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局 | 華僑城210億融資與文旅苦行

观点网

2020-03-03 22:53

  • 近幾年文旅業務加速布局也是華僑城資金壓力的根源之一。

    觀點地産網 2019年斥資近500億拿地後,華僑城開啟了新一輪融資。

    深交所3月2日消息顯示,華僑城集團有限公司2020年面向合格投資者公開發行公司債券狀态變更為已受理。

    該筆債券拟分期發行,首期不超過100億元,期限不超過10年期(含10年期)。

    時隔一日,3月3日,據上清所消息,華僑城集團有限公司拟發行2020年度第二期超短期融資券,發行金額15億元,發行期限270天。

    短短兩日,華僑城集團便抛出210億的大手筆融資計劃,成為年内發債規模最大的房企之一。

    華僑城表示,債券所募資金拟用于償還金融機構借款、償還前期發行公司債及利息、補充流動資金。

    值得一提的是,受新冠疫情影響,以房地産和文旅為主業的華僑城可謂受到雙面夾擊。

    除開發物業銷售受到影響,1月25日,華僑城關閉旗下全國所有旅遊景區,是全國第一個全面關閉旗下景區的大型企業,同時停止舉辦各類新春活動。

    業内人士指出,此次疫情對純旅遊經營型企業影響最大,尤其是以經營主題樂園類為主的企業,企業不僅沒有盈利,還要承受着設備和資産維護的費用。

    或許為回應投資者和市場的質疑,2月27日,華僑城集團首次發公告公布2019年經營情況,包括銷售額、銷售面積、新增土儲和拿地金額等等。

    華僑城同時強調,将盡最大努力把疫情對公司經濟發展不利影響降到最低,疫情對該公司2020年一季度業績不會産生重大影響。

    事實上,信息披露不充分一直是令華僑城A股東頗為不滿的地方,導致華僑城在市值管理上的弱勢。

    “我就希望華僑城能夠主動性披露一些信息。”去年在股東連番追問之下,管理層也曾表示未來将會加強信息披露的管理。

    規模與融資

    回顧過去的2019年,不斷買買買和出售項目成為華僑城最顯著特征。一路擴張與調整業務之下,華僑城的負債也水漲船高。

    數據顯示,2019年,華僑城A新增土地項目合計47個,權益建築面積合計833.9萬平方米,較上年同期下降約4.46%。土地總價款合計約747.75億元,權益對價約492.67億元,權益占比約66%。

    據觀點地産新媒體不完全統計,僅2019年10月單月,華僑城就斥資111.47億元,在南京、江門、武漢等城市納儲超過39.56萬平方米。其中,華僑城66.4億元拿下武漢青山區綜合地塊,溢價率達21.88%。

    與此同時,華僑城A2019年度主要銷售項目合計53個,銷售面積合計251.96萬平方米,較上年同期增加22.05%,合約銷售金額達862.42億元,權益銷售金額達641.55億元。

    以此計算,2019年,華僑城的拿地銷售比達到77%,與行業一般的50%相比高出不少。

    為此,華僑城在融資上也馬不停蹄。

    數據顯示,最近三年及2019年9月末,華僑城集團的負債總額分别為1182.93億元、2167.12億元、3047.39億元和3804.08億元。最近三年末,有息負債金額分别為508.02億元、1013.80億元和1462.80億元,占負債總額的比例分别為42.95%、46.78%和48.00%。

    此外,最近三年及2019年9月末,華僑城集團的資産負債率分别為67.96%、67.22%、68.63%和71.81%,而扣除預收賬款後的資産負債率分别為58.60%、57.15%、58.64%和58.90%。

    為緩解資金壓力,同時加快項目周轉率,華僑城也不得不接連出售旗下項目股權。

    2018年,華僑城轉讓了18家子公司股權和1個資産包,是2017年的兩倍多。

    2019年,華僑城繼續賣賣賣的節奏。據觀點地産新媒體不完全統計,期内華僑城公布拟轉讓位于昆明、重慶、襄陽、秦皇島、深圳、上海、西安等多個城市共計19個子公司股權,轉讓價格總計超過百億。

    其中,去年末華僑城22.28億元轉讓上海蘇河灣項目予賭王之女何超瓊掌舵的信德集團;此外,華僑城還拟轉讓重慶悅岚房産100%股權,底價40.54億元;拟31.29億元轉讓陝西西咸新區5宗商住地80%權益等。

    盡管如此,短期來看,華僑城集團仍然存在償債壓力。

    數據顯示,最近三年及2019年1-9月,華僑城集團經營活動産生的現金流淨額分别為9.73億元、-152.44億元、-173.21億元和-127.96億元,

    此外,最近三年和2019年9月末,華僑城集團的短期借款、其他流動負債和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動負債合計分别為188.90億元、373.85億元、442.21億元和519.96億元。

    為此,華僑城依舊需要不斷融資輸血。

    文旅苦行

    與此同時,近幾年文旅業務加速布局也是華僑城資金壓力的根源之一。

    此前,針對頻繁的股權轉讓,華僑城就曾表示是公司圍繞加快周轉的具體舉措,保證公司有更多精力和資源集中到文旅産業的開發建設中。

    數據顯示,在旅遊業方面,華僑城旗下在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成都、武漢、南京等十余個城市共有景區18家,酒店24家,旅行社1家以及開放式旅遊區2家,2019年累計接待遊客5209萬人次,同比增長12%。

    業内人士指出,文旅項目都具有投資周期長、投資金額大,因此資金回收期較長,将加大公司資金周轉的風險。

    從數據來看,無論是營收還是毛利率,旅遊業務的表現都遠不及地産,因此,地産反哺旅遊仍是華僑城目前做文旅的模式。

    數據顯示,2019年年1-9月、2018年和2017年,華僑城集團房地産業務收入分别為206.35億元、280.79億元和226.47億元億元,實現毛利潤153.28億元、194.81億元和129.05億元,毛利率為74.28%、69.38%和55.24%。

    同期内,華僑城集團的旅遊綜合業務收入分别為151.99億元、255.75億元和226.47億元,實現毛利潤61.86億元、103.46億元、96.58億元,毛利率40.70%、40.45%和42.65%。

    盡管如此,華僑城也並沒有減慢在文旅項目布局上的腳步。

    據華僑城集團官網顯示,僅在粵港澳大灣區,公司就計劃要開拓文旅綜合項目共計26個,未來預計投資總額超過1000億元。

    此外,2019年華僑城“雲南大會戰”一周年上,華僑城新增簽約項目37個,新增投資490億元,包括16個文旅項目、9個城鎮化項目、6個産業項目以及6個美麗鄉村項目。此前,華僑城已在雲南簽約項目60個,簽約金額超過1000億元。

    顯然,對于聚焦文旅華僑城似乎頗具決心,但在這條回報的漫漫長路上,華僑城仍需要不斷苦行,才能迎來真正的春天。

    解局 | 從局外到局内,觀察和解讀行業、企業與市場的真實一面。

    撰文:黎倩    

    審校:劉滿桃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資本

    華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