變高了。近年來不少産業園區出現因大客戶搬遷退租,導致出租率大幅降低的情況。

    園區運營方儲備意向客戶資源等未雨綢缪的工作,也就至關重要。

    對于此,木棉中國也有相關預案。闵傑表示,為保住存量客戶,木棉中國大多提前6個月主動與到期退租客戶溝通,並算好賬,把控制成本、招商傭金考慮在其中。針對違約退租客戶,觀察其用電量、到崗、交租時間等,主動啟動預警機制。如果客戶保不住,需要提前3個月進入預招租狀态,争取無縫銜接。

    在客戶選擇上,行業前景佳、支付能力強、裝修投入更多的客戶也就更受青睐。

    同時,不同城市或是同一城市的不同區域,供需關繫差别很大,這也直接反應到出租率指標上。供需差異下,價格内卷成為部分項目的出路。只是,供應量仍處在上升通道,供需失衡将長期存在,甚至部分區域還會短期加劇。

    “一線城市中北京的供應量最為健康。” 成立次年就将總部搬至北京,十年前的一個決定恰好為如今的安全發展奠定了基礎。

    闵傑表示,木棉無法改變區域出租率,在産業園區項目普遍面臨租金和出租率“雙降”的困境下,更關注單一項目的表現。

    “短期來看,從微觀發力,提升項目效率和細節,並和業主建立高效的溝通決策機制,幫助項目成為區域冠軍,跑赢市場。”不過,和企業深度綁定,參與到産業發展中,獲取産業紅利更是長久發展之計。

    今年初,木棉中國與杉杉集團旗下杉杉産商文旅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設立合資機構“杉杉木棉産城”,共同開拓全國寫字樓與産業園區招商運營服務市場。

    闵傑舉例介紹,在浙江一帶有些項目既有商業的部分,也有寫字樓的部分,通過這家合資機構兩家公司互相借力,可以彌補業務缺口,共同拓展業務,實現雙赢。

    跑赢市場

    不過,要想跑赢市場,還需一支彎得下腰的隊伍。

    據闵傑觀察,在實際的運營過程中,團隊的精力有一半用于打市場,還有一半用于和業主方溝通,“有些是談降價,有些是談商務條件、配套服務,還有些是推進度争取合同盡快簽下來。遇到極端情況,合同的流程就要走一個多月。”

    “我們本質上就是一個市場化的抓手,做一些添磚加瓦的事。” 他補充道,園區的業主方大多是一些地方國企,木棉的機會是通過提升效率來提升效益。

    眼下招商壓力越來越大,作為一家市場化機構,木棉可以憑借廣泛的招商渠道資源,從海量企業資源中找到合适的目標進行匹配和導入,快速推動項目形成發展勢能。

    談及公司的團隊建設,闵傑表示,木棉采用鐵三角管理模式,結構上扁平,充分賦能前線。所謂的鐵三角,是指來自産品、營銷、運營三個端口的人員構成。

    産品端口的人員負責園區的微創新,也就是在空間打造,提升用戶體驗方面下功夫;營銷端口的人員直接對外,是聽得見炮火聲的前線;運營端口主要是抓節點,近似于項目的統籌,把控和處理租金收繳、租約管理等關鍵流程及節點。

    這樣的三個人就形成一個前台工作小組,直接支持項目運作。同時,還有财務、法務等行政部門提供後台支持。

    在闵傑看來,這樣的構成在層級上做到足夠扁平,減少中間層的“傳話”,從決策到執行,或是從執行向決策層反饋,都可以第一時間抵達。層級打通了,效率也能夠相應提升。

    說話間,他拿起手機向我們展示最新一條微信通知,是來自某個項目鐵三角團隊的消息。他介紹稱,這已經是種日常狀态,一天最少收兩三個一線同事的電話,都是為了效率:“比如前線已經把客戶談妥了,問現在能不能簽合同。走流程可能就要多等一天,但眼下必須盡快把章蓋下。”

    最終敲定結果前,變數一直存在。通過提升效率可以盡量将變數可控。闵傑對此總結道,“一切為業績而生”。

    基于這一出發點,木棉中國還開發了中國首款專注服務産辦招商渠道的APP,将産辦經紀人集合到線上平台上,更容易出圈、推動合作。

    據了解,木棉的渠道資源遍布國内各大城市,已建立合作的産辦招商渠道企業近千家,占全國主流渠道市場的90%。有了線上APP的加持,木棉能夠以線上+線下全渠道方式在全國範圍開拓招商渠道。

    闵傑表示:“我們是一家非科技類的公司,做APP的底層邏輯還是希望把優勢放大。選擇自己擅長的部分進行數字化提升,進一步強化優勢。”

    這也是木棉中國實施數字化升級的核心邏輯。

    以下為觀點新媒體對木棉中國創始人、董事長闵傑先生的采訪實錄:

    觀點新媒體:當初為什麼從深圳來到北京?

