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企掘金記 | 綠城服務園區失色

观点网

2025-03-12 23:54

  • 綠城服務旗下園區服務的營收雖然仍保持着增長趨勢,但增速明顯放緩。

    觀點網 曾記得,在2020年度業績報告會上,綠城服務方面就提出五年内實現營業收入增長5倍的計劃。

    當年公司收入為101.06億元,要想實現上述目標,便需要在2025年或之前達到505億元左右的營收規模。

    目前來看,該目標很難實現了。

    2023年,綠城服務收入為173.93億元。2024中期公司收入為90.68億元,按照2023年的增速來算,其2024全年營收規模在200億元以内,堪堪是2020年的2倍,距離5倍的目標遙不可及。

    實現不了目標,並非是綠城服務不夠努力。

    随着國内物業市場的逐漸飽和,物企紛紛尋求新的增長點。無論是通過多元化業務拓展,還是通過國際化布局,物企們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

    綠城服務也不例外,公司這些年來其實一直都在主動求變,積極拓展業務範圍,甚至打破地理邊界,将投資目光瞄向海外。

    只是,沒有誰可以保證永不出錯,即便當時是正确的決定,如今來看卻是失敗的。

    組織架構變陣

    實際上,為了更好地"搞錢",綠城服務這些年來一直在調整公司組織架構。

    在今年2月15日,也有媒體發文稱,綠城服務内部出現重大調整,不僅首席财務官夏雲和執行董事陳浩離任,還撤銷了旗下12個區域公司,重新啟動2021年前的城市公司模式。

    對此,綠城服務方面相關人士于2月19日回應指出,上述消息存在不實之處,並表示區域公司沒有取消,仍保持12個區域架構,但會進一步加強城市公司力量。

    在官方"辟謠"之前,綠城服務撤銷12個區域公司的消息被傳得沸沸揚揚,似乎大家都相信了這一說法。

    之所以會這樣,或許是因為市場上對于綠城服務存在一種"刻闆印象"--喜歡"變革"。

    2016年7月,綠城服務在港交所成功上市,這個時候集團的組織架構還比較簡單,在2017年年底之前都只有一個物業集團,只是劃分了咨詢服務、基礎物業、生活園區三大闆塊。

    為了刺激各闆塊的業務增長,2018年3月起,綠城服務将咨詢、物業、園區三大闆塊升級為三大集團,各自獨立運營自負盈虧,除審計部、信息部、品牌部作為大集團職能,其他職能在各個子集團都單獨存在,每個子集團與大集團簽訂責任書,包括利潤分成等等。

    就這樣維持了四年,綠城服務再次求變。

    在2022開年的《再出發,為生活,更美好》報告中,集團董事會主席楊掌法曾指出:"過去,公司業務的'三駕馬車',在各自的賽道上自驅向前,構建商業模式,取得顯著成績。但在生活服務轉型過程中,這個組織模式出現一定掣肘,亟需加快融合。"

    于是,2022年成為了綠城服務的融合之年。從此,公司每條業務線之間不再分而談之,而是逐漸開始融合為一。

    在過去多年的發展進程中,綠城服務早已形成了從集團總部到三大集團,再到各地城市公司的多層級組織結構。但融合發展需要的是更有效率的扁平化模式,現存的組織結構不再适配公司的轉型戰略。

    于是,綠城服務進行了一次大刀闊斧的"改革"。

    一開始,綠城服務以粘性較高的杭州區域作為融合戰略的試驗田,将該區域的6家城市公司融合變成一個"杭州區域公司",組織架構也從原先的多層級變為2.5級管理層次,即從集團到區域公司再到項目群;區域公司向上作為派出機構,向下直管項目群。

    試驗成功後,綠城服務便将融合戰略逐漸推廣至全國。

    到了2023年,綠城服務集團便由原來的47家城市公司,精簡至12家區域公司,分别為杭州區域公司、浙東區域公司、浙北區域公司、浙南區域公司、江蘇區域公司、山東區域公司、北方區域公司、華中區域公司、華西區域公司、華南區域公司、上海區域公司、信誠智慧公司,覆蓋集團全國業務版圖。

