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電商平台拉新的手段是“燒錢”,而如今還要“燒算力”。
觀點網 經過了上季度淘天集團收入負增長之後,阿里巴巴2025财年二季度顯然作出了一些調整。
财報顯示,該季度阿里巴巴集團收入2365.03億元,同比增長5%,淨利潤435.47億元,同比增長63%,主要由于所持股權投資按市值計價的變動、投資減值的減少以及經營利潤增加。經營利潤352.46億元,同比增長5%。
然而,經調整EBITA(息稅攤銷前利潤)下降至405.61億元,同比下降5%。阿里巴巴方面将這一情況歸因于對電商業務的投入增加,以及部分被收入增長和運營效率提升所抵消。
其中,作為電商業務支柱的淘天集團收入989.94億元,同比增長1%恢復正增長曲線;但經調整EBITA445.9億元,同比下降5%;另外,阿里雲營收增速連續五個季度增長,雲業務利潤率達到歷史最高點,“ALLINAI”戰略持續推進。
電商新趨勢
去年年底,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宣布了淘天集團的組織決定,“85後”的吳嘉負責淘天用戶平台事業部與阿里媽媽事業部,谌偉業負責淘寶事業部、淘天商家平台部、淘天客戶滿意部,劉博則接手天貓事業部。
也就是說,剛剛結束的本屆“雙11”是年輕化團隊接棒後的首個“雙11”。
盡管今年不再舉辦雙十一晚會,較往年少了一場熱鬧,但吳泳銘在業績電話會上透露,2024年雙11淘寶天貓GMV強勁增長,近期月度交易用戶創歷史新高,活躍買家數達歷次雙11最多。“我們相信交易用戶的增長還會持續,用戶的增長和流程在未來會帶來更多的消費增量。”
另外,天貓此前就放出消息,将在2024年的雙11大促中額外投入300億消費券及紅包,此外還将100億資金用于商家降費。
這些巨額數字也在電話會上受到投資者關注,對此管理層回應:“我們基本上分兩類,一類是平台消費券,一類是品類券,平台消費券主要是針對88會員,品類券大部分是平台和商家共同出資。我相信對平台會員的投入會帶動品牌商家的生意增長,從而長期帶動他們在平台上的廣告預算支出,也會有利于長期CMR的增長。”
管理層還注意到,近年來火熱的直播電商如今整體增速已大幅放緩,但對于淘寶天貓來說,今年尤其是雙十一的直播電商增速依舊大幅增加,“所以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電商滲透率,處于不同的階段,今年看到一個很大的趨勢,就是直播電商更多地和優質供給進行結合,我們稱為品質直播,我們以品牌旗艦店為主的這批直播産生比較強的化學反應。
另外,随着消費降級大潮席卷而來,“白牌”成為了不少年輕消費者、價格敏感性消費者的購物首選。某種程度上,也是早年間友商逆襲阿里的路徑之一。
對此管理層坦言,“白牌”話題在公司内部經常引發讨論或者沖突,“但是我們的策略還是非常清楚,就是每個平台有它的特征,每個平台也有它的強勢品類。”
其表示,淘寶天貓以88VIP為主的核心人群上,大部分品類這部分人群偏好品牌商品,但在某一部分品類上面,這部分人群也有白牌需求。
今年10月份開始,淘寶天貓可以使用微信支付,這被視為電商行業的“世紀大和解”,阿里管理層也表示,“支付渠道打開後,涌入的新用戶對于不同品類的消費偏好,和存量用戶有挺大區别,對這批用戶會在更多品牌上提供白牌供給。”
雲服務與AI投資
值得一提的是,在11月13日騰訊财報業績電話會議上,騰訊管理層回應了與淘寶互聯互通。
騰訊方面的說法是,雙方做了很多設計,也簽訂了協議,才實現了當前的合作,對騰訊而言,能從支付中獲得更多的收入,用戶也可以有更多的支付選擇,還需要一段時間來觀察最終作用,目前對合作效果“非常滿意”。
兩天之後,阿里管理層也表态,“這個合作之後,潛在用戶增量空間還相當大,對于整個月度交易用戶增長會有顯著提升,但需要中長期的投入和用戶增長策略相配合。”
這里提到的中長期投入,就包括運用AI等手段對新用戶進行用戶畫像。過去電商平台拉新的手段是“燒錢”,而如今還要“燒算力”。
和淘天集團的EBITA起伏相比,雲智能集團方面的表現頗為亮眼,阿里雲本季度收入296.1億元,同比增長7%,經調整EBITA利潤26.61億元,同比增長89%。
财報顯示,阿里雲整體收入(不計來自阿里巴巴並表業務收入)同比增長超過7%,由公共雲業務的雙位數增長帶動,AI相關産品采用量提升。AI相關産品收入連續五個季度實現三位數同比增長。
對此,管理層在電話會提到,雲業務其實是一個技術和規模效應並存的業務,所以阿里雲的CapEx規模效應非常強,至于未來雲的利潤率問題,要AI這個變量,“無論是AI的軟件還是說算力,我們會看得更長期,所以會看到通義模型API測試持續降價,也會看到平台媒體服務算力分布上面做一些更多的讓利。”
阿里巴巴判斷,目前AI服務仍然是供不應求,因此當前投入相對激進,公司相信生成式AI是一個歷史性的機遇,“可能20年一遇。”
值得關注的是,新财報還披露了一個數字:阿里雲本季度排除阿里巴巴關聯公司的整體收入同比增長超過7%。
根據Canalys的數據,阿里巴巴在中國雲市場的占有率為36%,穩居市場首位,且在亞太地區亦為最大的雲服務提供商,全球則位居第三。阿里雲已成為中國大模型的公共AI算力底座。
截至目前,中國衆多頭部主流大模型都已通過阿里雲對外提供API服務,包括通義繫列、Baichuan繫列、智譜AIChatGLM繫列、姜子牙通用大模型等。
另外,就在11月6日,阿里雲公衆号宣布,阿里雲已成為小紅書的數據存儲新基地,此次遷移涉及容量高達500PB的“數據湖”,包含小紅書自成立11年以來積累的全部原始和關鍵數據。這項浩大遷移工程于去年11月啟動,耗時一年,動用了來自小紅書的1500名員工與阿里團隊的協同努力,涉及部門達40多個。
阿里正在尋找更多客戶和變現手段,以回收“ALLINAI”的巨額投資。
免責聲明:本文内容與數據由觀點根據公開信息整理,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
撰文:馮嘉炜
審校:武瑾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