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計及上述公允價值虧損及調整合共34.78億港元(2023年:4.45億港元)後,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股東應占公布盈利為62.96億港元,較上年度的92.61億港元減少29.65億港元,降幅為32%。
觀點網訊:3月20日,恒基兆業地産有限公司公布2024年全年業績。
财報顯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恒基地産股東應占基礎盈利為97.74億港元,較上年度的97.06億港元增加6800萬港元,增幅為1%。每股基礎盈利為2.02港元(2023年:2.00港元)。本年度的盈利包括出讓北角一項投資物業(即“港匯東”)的控股公司權益所帶來基礎盈利約14.07億港元,以及因政府收回新發展區等若幹土地所帶來應占稅前基礎盈利約33.61億港元。
本年度,恒基地産建成投資物業及發展中投資物業經重估後錄得應占公允價值虧損20.22億港元,而已出售投資物業則有累計公允價值變動14.56億港元的調整。在計及上述公允價值虧損及調整合共34.78億港元(2023年:4.45億港元)後,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股東應占公布盈利為62.96億港元,較上年度的92.61億港元減少29.65億港元,降幅為32%;每股公布盈利為1.30港元(2023年:1.91港元)。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恒基地産淨借貸為679.89億港元(2023年:738.69億港元),而借貸比率為21.1%(2023年:22.6%)。
董事局建議派發末期股息每股1.30港元,予于2025年6月11日(星期三)名列在公司股東名冊内的股東,該末期股息于香港無需繳付預扣稅。連同已派發的中期股息每股0.50港元,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合共派發股息每股1.80港元(2023年:每股1.80港元)。
香港方面,恒基地産本年度的本港物業發展應占營業額較去年減少16%至約123.23億港元。計及政府收回位于粉嶺北及古洞北新發展區及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等若幹土地所帶來約33.20億港元的收益,集團于物業發展的應占稅前公布盈利約為46.47億港元。
截至2024年12月底,未入賬的自占本港物業合約銷售總額約為81.65億港元。當中約78.34億港元預計可随物業落成並交付買家而于2025年入賬。現時在市區舊樓重建項目方面,已購入全部權益或達致相關強拍申請門檻的自占樓面面積合共約170萬平方呎,另有約140萬平方呎的自占樓面面積已撥入2025年開售計劃。
以自占樓面面積計算,恒基地産于2024年12月31日在本港擁有土地儲備約2320萬平方呎。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在本港的應占租金總收入(包括應占旗下附屬公司、聯營公司及合營企業貢獻)較上年度上升2%至68.42億港元,而應占稅前租金淨收入(包括應占旗下附屬公司、聯營公司及合營企業的貢獻)則持平為49.16億港元。集團持有40.77%應占權益的國際金融中心項目,于本年度所貢獻的自占租金總收入較上年度下跌5%至16.27億港元。主要收租物業于2024年12月31日的平均出租率為93%。
在中國内地,于2024年12月底,除有自占樓面面積約260萬平方尺的存貨外,恒基地産于15個城市另有可供發展的土地儲備,合共自占樓面面積約1,058萬平方尺,當中約64%可發展為住宅物業。
由于已預售的住宅物業于本年度竣工交付較去年為少,因此于本年度入賬的應占内地物業發展營業額,以及應占稅前盈利分别約為75.01億元人民币(約82.25億港元)及8.97億元人民币(約9.85億港元),較去年以人民币計值分别下跌12%及53%。
本年度,恒基地産内地錄得的自占合約銷售總額約30.85億元人民币,較去年減少48%,折合約為33.79億港元;相關的自占樓面銷售面積則約為220萬平方尺,較去年減少41%。主要銷售項目為石家莊“恒基濱河江來”、廣州“江荟花園”、西安“禦錦城”、天津“都會江來”、成都“江與山府”及“旭輝中心”等。
截至2024年12月底,未入賬的自占合約銷售總額約為33.68億港元。當中約26.94億港元預計可随物業落成並交付買家而于2025年入賬。
免責聲明:本文内容與數據由觀點根據公開信息整理,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
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