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就是這樣,你可能感覺很差很難,但只要熬過去,就可以活下來,情況就會改變。”
編者按:2024年,面對經濟與行業調整的大環境,如何穿過風暴,在周期考驗和市場競争中赢得生存與發展,是每一個企業掌舵者需要思考的核心問題。
在這一背景下,觀點新媒體策劃並推出“穿過風暴”年度繫列報道,尋找一批在變革中砥砺前行、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企業共同迎接新的一年。
同時,我們将繼續對話一批具有全球視野和豐富學識的經濟學者與行業領袖,從他們的角度,解讀行業與企業的未來發展。
觀點網 2024年,中國國内生産總值(GDP)按年增長5%,達到了目標。
國家統計局指,面對外部壓力加大、内部困難增多的復雜嚴峻形勢,在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下,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高質量發展取得新進展。其中數據顯示,2024年第4季GDP更增長5.4%,優于預期的5%。
“第四季給今年打了基礎,2025年肯定比2024年好。”京東集團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沈建光如是說。
他相信,内地經濟2024年已經觸底,2025年開始慢慢的回暖。
“這主要由于三個原因。”沈建光解釋,第一是中央政治局和國務院在去年九月底宣布一繫列“政策組合拳”,預期這些政策很多都會在今年一季至第二季度開始真正對經濟起作用。
第二是翹尾因素,去年也是國家統計局第四季的GDP數據是5.4%,為六個季度最高。只要情況不變,對今年增長有利;第三,就是大家對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上台後的負面影響過于恐慌。
采訪于1月20日下午進行,正值特朗普宣誓就職前夕。随着特朗普重返白宮,他在首次總統任期内開啟的美中貿易戰,令市場預期可能愈演愈烈。在競選期間,特朗普就曾表示要對中國商品加征高達60%的關稅,而他甫上任即表示,最快從2月1日起向中國商品征收10%關稅。
最新消息顯示,美國東部時間2月1日晚8時許,美國宣布以芬太尼等問題為由,對中國輸美産品加征10%關稅。
事實上,自2018年起,中美雙方相互銷售的大部分商品已經受到特朗普第一任期的關稅限制。盡管如此,在外部貿易摩擦升溫及内需疲軟的壓力下,2024年12月中國出口與進口數據展現出一定的韌性。
1月13日,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2024年12月貿易統計顯示,2024年12月的出口年增10.7%,超出市場預期的7.3%增幅,並高于11月的6.7%。貿易順差在12月進一步擴大至1048億美元,其中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也從298.1億美元增加到335億美元。無疑,特朗普欲對中國加征關稅,以減少美國的貿易逆差。
“我覺得大家都過于恐慌特朗普的負面影響。”沈建光認為,事實上,特朗普的政策包括提出高關稅、制造業回流均是不現實,不單把整個産業鍊和全球供應鍊都搞亂,美國自身也會深受其害。
他又指,驅逐移民亦會使勞工價格大漲,既吸引不到制造業,通脹又會大幅上升,特朗普的政策都是左右矛盾,所以不能都當真。
沈建光續指,目前特朗普已再沒有提及60%的關稅,又指希望在上任100天内訪華,而國家主席習近平于1月中旬與當時仍是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進行視像會晤,雙方也表達出推動中美關繫發展的意願,“目前很難判斷特朗普上場對中國是利好還是利空。”
不過,正如沈建光撰寫的《做最壞的打算,中國如何應對極端關稅政策?》一文所提到,面對特朗普政府歸來對中國的短期沖擊,一方面中國應該适當增加從美國的進口,争取貿易談判化解雙方分歧;另一方面,中國需要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特别是加大财政刺激力度穩定總需求。
中長期而言,中國更需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擴大開放,推動改革,提升綜合國力,這才是最好的回應。
世界銀行(WorldBank)在12月底将中國2025年經濟增長預測從4.1%調高至4.5%。對于今年中國經濟增長的情況,市場也有不同的預測,不過沈建光相信,今年經濟增長的目標肯定能達到5%。
“今年是樂觀的,目前刺激政策像當年的四萬億,今年大建設投資會起來,消費也會起來,只要是出口不要太差,更有機會超過5%”。他還建議,内地可以仿效香港,将樓市限制政策全部取消,上海、北京、深圳、廣州不再有限購,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買賣。
與此同時,在中美貿易摩擦、新冠疫情、歐洲能源危機、地緣政治及經濟放緩等多重因素的疊加,沈建光認為,中國企業不得不重新審視和調整在全球範圍内的布局。
“企業肯定得出海。”沈建光指,國内競争不比國外少,“能在中國卷的公司,到國外去就是打遍天下無敵手,因為中國人就是勤勞勇敢。”
即使會對國内就業情況帶來影響,但他認為,中國已經發展到這個階段,企業必須要出海、必須要全球化,不全球化就要出局,“覺得不适應外國文化,那就先在香港試試。沒辦法的,必須自己适應”
“我感受是沒有必要那麼悲觀,其實做投資跟做企業一樣,堅持就是勝利。你可能感覺很差很難,但只要熬過去,就可以活下來,天地就會變。”
對于香港,雖然沈建光未有評論短期的情況,不過對于香港的前途,他是看好的。
他指,由于目前内地市場完全不能觸碰虛拟資産,因此香港就非常好的一個試驗體。這也充分說明,香港可以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
以下為觀點新媒體對京東集團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沈建光先生的采訪實錄:
觀點新媒體:中國2024年國内生産總值(GDP)按年增長5%,達到了中央政府目標,您如何評價中國去年的經濟發展和表現?與您先前預期相比,實際情況有什麼不一樣?對于中國2024年宏觀經濟的總結是什麼?
