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城市共融 恒基中國重構商業空間底層邏輯

观点网

2025-03-28 01:38

  • 從“商業空間運營”到“城市人文活力營造”的升級,體現了恒基中國從商業向善到社會向善的價值躍遷。

    觀點網 當一束光穿透城市的天際線,我們看到的不僅是鋼筋水泥的輪廓,更是一個個等待被點亮的公共空間--它們可以是藝術與善意交織的劇場,也可以是商業向善的溫暖載體。

    3月,恒基中國 “Walking On Light 随光而行: 漫享藝術”公益藝術活動在恒基中國上海標杆項目——星揚西岸中心落下帷幕。

    在為期4個月的公益藝術活動中,恒基中國以“光”為名,讓公益與藝術在公共空間中自然融合,重構商業空間的底層邏輯,将眼健康公益倡導、資源循環理念融入公衆的日常步履,攜手國際奧比斯、大愛義倉等公益組織,讓商業空間蛻變為聯結社群的溫暖容器。

    “Walking On Light 随光而行: 漫享藝術”公益藝術活動

    藝術與城市共融

    據觀點新媒體了解,恒基中國本次公益藝術活動以“光之樂章四部曲”為叙事脈絡,通過【序曲·綻放】【同行·追光】【流光·幻彩】【未來·光希】四個篇章,将旗下北京環球金融中心(wfc)、恒基中國上海項目、位于廣州的星寰國際商業中心等八大重點項目串聯,打造跨地域、多維度的藝術公益生态,激活商業空間的人文價值。

    在北京環球金融中心(wfc),以“蝴蝶”為意象的藝術裝置串聯起公益藝術市集與藝術工坊。市集特設二手置換專場倡導資源循環,並将義賣活動所得部分款項捐贈于國際奧比斯眼健康公益項目。通過“一鍵星群積分捐贈”機制,帶動租戶與白領群體共同參與公益。午間藝術表演與沉浸式藝術工坊為商務樓宇注入人文溫度,構築起創意與溫暖交融的復合商業空間。

    劉沛翎作品《幻彩·蝶變》與公益藝術市集

    而在上海的星揚西岸中心,恒基中國則與知名當代女性藝術家王帥及全國性視障公益陪跑項目“黑暗跑團”合作,通過盲文觸覺藝術、多媒體紀錄片等創新形式,帶領觀衆感知視障群體的生命之光。藝術家王帥強調“内心的光明無需依賴視覺”,而黑暗跑團共創者王群琴女士更以親身經歷傳遞“生活公平對待每個生命”的信念,展現藝術與公益共振的療愈力量。同期在上海星揚、星瀚、恒基名人、恒基六八八等項目,聯合場内品牌打造公益社交場景,顧客可在購物體驗及享受美食的同時參與公益,形成“消費即善舉”的體驗閉環。

    現場展播視障群體多媒體紀錄片

    在位于廣州的星寰國際商業中心,結合廣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歷史背景,恒基中國展出的是由先鋒藝術家劉沛翎打造的《流光·蝶變》藝術裝置,将絲綢元素織入《流光·蝶變》的翅膀紋路,既呼應城市文脈,又展現自然生命的活力蛻變。

    劉沛翎作品《流光·蝶變》

    跨界藝術家黃思祈運用毛絨布、塑料以及金屬絲等多種材料創作而成的作品——《未來花》同樣展現出自然生機與多樣性。坐落于星寰七樓摘星奇緣外,《未來花》既保留了傳統手工藝的溫度,又通過色彩的碰撞與融合,帶領大衆探索自然韻味與未來科技融合之美。

    黃思祈作品《未來花》

    星寰始終致力于打造多元藝術與公益體驗,為大衆提供深入探索更多元奇妙生活的可能。展覽期間,星寰打造的活動IP“星市集”、Live House by the Riverside也分别推出WalkingOnLight專場活動,大衆可以在此盡情享受藝術之美,感受公益溫暖,找到内心深處的生活之光。

    作為本次恒基中國公益藝術活動的策展人,蘇冰先生表示:“現在藝術和品牌的互相賦能是大勢所趨。波普藝術代表人物安迪·沃霍爾曾預言,未來的美術館就像百貨公司,未來的百貨公司就像美術館,在此次舉行的活動中,恒基中國通過商業空間将藝術家與公益組織聯動起來,正是商業、文化和公益的多元融合,實現多方共赢。”

    在本次藝術公益活動上,恒基中國不僅吸引諸多年輕藝術家參與,還聯合國際奧比斯、大愛義倉等公益組織,将藝術裝置作為傳播公益理念的媒介。

    正是通過将商業、文化與公益深度融合,恒基中國重塑商業空間的底層邏輯,開創多方共赢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在商業布局層面,恒基中國以“工享作樂”理念為核心,打破傳統辦公空間的單一功能,将辦公、生活、社交場景有機融合。

