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志 | WeWork與軟銀:IPO上市疑慮中的多方博弈

观点网

2019-09-17 22:25

  • 在與公衆、以軟銀為代表的投資者等各方博弈中,WeWork能否保住岌岌可危的上市希望,仍有待市場檢驗。

    觀點地産網 原本風風火火趕赴上市的共享辦公巨頭WeWork,自8月份遞交招股書以來就引發了不少風波,如今更是傳聞估值腰斬,上市進程一拖再拖。

    9月17日外媒消息稱,共享辦公室營運商WeWork母公司The We Company推遲上市進程。随後,WeWork在紐約發表聲明:“WeWork期待着即将進行的IPO,我們預計将在今年年底前完成。”

    消息顯示,過去數周的上市前巡回推介安排中,有投資者質疑WeWork獲利能力,以及關注其企業管治問題,以致有指投資者認購意欲低,導致上市估值大幅縮水,由1月初私募資金時的470億美元,大幅滑落至最低為100億美元。

    及由上述因素,The We Company的主要股東之一日本軟銀早前也促請管理層,推遲上市時間。

    據各媒體報道,WeWork的IPO路演最早應該在9月16日開始,原預期本月内完成上市招股工作。

    投資者、公衆的質疑聲

    此前9月6日就有消息透露,WeWork母公司The We Company大舉下調IPO目標估值至200-300億美元,較年初470億美元的估值近乎腰斬。彼時The We Company對WeWork上市案轉趨保守審慎,砍估值一事還在鄭重考慮尚未定案。

    如今短短十天時間,WeWork目標估值再次暴跌至100億美元,對于WeWork而言無疑是一記重拳。

    估值腰斬背後,是投資者以及公衆對于WeWork運營規模、盈利模式的質疑。

    事實上,今年1月,軟銀再一次向WeWork增資20億美元,市場對WeWork的估值一度高達470億美元。也正是從那時開始,WeWork的運營模式能否支撐高估值就一直備受争議。

    再到8月正式遞交招股書,讓WeWork的商業模式再次成為聚焦點。其門店擴張運營産生的高額虧損,也浮出水面。

    招股書披露,2016-2018年WeWork淨利潤分别為-4.30億美元、-9.33億美元和-19.27億美元,3年内共虧損33億美元;2019年上半年淨虧損9.04億美元,虧損金額同比增加了25%左右。

    此外,商業辦公用地運營費用中,WeWork長租下來的物業獲得的收入,並不能覆蓋運營成本,其中還不包括市場營銷、行政費用等多項成本。

    WeWork在招股書中稱,短期内淨虧損占收入的百分比可能會增加,並将繼續絕對增長,公司無法預測未來能否實現盈利。

    成立8年以來無法實現盈利,是WeWork的痛點所在。對于無法預測的是否盈利,顯然會讓投資者及公衆對此産生顧慮,從而不想将資金投入到未知的将來。

    再者,當前Uber和Lyft等以燒錢換取市場份額的新型商業模式已經讓投資者有所顧忌,這兩家企業登陸資本市場之後,股價一直低迷。

    彼時,Uber上市首日收盤破發,報41.56美元,較45美元的發行價下跌7.64%,表現令投資者大失所望,公開市場對Uber的估值也遠低于市場普遍預期;Lyft在發布上市公司的首份盈利報告後,股價在盤後交易中下跌逾10%。

    這種模式的不受青睐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們雖增長快,但成本高、未能實現盈利,随之而來的,還有投資者的不安感。如同此時的WeWork,陷入高虧損負盈利的狀态,被投資者及公衆拎出來比較也並不出奇。

    此外,WeWork的企業管理也是公衆及投資者所诟病的一部分。早前7月下旬,WeWork創始人亞當·諾依曼通過出售股票和舉債的方式高額套現逾7億美元,增添了公衆及投資者對WeWork的不确定性。

    為了保住投資者的信心,9月13日消息稱,諾依曼已經同意将他從公司房地産交易中獲得的所有利潤悉數歸還給WeWork。最新的文件消息顯示,他還同意在IPO後的第二年和第三年每年出售不超過10%的股份。

    據了解,更改諾伊曼20倍于普通股東的投票權也是所熱議的内容之一,WeWork正在考慮對治理結構進行重大改革,限制諾伊曼的投票權,並将其聯合創始人妻子從接班有關的角色中移除。

    軟銀與WeWork的磨合

    與此同時,WeWork的動蕩也波及到了WeWork最大的支持者之一日本軟銀集團。

    早前就有消息曝出,WeWork最大股東軟銀提出WeWork暫停上市的要求,因為主要的投資機構對購買股票的興趣都明顯降低,甚至估值将下跌至100億美元。

    随後,軟銀宣布計劃在WeWork下個月的IPO時至少認購7.5億美元股份,即WeWork發行的25%或更多股份。

    關于軟銀與WeWork的磨合,一直都在進行中。

    回顧此前,于2017年3月,軟銀首次斥資3億美元入股WeWork,當時估值略高于170億美元,後不斷加碼投資,甚至于2018年10月,知情人士消息稱,軟銀就收購WeWork多數股權進行談判,預計出資150至200億美元。

    今年1月份,軟銀表示現因諸多原因導致投資減少87.5%,只計劃投資20億美元。目前,軟銀對WeWork的總投資達到約105億美元,持有約29%的股權。

    彼時,軟銀增資時還在考慮加大對WeWork的投資。盡管WeWork仍在虧損,軟銀也相當看好其前景。

    事實上,軟銀一直通過其1000億美元的願景基金,來增持英偉達、Uber、WeWork等諸多科技公司以及新興行業公司的股份。

    然而,目前由于軟銀願景基金對WeWork過度押注出現問題,媒體消息稱,軟銀願景基金的投資者們正在重新考慮對其下一只投資基金的投資金額。

    據透露,向軟銀願景基金投入450億美元的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現在只打算把投資利潤再投資到軟銀新的科技投資基金;對軟銀願景基金投入150億美元的阿布紮比穆巴達拉投資公司,也考慮把對軟銀新的願景基金注資承諾降至100億美元以下。

    受此次WeWork的投資影響,軟銀在籌資道路上也開始變得舉步維艱。WeWork上市IPO成功與否,将對軟銀未來資金籌措産生關鍵性的影響。

    對于WeWork自身而言,此次IPO也是至關重要。如果沒有後續的資金輸入,WeWork發展速度便不可持續,盈利更無從談起。

    靠現金流量支撐運營的WeWork,推遲上市IPO或将錯過大筆融資,甚至會威脅到未來的擔保融資。據稱,在本次IPO發行結束後,WeWork将建立一個新的高級擔保信貸工具,提供高達60億美元的高級擔保融資。

    截至目前,距離WeWork承諾的年底IPO還有一段時間,在與公衆、以軟銀為代表的投資者等各方博弈中,WeWork能否保住岌岌可危的上市希望,仍有待市場檢驗。

    商業志 | 傳統正在被改變,變化與融合中的商業發展史。

    撰文:許淑敏    

    審校:徐耀輝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資本

    聯合辦公

    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