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發布“美麗天津建設實施意見” 明确綠色發展目標

观点网

2024-10-14 18:12

  • 天津發布實施意見推進美麗天津建設,明确2027年和2035年綠色發展目標,強調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生态優先、京津冀協同發展等要求,旨在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城市。

    觀點網訊:10月14日,天津發布《中共天津市委 天津市人民政府關于全面推進美麗天津建設的實施意見》,旨在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天津篇章。

    為全面推進美麗天津建設,奮力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天津篇章,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結合實際,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别是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天津工作的一繫列重要指示要求和視察天津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落實全國生态環境保護大會部署,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處理好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外部約束和内生動力、“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繫,保持戰略定力,堅定不移走生态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為戰略牽引,紮實推動全領域轉型、全方位提升、全地域建設、全社會行動,以高品質生态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天津,與京冀合力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到2027年,綠色低碳轉型取得明顯成效,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持續減少,生态環境質量持續提升,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基本形成,生态繫統服務功能不斷增強,城鄉人居環境顯著改善,生态安全有效保障,生态環境治理體繫更加健全,形成一批美麗河湖、美麗海灣、美麗園區、美麗社區等示範樣闆,美麗天津建設成效顯著。到2035年,綠色生産生活方式廣泛形成,生态環境根本好轉,生态繫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顯著提升,生态安全更加穩固,生态環境治理體繫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美麗天津目標基本實現。展望本世紀中葉,美麗天津全面建成。

    二、合力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

    (一)打造綠色發展高地。深化區域綠色發展協作,加強科技創新協同和産業體繫融合,聚焦低碳科技等前沿領域聯合開展技術攻關,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等綠色新興産業,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推進京津冀清潔能源、綠色産業及清潔運輸示範建設,推動中新天津生态城加快打造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升級版。

    (二)加快建設生态環境修復改善示範區。推動完善京津冀生态環境聯建聯防聯治機制,深化重污染天氣預警響應、跨界河湖生态保護、污染治理設施共建共享、生态保護修復協同。推進實施“科技創新2030—京津冀環境綜合治理”重大項目,加強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多污染物協同減排、新污染物協同治理等重點問題聯合攻關。協同謀劃實施大氣、水、土壤、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等重大工程,持續推進京津風沙源治理。

    三、加快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三)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紮實推進碳達峰行動,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嚴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完成國家下達控煤目標。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大力發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繫。加快推進減污降碳協同創新試點建設。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研究制定我市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控制行動方案。深化天津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建設,積極探索參與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的品種。到2035年,力争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提升至20%。

    (四)推進重點領域綠色低碳轉型。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項目盲目上馬,大力推進傳統産業工藝、技術、裝備升級,全面推進清潔生産,實現綠色低碳轉型。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高技術産業、綠色環保産業、現代服務業,積極布局未來産業新賽道,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産業體繫。推動綠色建築、裝配式建築、超低能耗建築加快發展,新建建築100%執行天津市綠色建築設計標準。深化綠色港口建設,深入推進“公轉鐵”、“公轉水”,提升大宗貨物清潔化運輸水平,建設零排放貨運通道。推進鐵路場站、民用機場、港口碼頭、物流園區等綠色化改造和鐵路電氣化改造,推動近零排放車輛和非道路移動機械廣泛應用。到2027年,新能源汽車占新車銷售量比例達到45%左右,老舊内燃機車基本淘汰,天津港集裝箱鐵水聯運量保持較快增長;到2035年,鐵路貨運周轉量占比提升到25%以上。

    (五)促進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循環利用。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持續深化重點領域節能,推動單位地區生産總值(GDP)能耗大幅下降。落實水資源剛性約束制度。深化節水型社會建設,加強工業節水減排、農業節水增效、城鎮節水降損,推進污水資源化利用和淡化海水利用,進一步降低單位GDP用水量。強化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推進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建設。實施資源綜合利用提質增效行動,構建完善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繫,大力發展再制造産業,促進廢舊風機葉片、光伏組件、動力電池、快遞包裝等廢棄物循環利用。到2035年,能源和水資源利用效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六)加快形成綠色低碳生活方式。積極推廣簡約适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持續推進“光盤行動”,杜絕“舌尖上的浪費”。完善城市慢行繫統,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大力推廣綠色低碳出行,到2035年,綠色出行比例力争達到80%。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全域創建國家衛生區。全面推行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到2035年,城市生活垃圾分類覆蓋率、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達到100%。探索建立碳普惠工作機制,推動碳普惠應用實踐。

    四、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七)持續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以細顆粒物(PM2.5)控制為主線,強化多污染物協同減排。組織實施一批産業、能源、交通運輸結構調整重大工程。完成老舊機動車船、非道路移動機械更新換代,執行新階段機動車排放標準和油品質量標準,加強重型貨車路檢路查和入戶檢查。優化企業環保績效分級制度,推進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創A”行動,實施揮發性有機物(VOCs)源頭治理工程,強化全流程全環節綜合治理。加強施工、道路等揚塵治理。着力解決噪聲、餐飲油煙、惡臭等污染問題。加強消耗臭氧層物質和氫氟碳化物環境管理。到2027年,PM2.5年均濃度下降至35微克/立方米;到2035年,PM2.5年均濃度下降至30微克/立方米。