    此模式不僅優化了物理空間體驗,還通過豐富的社群活動鍊接内外部品牌資源,激發商業靈感與消費場景創新,以靈活産品組合與定制化服務對接市場需求,推動城市空間向高質量發展。

    開展多場公益藝術主題社群活動

    此外,恒基中國依托“一鍵星群”會員平台,搭建資源交互網絡,鍊接租戶、消費者與公益組織,形成“企業-公益組織-社群”三位一體的生态鍊,進而實現高頻次社群互動。

    通過“一鍵星群”會員平台,恒基中國不僅與國際奧比斯長期合作,形成繫統化公益矩陣,聯動大愛義倉等創新機構,以藝術快閃店、以物換物、閑置捐贈、以買代捐等輕公益形式,降低公衆參與門檻,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為優質公益項目提供可持續資金與資源支持;還可以通過探索線上渠道,延續“随手公益”的暖心踐行,通過“積分捐贈通道”等機制将日常消費轉化為公益支持,倡導租戶與消費者長期助力愛心傳遞。

    線下積分捐贈及藝術義賣活動

    藝術與公益共生

    在社群運營方面,恒基中國通過“一鍵星群”會員平台和常态化活動,将藝術與公益融入日常,在商業空間中特設二手置換專場,倡導參與者通過資源的循環利用,讓可持續生活落實在行動,在物品交換中進一步拓寬並深化“星社群”的互動模式。

    在廣州的星寰國際商業中心活動中,恒基中國将《流光·蝶變》裝置與藝術公益快閃店結合在一起,以公益義賣和“買一捐一”的形式籌集善款,捐贈給國際奧比斯眼健康公益項目。這種模式不僅提升商業空間的文化内涵,還通過長期運營強化公衆對公益的認同感,使藝術與公益成為“生活習慣”。

    大愛義倉藝術公益快閃店

    心靈與情感的共鳴是商業空間人文價值的最好體現。恒基中國上海項目通過盲文觸覺展陳、藝術家王帥聯合公衆及視障群體開展藝術共創活動,讓公衆在藝術體驗中“感同身受”視障群體的生命視角,使原本以功能為主的商業空間轉變為情感共鳴的場所。

    這種空間改造不僅提升場所吸引力,還通過社群活動增強租戶與公衆的聯結,形成“工享作樂”的多元場景。

    從2023年“Walking On Air 空氣漫步:藝術随行”到2024年“Walking On Light 随光而行:漫享藝術”,恒基中國持續打造特有的藝術公益品牌活動,深入探索藝術文化、公益永續、人本社群相融和的模式,打造大型公益藝術盛會。此次“Walking On Light 随光而行: 漫享藝術”在空間呈現、公益場景設計、社群參與機制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升級。特别是在科技創新的背景下,藝術的表現形式也迎來更多創新融合。

    策展人蘇冰也感歎:“科技的創新促進着新藝術的生成,在數字和AI的時代必然會産生新的藝術趨勢,它們會跟我們現今的商業模式有許多緊密的碰撞,在未來會給藝術帶來更多創新和可能。”

    在此次活動中,藝術家劉富生所展出的作品《幻彩》以星寰國際商業中心的135米絲帶LED屏幕為載體,通過動态光影技術将傳統山水元素與幻影效果交織,形成超現實東方美學場景。

    劉富生作品《幻彩》

    這一設計将原本功能化的商業走廊轉化為沉浸式藝術長廊,利用科技手段打破空間界限,将商業空間轉化為地域文化展示平台,通過藝術賦能構建“第三空間”, 既提升空間辨識度,又強化消費者對城市身份的情感共鳴,進而滿足消費者對情感價值與審美體驗的需求。

    通過公益藝術聯合的模式,恒基中國将企業社會責任從單一捐贈轉向繫統性社會創新,以公益藝術為媒介喚起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深層關懷;又以藝術流量帶動商業空間人氣,将商業空間從單一消費場所轉變為“藝術化生活場域”,形成“公益引流-藝術增值-商業轉化”的閉環。

    從“商業空間運營”到“城市人文活力營造”的升級,體現了恒基中國從商業向善到社會向善的價值躍遷。随着恒基中國在内地商業版圖的不斷擴大,“藝術+公益+商業”生态體繫正不斷完善,向着規模化與品牌化發展,恒基中國持續打造藝術公益繫列活動,将逐步形成更高的社會影響力。

    恒基中國的實踐表明,商業空間已從單純物理載體進化為承載文化使命與社會責任的復合生态。其核心在于以人本關懷為原點,通過藝術喚醒共情、以公益激活參與、用可持續定義未來,最終在多元價值共振中實現“空間賦能生活”的終極目標。

    免責聲明:本文内容與數據由觀點根據公開信息整理,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

    撰文:高遠    

    審校:武瑾瑩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商場

    公司

    購物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