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韶穎與觀點面對面:改變的過程 | 博鰲20年

观点网

2020-08-09 17:47

  • 既是勇往直前、與風共舞的人,也是在這過程中不斷練就強大的心态。

    編者按:二十年時光,無論是對人的一生還是一個行業的歷史,都是厚重而且無法割裂的。

    對于中國房地産而言,過去二十年是高速發展的黃金年代;對于博鰲房地産論壇而言,二十年就是過去的全部——她從創立以來就伴随着房地産一路向前,記錄着這二十年恢弘的歷史。

    歷史給我們的最好的東西,就是它所激起的熱情。值此“博鰲20年”之際,觀點地産新媒體遍尋二十年來中國地産商業領袖們的傳奇故事與獨特視野,並推出“博鰲20年”繫列采訪特稿。

    未來,我們還将繼續見證。

    觀點地産網 剛從重慶趕回上海,羅韶穎還是和以前一樣忙,但似乎忙得更有方向了。

    記不清是第幾次專訪,見面後她放下雙肩包,主動上前擁抱,仍是老朋友的親切。

    這是疫情之後與羅韶穎第一次面對面談話,彌足珍貴。

    日落西山下,上海的夜晚微風徐徐,一幢幢辦公樓里尚未熄滅的日光燈,整座城市宛如一個大的LED屏,里面是一群群拼命追逐生活的人。

    2018年8月28日,羅韶穎接下迪馬股份董事長一職,彼時迪馬股份正處于成長的陣痛期,地産闆塊一枝獨秀,而傳統的工業闆塊業績表現低迷,第三曲線的開辟更在摸索徘徊。

    那時迪馬工業正面臨變革,而地産行業也走到了分化和淘汰的階段,讓公衆期待的是,迪馬之後會走向何方?此時需要更有戰略思維、更有創新想法且強執行力的領導人出現,羅韶穎恰好代表了這種可能。

    彼時,羅韶穎一步步謀劃着迪馬的未來。接過權杖後,她便一直以“雙重身份”出現在公衆場合,既是上市公司迪馬股份的董事長兼總裁,也是東原地産集團的董事長。

    這兩年,迪馬股份交出一份份不錯的答卷,在這場變化或改革的過程中愈發顯得與衆不同。

    說起過去這一年的成績,羅韶穎輕松道來。

    2019年,迪馬股份營業收入196.97億元,淨利潤21.85億元,同比分别增加48.71%及107.28%;歸母淨利潤14.32億元,同比增加40.86%,淨利率提升3個百分點至11.09%。

    采訪時,她開玩笑地形容自己的現狀是“一根蠟燭三頭燒”,除了是十二歲孩子的媽媽,羅韶穎作為地産界少有的女性掌門人,還負責迪馬的另外兩條增長曲線——特種車和産發闆塊。

    若用《周易》里的一句話形容迪馬工業、東原地産和迪馬産發的這一路發展軌迹,“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勝負手

    采訪地點和以往不同,視線環繞整座樓宇,這里是迪馬産發剛裝修完不久的辦公地點,環境布局簡約,燈光是溫柔的色調,符合印象中羅韶穎的風格。

    确定了“三駕馬車”發展模式,迪馬股份以工業、地産和産發為三大主要闆塊發散開來,同時将工業進一步改革、産業長足發展、物業上市等納入這一年的計劃中。

    回看這一路走過的痕迹,曾經的質疑者也承認,是她塑造了現在的迪馬,並将繼續影響迪馬的未來。

    雖然常常能從她的口中聽到困難、痛苦、勞累等描述,但在羅韶穎看來,這個時代正給予迪馬發展的機會,並感歎“難得趕上這樣一個神奇的時代”。

    她用圍棋的一個術語——勝負手,來表達此刻的心情,這一術語常被用來形容在關鍵時刻所做出的決斷。

    不論是已漸進正軌的東原地産,還是改革中的迪馬工業,亦或是開辟不久的第三條曲線迪馬産發,羅韶穎都做出了自己的判斷。

    即使是遇上疫情,羅韶穎仍然笃定地表示,前30的目標沒問題且很堅定,東原堅持走一二線城市布局這條路,但各家實現目標有不同的方法。

    兩年前,羅韶穎曾表示,2021年要實現千億目標。2019年,東原集團銷售逾700億,在觀點指數發布的排行榜單中位居前50強。

    羅韶穎稱,地産的目標沒有變,保三争二,保住前三十的位置,同時努力争取前二十。

    “地産還是要爬到那個山頂。”她這樣說道,“到那個高度才安全。”

    時常遊走在兩個極端,羅韶穎坦言自己既佛繫又進取,佛繫是因為不太在意同行的快慢,而是充分把握自己的定位和節奏;進取則是因為迪馬的三條“生命線”每條都很重要,必須不斷切換工作内容和模式,驅動三條線健康發展。

    過去這一年直至未來中短期,羅韶穎稱地産闆塊的發展已經可以讓她大致安心,但是工業闆塊的“二次創業”還在推進當中。

    所以今年的談話中,她重點講了工業改革和迪馬産發的故事。

    對于産發和工業闆塊,羅韶穎覺得二者都是時不我待,再不抓住機會就會留下遺憾。

    “工業是二次創業,剛剛過去的這個半年度總結會上還是蠻感觸的。這兩年半對迪馬工業和對我都是蠻有意義的。”

    這個意義在于,迪馬工業在18年初開始的第一個“三年計劃”里,通過不斷調整,逐步啟動營銷、技術乃至大生産的變革,調整人才與工作崗位的适配度,形成良性競争,改變了過去類同于老國企的工作作風,這是羅韶穎覺得欣慰的地方。