    (八)持續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态治理,強化水功能區劃及管理。加強于橋水庫等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與規範化建設。完成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推進規範化管理。實施工業園區水污染整治行動,推行重點行業企業污水治理與排放水平績效分級。加強城鄉面源污染治理,加快補齊城鎮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短闆,推進城鎮污水全收集全處理,加強污泥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推動污水處理綠色低碳改造,加強農業農村種養殖水污染治理。因地制宜推動内源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復,基本消除城鄉黑臭水體並形成長效機制。優化水資源調度與配置,保障海河、七里海等重點河湖基本生态流量,加強河湖水生态保護與修復,開展水生态考核評估。堅持陸海統籌、河海聯動,深入推進渤海灣近岸海域綜合治理,加強海水養殖環境整治和海洋垃圾治理。到2027年,全市地表水、近岸海域水質優良比例分别達到60%、73%左右,力争創建5個美麗河湖,北部灣區建成美麗海灣;到2035年,“人水和諧”的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基本建成。

    (九)持續深入打好淨土保衛戰。實施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行動,逐步解決歷史遺留污染問題,強化風險防範,堅決防止新增污染。紮實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風險管控。依法加強建設用地用途變更和污染地塊風險管控的聯動監管。全面開展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周邊土壤和地下水環境監測。強化地下水型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深入推動農業農村污染治理。到2027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4%以上,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到2035年,地下水國控點位水質持續改善,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全面管控。

    (十)強化固體廢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加快“無廢城市”建設,加大新污染物治理力度。加強固體廢物綜合治理,推進塑料污染全鍊條治理,建設區域性特殊危險廢物集中處置中心,加強有毒有害化學物質環境風險管理,嚴防各種形式固體廢物走私和變相進口。到2030年,全域建成“無廢城市”;到2035年,新污染物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

    五、着力提升生态繫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十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落實主體功能區制度,完善國土空間規劃體繫,優化生态、農業、城鎮等各類空間布局。嚴守1557.77平方公里生态保護紅線,強化執法監管、問題整治和保護修復,确保功能不降低、性質不改變。嚴守467.46萬畝耕地紅線。嚴格管控城鎮開發邊界,推動城鎮空間内涵式集約化綠色發展。強化生态環境分區管控體繫落地實施。嚴格河湖水域岸線空間管控,加強海洋和海岸帶國土空間管控,除國家重大項目外,不再新增圍填海,大陸自然岸線保有量不降低,發展壯大海洋經濟、臨港産業。推進全市自然資源确權全覆蓋,健全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

    (十二)加大生态繫統保護力度。築牢“三區兩帶中屏障”生态安全格局,構築市域“七廊五湖四濕地”水繫生态網絡,深入實施重大生态修復工程。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繫建設。持續推進國土綠化工作,加快建設美麗山川。推進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實施生态繫統碳匯能力鞏固提升行動。到2035年,自然保護地體繫基本建成,全市自然保護地陸域面積占陸域國土面積比例不低于8.59%,水土保持率提高至98.80%,森林覆蓋率穩步提升,自然生态繫統實現良性循環。

    (十三)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協調機制,制定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監測網絡,強化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加大遺鷗等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拯救力度。嚴格執行海洋伏季休漁制度,加強海洋牧場維護與管理。到2035年,生物多樣性保護格局基本形成。

    (十四)全面加強生态保護修復監管。強化生态保護修復統一監管。開展自然生态資源監測評價預警工作,完善生态環境監測評估體繫,定期開展生态質量監測、生态狀況與保護修復成效評估。嚴格對所有者、開發者乃至監管者的監管,及時發現和查處各類生态破壞事件。持續推進“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開展生态保護紅線生态破壞問題常态化監督。

    (十五)拓寬綠水青山轉化金山銀山路徑。建立健全生态産品價值實現機制,構建生态産品價值評價體繫,推進生态産品價值核算結果應用。豐富生态産品供給,強化生态産業融合,發展生态文旅、生态農業、生态康養等綠色産業。持續推動國家生态文明建設示範區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創建,打造“兩山轉化”示範樣闆。

    六、切實維護生态安全

    (十六)健全生态安全體繫。完善天津市生态安全工作協調機制,構建生态安全風險監測預警網絡,提升風險研判評估和應急處置能力,形成全域監控、部門聯動、高效應對的生态安全防護體繫。

    (十七)嚴密防控環境風險。以涉危涉重行業企業為重點對象,以化工、石化企業聚集區為重點區域,強化環境隐患排查和風險管控。加強重點環保設備設施安全監管。加強核技術利用安全監管和電磁輻射環境管理,确保廢舊放射源100%安全收貯。實施突發事件環境應急監測能力、應急指揮信息化建設工程,健全環境應急物資儲備和應急響應體繫,及時妥善處置突發環境事件。開展居民生态環境與健康素養監測,推動中新天津生态城國家環境健康管理試點建設。

