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這一年,金地共有9筆境内債、1筆境外債、3筆ABS到期,到期規模約180億元,最終所有公開市場債券如期兌付,未出現公開違約情況。
觀點網 3月24日,金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布2024年年度報告。
2024年,金地集團實現營業收入753.44億元,同比下降23.22%,如果和前年的1202.08億元相比更是大幅下降37.32%。其中,房地産業務結轉收入600.26億元,同比下降29.77%,房地産項目結算面積395.96萬平米,房地産業務結算毛利率為14.11%,同比下降2.05個百分點。
難以回避的是,2024年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淨利潤為-61.15億元,自2001年上市以來,金地集團首次陷入虧損。
但金地也熬過了最艱難的時刻。
債務壓降
過去這一年,金地共有9筆境内債、1筆境外債、3筆ABS到期,到期規模約180億元,最終所有公開市場債券如期兌付,未出現公開違約情況。
截至報告期末,金地有息負債余額735億元,較期初919億元壓降184億元,其中96.30%為銀行借款,債務融資加權平均成本為4.05%,較上一年度下降31個BP。報告期末,公司資産負債率為64.8%,扣除合同負債後的資産負債率為59.7%,較上年降低1.6個百分點,淨負債率為49.1%。
另外,報告期末金地短期借款3.35億元,較期初減少37.27%,應付債券4.6億元,同比減少83.06%。
就在今年2月21日,金地集團将17.61億元劃入兌付專戶,用于償付2月23日到期的“22金地MTN001”中期票據本息,債券摘牌後,金地今年只剩下兩筆到期公開債,債務金額為5.59億元,其中余額5億元的“20金地MTN001B”将于4月3日到期,已經在3月24日公布兌付安排,另外0.59億元的“20金地01”将于10月12日到期。
值得注意的是,金地2024年經營活動産生的現金流量淨額136.2億元,同比上漲高達521.20%,财報解釋為往來款流出減少。這表明公司在大量聯合營項目中的資金回籠情況有所改善。
從虧損情況來看,市場壓力仍然不容忽視。
2024年,金地投資收益-27.37億元,同比減少239.93%;公允價值變動收益-8.13億元,同比減少305.82%;信用減值損失和資産減值損失分别為23.76和38.99億元。另外,金地2024年資産處置收益3605萬元,同比增長674%。
和大量房地産同行相似,計提減值是金地虧損的重要原因,金地去年還通過處置西安西沣路舊改項目DK2-1一級土地整理地塊,退出紹興都會雲上項目股權等方式促進資金回流,從目前來看,也並未出現因變賣資産而造成的過度失血。
恢復造血
和化債進度相比,金地的銷售表現就不那麼亮眼了。
2024年,金地2024年累計簽約面積471.4萬平方米,同比下降46.25%,累計簽約金額685.1億元,同比下降55.39%。從單月來看,業績沖刺的12月實現簽約面積42.1萬平方米,同比下降38.55%,實現簽約金額52.7億元,同比下降49.39%。
目前金地已連續三年出現銷售下滑,尚未走出縮表階段。
從去庫存的角度來看,截至2024年底金地存貨837.84億元,較2023年底減少36.96%,占總資産的比例為28.51%,較2023年底的35.55%下降7.04個百分點,體現了項目結轉交付的進展。
截至2024年底,金地總土地儲備約2916萬平方米,權益土地儲備約1245萬平方米,作為對比,2023年底金地總土地儲備約4100萬平方米,權益土地儲備約1800萬平方米,過去一年間,金地消化了将近三分之一的權益土儲彈藥。
債務壓力緩解後,金地有望調整資産結構,恢復自身造血能力。
分地區來看,2024年金地華南、北方、華東、中西部和東南區域的營收分别為136.56億元、188.87億元、201.82億元、94.37億元和99.52億元,毛利率分别為18.43%、15.4%、18.71%、13.91%和-2.69%。
不難發現,華東是金地去年營收、毛利率最高的區域,或許也正因如此,金地選擇在華東恢復拿地。
今年1月21日,金地以1.86億元競得杭州臨平區老城地塊,宣告重返土拍市場,不久後的2月20日,金地聯合國貿地産、星獅地産,以8.1億元競得上海松江區松江新城地塊,這兩宗地容積率分别為1.05和1.2,拟打造洋房或聯排别墅。
華南區域則是金地的大本營,此前3月初,金地在廣州增城永甯的金地禦湖頌項目現場召開一場媒體交流會,觀點新媒體亦應邀出席。
項目負責人向觀點新媒體表示,禦湖頌一共計劃推出327套别墅,面積在145-191平方米之間,2023年入市以來已銷售273套,去化率83%,若按照350萬元/套來估算,回籠資金超過8.2億元,他還表示,項目瞄準改善型客群,業主超過9成是自住。
金地廣佛公司負責人也在彼時表示,目前已計劃重啟拿地,正在招募投拓團隊,不排除進入中心城區,“最近已經在到處看項目”。
免責聲明:本文内容與數據由觀點根據公開信息整理,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
撰文:馮嘉炜
審校:武瑾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