    與此同時,綠城服務也将刀鋒揮向了公司職能繫統,原來的18個職能中心在進行合並歸集之後,最終确立了5大職能繫統,包括本體建設中心、客戶服務中心、運營管控中心、市場發展中心等,並分設"首席官"統管職能大類。

    自此,綠城服務形成了"區域公司+職能中心+專業集團"三位一體的組織架構模型。

    不過,即便是再精簡高效的職能繫統也難以撬動物管行業的本質屬性,為公司實現創收,或者說目前還未能實現創收。

    園區業務失色

    在提出五年五倍地目標時,楊掌法也給出了實現目標的方向:"生活服務轉型是關乎綠城服務未來的重要工程,是集團實現'五年五倍'發展的重要驅動力與核心競争力。"

    實際上,綠城服務自上市以來就一直在大力發展公司生活園區服務闆塊,2017年通過成立合營公司China CVS,投資布局于北京區域的線下便利店,並以約5.6億元的價格從摩根士丹利手上收購了北京連鎖便利店品牌"好鄰居";

    2018年,公司領投了B輪融資1億元的音樂教育平台Finger,並助其布局線下直營實體店;2019年則是押注文化教育闆塊,花費3.2億元收購澳洲一家教育公司MAG的56%股權;2021年,收購杭州健成20%股權,計劃建設康養服務設施……

    在這些年的積極布局之下,綠城服務旗下園區服務業務的營收規模從2016年的4.84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35.68億元,占總營收比例也從13.0%增長至20.5%。

    而且,綠城服務準備再接再厲,繼續加碼園區服務賽道。

    公司執行總裁金科麗曾在2023年年度業績會上表示,綠城服務要回歸服務園區,回歸主營賽道。2024年,綠城服務準備全面回歸園區,深耕園區,充分發揮物業的成本優勢和品牌溢價能力,來提升專業産品的核心能力。

    金科麗還提出了2024年的目標:綠城服務園區業務市占率要提升至少10%以上。

    去年底收購漢港商管100%股權的事件也被外界視為綠城服務重回園區服務戰場的一個機會。

    但奇怪的是,綠城服務近期的人事變動卻跟公司的業務發展方向不太一致。

    今年2月24日,綠城服務公告披露了一繫列的人事變動,其中包括陳浩辭任執行董事職務,理由為"投入更多時間至個人事務上"。

    陳浩是綠城服務園區服務闆塊的靈魂人物,他在2015年加入公司,主要負責管理的正是集團O2O增值服務,管理園區産品及服務。綠城服務當初将自己的物業"新故事"包裝上園區O2O概念,實現了上市夢,陳浩在其中占據了不小的功勞。

    如此一位重要人物的離去令人費解,外界有一種說法認為和早期投資的失敗有關。

    2023年,綠城服務由于持有的China CVS權益及其發行的可轉換債券的未實現虧損,最終計提1.54億元的減值撥備,從而導致公司年内淨利潤增速低于核心經營利潤增速。

    此外,當初重金收購的MAG,雖然業務規模總體有所增長,但盈利狀況下滑明顯,或許是為了提前止損,綠城服務在去年11月份選擇将其22.4%的股權出售。

    反映到财報上,綠城服務旗下園區服務的營收雖然仍保持着增長趨勢,但增速明顯放緩,由2023年中期同比增長26.5%下滑至2024年中期同比增長6.1%達到約17.58億元;毛利率則相比下降0.4個百分點至23.9%。

    陳浩離去後,綠城服務至今尚未找到替任者,有傳言說楊掌法将會接過其分管的業務。結合公司近期的戰略規劃,這一猜想也有幾分可能。

    免責聲明:本文内容與數據由觀點根據公開信息整理,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

    撰文:黃金土    

    審校:楊曉敏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物業服務

    增值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