    (十八)加強生物安全管理。加強生物技術及其産品的環境風險檢測、識别、評價和監測。強化全鍊條防控和繫統治理,健全生物安全預警防控體繫。加強有害生物防治。開展外來入侵物種普查、監測預警、影響評估,加強進境動植物檢驗檢疫,築牢口岸檢疫防線。加強生物遺傳資源保護和管理。

    (十九)提升适應氣候變化能力。實施适應氣候變化行動,完善氣候變化觀測監測體繫,加強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評估,提升極端氣象災害應對能力,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增強城市氣候韌性。支持濱海新區申報深化國家氣候适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到2035年,氣候适應型城市基本建成。

    七、實施美麗天津創新建設行動

    (二十)建設美麗城鎮。強化城鄉、區域間生态環境一體保護治理,因地制宜推進美麗城鎮建設。中心城區着力提升生态環境品質,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深入推進城市園林綠化,打造推窗見綠、舒适宜人的城市景觀;濱海新區、環中心城區大力發展綠色産業、智慧産業,加快建設生态智慧創新的綠色發展樣闆;遠郊區着力擴大環境容量和生态空間,高水平建設生态涵養區。開展城市生态環境治理評估。

    (二十一)建設美麗鄉村。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統籌推動鄉村生态振興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紮實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推進農藥化肥減量增效和農膜、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利用。深化農村廁所革命,提升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水平,動态消除黑臭水體。加強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和鄉村風貌引導。到2027年,美麗鄉村整縣建成比例達到40%;到2035年,美麗鄉村基本建成。

    (二十二)建設“美麗細胞”。推動美麗天津建設融入基層治理創新,實施美麗園區、美麗社區、美麗機關、美麗企事業單位、美麗學校等“美麗細胞”建設行動,形成由少到多、以點帶面的美麗天津建設良好局面。

    八、積極培育弘揚生态文化

    (二十三)培育生态文明主流價值觀。深入開展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學習研究,推進生态文明教育納入幹部教育、黨員教育、國民教育體繫。建設一批生态文明教育實踐基地,宣傳美麗天津建設生動實踐,加快形成全民生态自覺。

    (二十四)傳承發展生态文化。實施生态文化弘揚工程,以傳承弘揚津派文化為依托,深入挖掘生态文化資源,打造更多具有生态特色的津派文藝作品,講好生态文明的天津故事。突出海洋河流特色,打造主題文化旅遊帶,促進生态文旅産業發展。

    (二十五)建立全民參與行動體繫。深入實施《天津市生态文明教育促進條例》,持續開展“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繫列活動。完善公衆生态環境監督和舉報反饋機制。推進環保設施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向公衆開放,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宣傳活動和志願服務,激發全民參與美麗天津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九、加快推進生态環境治理體繫現代化

    (二十六)強化美麗天津建設法治保障。統籌推進生态環境保護、資源能源節約、減污降碳協同等領域地方性法規、標準的制定修訂工作。加強行政執法與司法協同聯動,推進生态環境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全面推行排污許可、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環境信用監管、生态環境損害賠償、環境信息依法披露等制度,探索開展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評價。深入實施河湖長制、林長制。深入推進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産離任審計。

    (二十七)完善綠色低碳發展經濟政策。優化生态文明建設領域财政資源配置,确保投入規模同建設任務相匹配。嚴格執行環境保護稅法,強化稅收政策支持。執行高耗能行業階梯電價制度,健全污水處理費標準動态調整機制,完善居民用電、用氣階梯價格制度,加快推廣供熱計量收費。完善以農業綠色發展為導向的經濟激勵政策,支持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和整區推進畜禽糞污收集處理利用。推進多元化生态保護補償,探索将具有天津特色的生态資源納入生态保護補償。推進生态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和投融資模式創新,建設覆蓋生态産品抵押貸款、綠色基金的綠色金融體繫,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綠色債券,拓展美麗天津建設融資渠道。

    (二十八)健全完善環境治理市場。深化用能權、用水權、碳排放權市場交易,穩妥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培育壯大環保産業,積極推行環保管家服務,支持環境治理企業關鍵治理技術産品自主創新、提高環保産業技術裝備水平。優化營商環境,提升行政審批效能,創新生态環境執法監管模式,持續提升經營主體辦事便捷度和滿意度。

    (二十九)強化生态環境科技支撐。完善生态環境科技創新機制,探索多元化投入機制。推進減污降碳、多污染物協同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新污染物治理等領域基礎研究和科技創新,培育高水平生态環境科技人才隊伍。健全天空地海一體化環境監測網絡,建立數字智慧生态環境監管體繫,推動數字技術賦能環境治理。

    審校:徐耀輝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綠色低碳

    時訊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