沈建光:去年采訪時我預測港股會漲,最後年底跟年初比港股還是漲了不少,今年我相信會漲得更多。
至于中國經濟,去年已是最差的時候,並已為今年打了基礎。我相信2025年肯定比2024年好,比2024年明顯的要好。
主要由于三個原因,第一是刺激政策的轉變是在九月份提出來,後來财政部再出招,很多作用都是在今年一季度到二季度開始真正對經濟起作用;第二點是翹尾因素,去年國家統計局第四季的GDP數據是增長5.4%,為六個季度最高,不變的情況下,對今年增長有利的;第三就是大家對特朗普上台後的負面影響過于恐慌。
美國加征新關稅擾亂全球供應鍊和沖擊美國制造業,與特朗普意欲提振美國制造業形成矛盾,美國也會深受其害。其次,特朗普的諸多政策包括大範圍加征關稅,還有驅逐非法移民的政策主張,都會推高通脹,與其降低通脹的競選主張存在矛盾。
另外,目前特朗普已再沒有提及60%關稅,又指希望在上任100天内訪華,而中美兩國首腦亦進行視像會晤,也是一個好的開始。
觀點新媒體:過去的2024年,我們的出口等都還不錯,GDP目標5%已經達到,為什麼大家還是感到體感有點涼?
沈建光:2024年已經是谷底,2025年開始緩慢回暖。
觀點新媒體:單計去年第四季度增長5.4%,高于市場預期增長5%,創6個季度以來最高。是否反映了去年中國政府推出了一繫列一攬子增量政策,以擴大内需、提振市場信心和促進經濟發展的成效開始體現?
沈建光:很多政策相信都是在今年一季度到二季度開始真正對經濟起作用。今年将會好過去年,是樂觀的,更有機會超過5%。
其實很多政策很像四萬億(四萬億投資計劃),因為用詞跟四萬億一模一樣,包括适度寬松以及積極的财政政策。所以我覺得今年大建設投資會起來,消費也會起來,所以只要出口不太差,增速絕對超過去年的。
觀點新媒體:特朗普(Donald Trump)再度就任美國總統,對中國各方面将産生多大影響?
沈建光:目前很難說特朗普對中國是利好還是利空。
我寫了三篇文章,包括《特朗普政策的五大矛盾點》,分析他很多政策都根本做不到;《特朗普對華關稅政策的利與弊》,他把盟友都搞得比我們還緊張;第三篇,《做最壞的打算,中國如何應對極端關稅政策?》,做好自己的事情,把内需搞起來,然後在外繼續擴大開放,跟美國則是可以合作就合作。
12月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從298.1億美元增加到335億美元,所以落後的一方只能靠貿易保護辦法。
觀點新媒體:有指美國關稅每上調15個百分點,将導致中國出口下降6個百分點,經濟增長放慢1個百分點,會否對今年經濟增長造成重大影響?
沈建光:美國現在就要降通脹的時候,所以他的政策很矛盾。
觀點新媒體:關于房地産:國家統計局公布,去年全國房地産開發投資按年跌10.6%,創有紀錄以來最大跌幅,您認為見底了嗎?房地産市場已趨向穩定嗎?
沈建光:我建議還是要做些事情,比如把上海、北京、深圳、廣州的限購全部取消,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來買。跟香港一樣,很多限制政策全部取消,誰都可以來買。
觀點新媒體:這兩年的熱詞是“出海”,您覺得推動的路徑如何才能比較理想?
沈建光:我寫過評論章,其中一篇是《“不出海,就出局”,中國企業出海新浪潮》。企業肯定得出海,面對關稅壓力,國内需求又弱,海外的需求要起來。
中國已經發展到這個階段,企業必須要出海、必須要全球化,不全球化就要出局。
覺得不适應外國文化,那就現在香港試試。沒辦法的,必須自己适應。國内的競争不比國外少,你會發現國内卷赢了,到國外去就是打遍天下無敵手。能在中國卷的公司,在國際上還有誰能競争得過?中國人就是勤勞勇敢。
觀點新媒體:目前對香港的前途有很多讨論,您又是如何看待?
沈建光:香港經濟目前有不少挑戰,不過對于香港前途我是很看好的。
我覺得香港好處就是,由于目前内地市場完全不能觸碰虛拟資産,因此香港就是非常好的一個試驗田。這個也充分說明,香港可以發揮一國兩制的優勢。
金管局早前就公布穩定币發行人“沙盒”參與者名單,包括京東币鍊科技、圓币創新科技及渣打和香港電訊合資公司。
觀點新媒體:在這個新的經濟周期當中,您有什麼樣的感受?面對2025蛇年,有什麼樣的建議給予大家?
沈建光:我感受是沒有必要那麼悲觀,其實投資跟做企業一樣,堅持就是勝利。你可能感覺很差很難,但只要熬過去,就可以活下來,天地就會變。
穿過風暴 | 你是一船之長,世界沒有比這更美妙的景象。
免責聲明:本文内容與數據由觀點根據公開信息整理,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
撰文:馮慧欣
審校:徐耀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