    闵傑:當時北京是中國寫字樓市場最大、租金單價最高、出租率最高的城市。

    我們前5個項目全在深圳,後來覺得深圳市場化競争有點太激烈了。當時做的第一個項目就出現這個問題,一棟樓里面除了頂樓是業主自用,剩下的都是二房東在打理。

    高度市場化的後果,只要有新供應面積出來,二房東馬上就跟進,甚至有的願意租金倒挂拿項目。

    後來2015年總部就遷到北京了。

    2014年的時候,我們沒有本錢,也不擅長做融資。說實話,因為之前做地産,還是傳統思維占主導,不擅長講資本故事,這個要承認。我們是很平實的思維,就是有多少本事賺多少錢,為融資去講故事,我們極其不擅長。

    觀點新媒體:2018年之後轉型了?

    闵傑:2018年以後真正意義上開始輸出管理了。最開始也挺難,你會發現國内除了五大行(仲量聯行、世邦魏理仕、戴德梁行、第一太平戴維斯、高力國際),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運營管理公司。

    我們有一次跟五大行正式PK,拿同一個項目。那個項目我們特别緊張,一是沒有什麼經驗,再者是第一次跟五大行比拼,當時全團隊、全公司的人就是在想辦法把它拿下來。

    和五大行相比,我們畢竟是個小公司。我們很尊重他們,但是拿出標書以後,他們所有人的標書加在一起沒有我們一家厚。我們的標書差不多400多頁,非常認真在做這件事。

    他們可能是流程化、常态化地做一個準備,但是我們盡量把自己所有和優勢都表現出來。因為有了比較,招標人也能從標書看出來誰更重視,最後也是拿下了項目。

    從那個時候起,我們對自己真正意義上有了信心。中國應該不止五大行,其實現在木棉的定位就是做本土的六大行,這就是我們自己的定位。

    五大行最核心的優勢,是在大客戶資源,尤其是境外企業大客戶。基于歷史合作的信任,或者各種各樣的原因,五大行這方面的優勢是我們無法比拟的,未來可能也很難超越。

    但是做招商,是要低下頭來做事,需要到市場上打硬仗。真正要打仗的時候就看業績,為業績而生。

    在運營過程中,我們的時間是這麼分配的,50%用在打開市場,50%用來說服業主。有些是降價、有些是商務條件如免租期……

    本質上,我們做的事情是通過提升效率來提升效益,這是我們業務的底層邏輯,也是民企的生命力所在。

    觀點新媒體:您認為當前環境的改變,對行業生态會産生什麼影響?木棉中國的業務策略是否會因此改變?

    闵傑:對産辦招商運營行業而言,有利有弊:項目載體拓展合作的機會增加,同時産業招商難度也增加了。

    對我們來說,就是要抓住拓展窗口期,加快拓展項目,形成規模優勢。招商壓力越來越大,業主方招商難度越來越大,肯定想着找外援,對我們來說就是機會。

    不好的點就在于,拿到項目以後招商難度是有的,比以前難了,要花更多精力。

    我們這種輕資産拓展業務的公司,一定要在當地有一些對應的人脈。現在的發展模式是找城市合作人,不要求有多強的人脈資源,但能守住一個城市,能持續跟進,真正黏住這個事情。

    很多業務簽不下來,到最後就是蜻蜓點水,其實可能是幫别人做嫁衣。比如我們報了個方案,對方再按這個方案找其他機構。我們畢竟是一個服務性機構,服務是個虛拟的、空的内容,不像買東西,只有在我這里買到。

    觀點新媒體:未來布局思路會不會有一些變化?短期内有怎樣的規模擴張計劃?

    闵傑:木棉有五大區,長三角、珠三角、華中、華北、西部,各個拓展團隊在分頭獲取項目。

    未來一定是全國擴張,但是優先級沒法評價,因為市場的變化太多了。只要有機遇,只要不賠錢,把邊際成本、風險控制好就可以。

    觀點新媒體:木棉中國的數字化發展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闵傑:我們做了一個APP,應該是全國第一款服務産辦經紀人的APP。可以快速把跟我們有合作的經紀人拉到APP上來,容易出圈。

    我們是非科技類公司,做APP的底層邏輯應該是提升和放大我們的優勢,否則就是在分散注意力。

    我們的優勢很明顯,但是線下的,現在通過APP升級變成線上,從100分變成120分,效率反而更高了。

    我覺得這才是數字化升級的核心邏輯。

    觀點新媒體:對過去這些年,您會做一個怎樣的總結?

    闵傑:我覺得這十年最大的感受或者說創業這十幾年最大的感受就是,明白的事情變多了,不明白的事情也變得更多了。

    到了40多歲以後真的會出現這種情況,看不懂的事情會越來越多,而且對未來不敢再做預判。不要說三五年以後,明年可能就會發生很多變化,這其實是對市場有了更多敬畏。

    人生不是線性的,經濟發展不是線性的,未來将會發生的事,很多都會是我們以前沒有體驗過、沒有想象過的。

    如果給建議的話,我希望大家在不确定性里面找到确定性,能力所在就是價值所在。

    博鰲新力量 | 匯聚全鍊條環環相扣及互相賦能的新力量,尋找下一個大機會。

    撰文:潘玲宣    

    審校:劉滿桃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消費品牌

    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