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企掘金記 | 僑銀股份出海

观点网

2025-03-09 23:31

  • 僑銀股份出海所帶的“裝備”已經不止在國内積累的城服經驗,更重要的是手中掌握的數字化資源與智能化設備。

    觀點網 行業如同大沙盤,物企們招數頻出圈地深耕。而當腳下的土地已開發,新的掘金之路将要向外找尋。

    近年來,在國内市場趨于飽和的情況下,“出海”成為不論大市值上市公司,還是中小微企業不約而同的選擇。

    它們或産品出海,或品牌出海,或服務出海,或供應鍊配套出海,中國企業正進入新的“大航海時代”, 資本、品牌、渠道等因素正在成為中國企業“出海”的關鍵考量。

    在物業市場,住宅物管進入存量競争階段,增值服務賽道初期耕耘遺留的問題逐漸顯現,城市服務又帶來應收賬款與盈利挑戰,物企們身臨並不輕松的處境。

    新一輪風向標搖動,出海的動态較之過去頻繁涌動,物企們或行動、或觀望,希望能夠通過全球擴張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

    僑銀的選擇

    早在2014年,彩生活就已通過收購新加坡物業公司開展國際業務;2019年,綠城服務收購MAG進軍澳洲早教服務。來到2024年,宋都服務澳洲淘金、寶石花物業中標拉美多個項目,物企出海似乎逐漸提速。

    主營傳統物管服務的物企紛紛放眼海外,身處環衛城服賽道的僑銀股份也正鋪開出海航道。

    而為了實現業務順利出海,僑銀股份提前籌謀布局良久。

    2024年11月,僑銀股份發布一則人事變動公告,聘任夏冠明為公司總經理。短短一頁的公告並沒有披露挖來夏冠明的緣由,市場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夏冠明與原任職公司合生活身上的“科技”、“創新”等高智標簽。

    但在僑銀股份與阿聯酋商談合作事宜,並與THi集團簽下2億美元大單時,請來夏冠明的另一重用意逐漸顯現。

    在僑銀股份看來,夏冠明是執行出海戰略中“具備全球化視野和資源的領頭人”。

    據介紹,夏冠明擅長在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下帶領企業開辟新賽道、孵化新的商業鍊,在物業管理的數字化運營、輕資産整合輸出、打造科技賦能型企業等方面具備一定經驗。

    另外,早期就職時代中國集團期間,夏冠明還全程主導完成了時代鄰里的整體組建、戰略規劃及上市落地工作。

    領頭人已經就位,僑銀股份簽下出海首份合作落地協議的消息在夏冠明赴任的三個月後傳來。

    今年1月7日,在中國(上海)-阿聯酋産業投資與合作大會期間,阿聯酋投資部副部長默罕默德·阿爾哈維接見了僑銀股份總裁夏冠明一行,雙方就僑銀股份在阿聯酋投資合作事宜進行深入交談,並見證了僑銀股份與THi集團的簽約儀式。

    事實上,這次的合作亦早有預告。

    2024年12月4日,在中國與阿聯酋建交40周年之際,阿聯酋聯邦最高委員會成員、哈伊馬角酋長謝赫o薩歐德率領阿聯酋政府代表團到廣東訪問。

    而僑銀股份是作為中國城市運營服務的標杆企業,受到謝赫o薩歐德酋長的接見。

    同樣是海外掘金,僑銀股份掘到了“石油巨富”的地盤上。那又為什麼是阿聯酋,而不是其他地區?

    作為國際化戰略首站,僑銀股份與阿聯酋的合作背後是基于地緣經濟、市場需求、政策協同的深度考量。

    據阿方統計顯示,2023年中國對阿聯酋投資增長16%,達到13億美元,占到中國對阿拉伯國家投資總額的60%。從2003年到2023年,阿聯酋在中國的投資累計達到了119億美元。

    阿聯酋投資部副部長默罕默德·阿爾哈維于合作大會上強調,阿中有着共同願景,期待加強交流合作,實現更好共同發展。

    夏冠明也表示:“阿聯酋具有獨特的戰略位置,是中國在阿拉伯地區最大的投資目的地,也是國際化人才匯聚的高地。其擁有一流的基礎設施和良好的營商環境,是中國同地區發展貿易投資的門戶。”

    僑銀股份的出海戰略,是要先立足阿聯酋當地,再擴展到整個中東。

    2億美元大單背後

    積極出海的物企中,綠城服務加碼早教服務,宋都服務與礦業打上交道,寶石花物業專注傳統物業服務,但城服賽道出海名單上,暫時只有僑銀股份。

    而除了宣布進軍阿聯酋城市服務市場,僑銀股份在這場大會上還收獲了一份2億美元的大單。

    僑銀股份和THi集團将共同在哈伊馬角酋長國進行産業園開發,僑銀股份未來三年在阿聯酋境内将拿下不低于2億美元訂單。

    根據合同内容,僑銀股份将包攬包括但不限于THi經濟園區與哈伊馬角的環境一體化管理服務、物業管理、園林綠化、土壤修復、能源管理、再生資源、低空經濟業務、環衛環保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城市數字化服務、智能裝備産業基地落地和智能裝備集采等。

    仔細看來,環境一體化管理服務、物業管理等業務在城市服務中屬于基礎服務内容,但後續城市數字化服務、智能裝備産業基地、智能裝備集采等方面便是一場屬于科技裝備競賽。

    在這一步,僑銀股份出海所帶的“裝備”已經不止在國内積累的城服經驗,更重要的是手中掌握的數字化資源與智能化設備。

    從改革開放初期至今,歷經四十年演進,從商品輸出、資源開拓到技術輸出,中企出海實踐已由淺灘試水向深海遠航蛻變。

    出海企業的戰略布局也呈現多維升級态勢,龍頭企業更是提出服務出海、“組團”出海模式,尋求在全球化進程中的獨特定位和創新路徑,帶動産業鍊高質量出海成為趨勢。

    僑銀股份選擇的,正是“産業鍊組團”的出海模式。

    在“科技賦能+城市服務+自主投資+供應鍊産業聯盟”的組合拳之外,僑銀股份還組建了包含兩百多家上市企業的産業聯盟,多方共同構建集采平台。

    根據僑銀股份介紹,聯盟将從産業賦能、市場賦能、技術賦能、資金服務、品牌賦能等多維度與阿方合作。

    只是,出海這條路並不好走。

    綠城服務在澳洲收購MAG之後,因為重資産營運模式導致投資減值,拖累了盈利能力而不得不選擇出售MAG部分股權“止損”;宋都服務出海“挖礦”同樣折戟,礦業公司提前償還了900萬澳元的可換股票據;為了承接華為自建基地的IFM服務項目,而遠赴非洲剛果金和安哥拉的特發服務,海外業績並不顯著。

    雖然僑銀股份整合産業鍊組團出海的模式在國内物業行業中尚屬首例,還擁有阿聯酋投資部背書,但同樣需要關注出海企業要面臨的在地化、品牌知名度、技術适應性、復雜且高風險的國際化管理。

    出海掘金或成大勢所趨,僑銀股份搶占了先機,而可以行走多遠将取決于能否在“硬技術輸出”與“軟規則适應”之間找到平衡點。

    免責聲明:本文内容與數據由觀點根據公開信息整理,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

    撰文:何欣    

    審校:楊曉敏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物業服務

    城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