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價私有化,再加上融信服務當前現金與剩余上市募得資金,歐氏家族從要約中獲利的可能性确實不小,但這般選擇並不罕見。
觀點網 如果計劃順利,融信服務将在3月18日走下資本牌桌,告别攏共三年半的港股上市階段。
2月14日,融心一品(要約人)與融信服務發布聯合公告,宣布法院會議及股東特别大會一致決議通過以協議安排方式将融信服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私有化,並撤銷其上市地位。
在投票結果方面,法院會議中贊成計劃的票數為1.08億股,占比98.60%;股東特别大會贊成及普通決議案票數均為4.83億股,占比99.64%。融信服務已發行股份總數為5.08億股,計劃股份總數為1.33億股,占已發行股份約26.20%。
時間表顯示,預期融信服務在港交所的最後日期為2月28日,法院聆訊日為3月12日,正式退市生效時間為3月18日。
距離華發物業完成退市未滿半年,上市物企即将再減一家。
2024年11月18日早間,一則短暫停牌的交易所通告出現在融信服務公告列表,針對“等待發布收購及合並守則相關内幕消息”的停牌理由,市場猜測也僅停留在物業行業内常見的企業收並購範疇。
四天後,有關融信服務私有化的邀約文件發出,被收購的對象卻是融信服務自身。投資平台上,過去讨論寥寥的融信服務闆塊消息活躍,風向並不積極。
2021年7月16日,融信服務歷經二度遞表最終登陸港股,發行價為每股4.88港元,募得淨額約為6.3億港元。
但上市後的日子並不好過,受關聯行業下行影響,物業股長期處于低迷狀态。停牌前一個交易日(2024年11月15日),融信服務收盤價報0.52港元/股,收跌3.7%。
正是股價一路下探,給了融信集團一個私有化融信服務的理由:一是認為股份交易流動性低,並且股價呈現下滑趨勢,對計劃股東變現造成不利影響。
二是低流動性使得公司無法開展任何股權集資活動,不能充分利用上市平台作為長期發展的資金來源,繼續上市将不會為了公司帶來任何具有意義的裨益。同時,退市将減少維持上市地位的成本與開支,讓要約人以更具效率及效益方式經營集團業務。
根據私有化計劃,要約人給出的私有化價格為每股支付現金0.6港元,總支付現金約為8000萬港元。
而每股0.6港元支付價格較停牌前一個交易日0.52港元溢價約15.38%,較最後交易日止30個交易日于聯交所所報平均收市價約0.64港元/股折讓約6.25%,較2024年一季度未經審核每股資産淨值約1.29港元折讓約53.49%。
對比華發物業私有化時要約人給出的支付價格分别相較以上三個指標溢價30.63%、70.59%以及970.11%,融信服務私有化計劃報價明顯偏低。
另外,融信服務截至2024年中期未動用上市募資所得款項淨額約為4.83億港元,遠超私有化要支付的8000萬港元。
投資平台上,有投資人表示:“上市時募資超5億,現在8000萬就想私有化買回來。”“上市後從未分紅,也沒有回購增持動作,現在便宜私有化。”
這份私有化計劃,得益的似乎只有融信集團背後的歐氏家族。
但是從2025年開年以來動态看,歐氏家族要頭疼的事並不少。
1月16日,一封《關于歐宗洪、融信集團與西南證券操縱展期投票、侵犯債權人權益的舉報信》發出,直指融信集團在展期後持續低價回購,以極低的代價實現了逃廢債,通過操縱表決推動債券的無限展期。
舉報信漣漪未平,四日後正荣地産發布公告稱,公司實際控制人歐宗荣因涉嫌違法犯罪,已被依法采取強制措施。
歐宗荣與融信集團實控人歐宗洪為兄弟關繫。
輿論漩渦中,融信服務被卷入融信實控人歐宗洪家族或正轉移财富的指控。
截至2024年中期,融信服務持有現金及銀行結余約6.74億元,流動負債同比減少4.9%至5.55億元,並無借款,現金流狀況較為穩健。
低價私有化,再加上融信服務當前現金與剩余上市募得資金,歐氏家族從要約中獲利的可能性确實不小,但這般選擇並不罕見。
中交地産收購中交服務宣布“退房”、珠江股份轉型物管企業、華發物業私有化退市,房地産行業處于調整期,收入相對穩定、風險基礎較小的物企逐漸成為房企周轉的退路。
只是受到關繫緊密的房地産行業下行波及,融信服務業績情況並不樂觀。
截至2024年6月30日,融信服務錄得收益4.25億元,同比下降3%;毛利月8040萬元,同比下降4.5%;毛利率為18.9%,同比減少0.3個百分點;期内虧損達1.14億元,首度由盈轉虧。
主營業務方面,占總收入比重84.2%、占毛利約90.3%的物管業務在管建築面積同比減少11.5%,約為3070萬平方米;合約建築面積同比減少約10.9%至3600萬平方米。
從收入及盈利能力來看,該業務闆塊近三個報告期營收分别為3.48億元、7.13億元及3.58億元,同比分别增長25.8%、17.3%以及2.9%;毛利率分别為21.4%、21.0%以及20.3%,均呈現下滑态勢。
私有化計劃已推行過半,歐氏家族能否成功吞下融信服務這塊“肥肉”還需靜待法院聆訊結果。
至于退市之後的未來,融信服務需要面對的不僅是短期内可能被轉移的資産,還有更長遠的業績困境。
免責聲明:本文内容與數據由觀點根據公開信息整理,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
撰文:何欣
審校:徐耀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