    但同時,變革有得有失。盡管營銷的變革還算順利,迪馬工業在技術部門的第一輪變革她認為其實是失敗的,本來寄望于通過技術口的變革拉動生産流程的優化,但策略被迫改變。“所以技術口的變革現在是在一個重啟的狀态,同時大生産的變革也就不等了,同步啟動,CEO老劉紮下去抓質量、工藝,效果在顯現,相信通過生産端的進步,會倒逼研發加速提升和改變。”

    這幾年迪馬工業一邊上規模,一邊抓成本和銷售費用率。銷售額不斷提升、利潤也在慢慢提升,但她心里的期望值更高。今年疫情,原本起步良好的海外業務受挫,但東邊日出西邊雨,迪馬工業順勢拓展了醫療救護、公共衛生應急特種車輛開發,代表産品是負壓救護車和負壓方艙。

    盡管在醫衛領域增量業務的銷售量目前無法跟成熟産品相比,但羅韶穎認為,要為即将到來的第二個“三年計劃”布局,醫衛是個大産業,值得試水。

    梧桐栖鳳

    羅韶穎笑稱,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她都很喜歡“3”這個數字;三駕馬車——工業、地産和産發;三個産品力——硬件、服務、社區等等。

    向來強調團隊文化和組織人才發展的她,對三個業務闆塊的團隊凝聚力和向心力都極為重視,業務發展好的,必然是團隊狀态甚佳,羅韶穎常感慨“這是命好”,但其實也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能明顯感覺到,産發闆塊是今年發展的重點,于是采訪話題轉向迪馬産發。一字一句間,仍能看出羅韶穎思考時帶有的哲學特質。

    闡釋迪馬産發邏輯時,羅韶穎形象地比喻為,“栽下梧桐樹,引得鳳凰來”,這就好比産發通過專業化的服務能力提供一個平台,去吸引更多産業資源,聚集更專業的人才。

    目前,迪馬産發主要由“兩主兩輔”構成,是四個完全不同的業務線,其中“兩主”是養老大健康和安全智慧社區,這兩個被定義為戰略性業務,就是說内部有必需的基因和資源,外部則有夠高的市場天花闆。

    “兩輔”則是文體娛樂事業部和産業拓展事業部,這兩塊跟地産之間有協同效應,但在目前的版圖里對它們沒有戰略方面的要求,底線是自己能夠養活自己就好,對它們沒太大業績壓力。

    近兩年,迪馬産發的養老項目布局在西南和華東,目前已經落子三個城市,分别是重慶、成都和上海。

    “養老這塊肯定要在上海占個位,但短期内不一定會有什麼大發展,我們也不着急。”羅韶穎稱。事實上,華東區域的養老市場是兵家必争之地,她充分認識到這當中的機遇和挑戰。同時,迪馬在成都和重慶收購了兩家養老機構,目前在川渝的床位數已經排到前三。成都自持的部分是純市場化的經營模式,主要是将存量物業改造成老年公寓,針對中産階級及以上的家庭人群。

    重慶則是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有市場化,也有政府扶持和補貼。羅韶穎認為,重慶的業務模式實際上是輕資産運營,現在兩地政府力推成渝經濟一體化,期待社區養老這方面的打通能夠提速。

    迪馬産發在養老業務上,也處于“栽梧桐”的階段,講到這里,羅韶穎心情略顯興奮。

    “在川渝做養老並非一味擴大床位數,而是有一個平台去搭建專業化服務的能力,並吸附優質的專業資源。有了這個平台才能夠廣聚人才,讓他們有發揮的空間,才能一起去探索新的商業模式,開發出對應的核心競争力。”

    思考片刻,羅韶穎繼續闡述:“我們也在看跟養老可以産生協同的大健康資源,目前的重點一個是康復,一個是失智的預防和治療。當然這是現在的探索方向,也許一年以後又會不一樣。”

    迪馬産發的另一個主要業務——安全智慧社區,發端于東原的精細化運營和服務基因,以及迪馬工業的集成應用經驗,同時服務于B端和C端客戶,在提升社區住戶的體驗的同時,為社區管理者降本增效。

    據了解,前年開始,安全智慧社區首先在東原地産分兩期落位試水,随着産品打磨成型,今年疫情之後已經拿到外部訂單,開始了市場化轉變。

    羅韶穎也坦言,産發闆塊里這些新業務的融資要求其實並不高,真正花錢的還是地産闆塊。現在只是讓小團隊自己摸索确定商業模式,先把一些樣闆項目好好做起來,将來如果有機會上規模的話,一定是要從外部實現市場化融資。

    從一開始,迪馬産發便被羅韶穎清晰地定位為一個孵化器,負責提高孵化成功的概率,同時橫向與地産更好地協同。

    瑞雪豐年

    即使工作很忙,羅韶穎仍會親自寫信、作序,她覺得這是順便可以靜下心來思考與自省的時間。

    開年疫情肆虐之際,羅韶穎給迪馬人寫了一封信,名為《江南三足雪,米道十豐年》。

    信不長,但字里行間都透露出羅韶穎的堅韌态度,她提及迪馬要适配變化的世界,同時适配更市場化的時代。

    所謂“瑞雪兆豐年,風雨送春歸”,也不過如此。當面臨困難時,目光似乎要放得更長遠,或許預示來年莊稼豐收。

    我們試圖深入了解疫情對迪馬的影響,羅韶穎不假思索稱,疫情對行業影響蠻大,加劇了地産行業的分化,或崛起,或消失,而工業影響則表現為業務暫停、采購放緩,對銷售有直接影響,當其時,抗疫成了第一要務。

    今年尤為復雜的國際形勢疊加疫情因素,讓不少企業海外投資的步伐有所疑慮。在談到海外布局時,羅韶穎感到遺憾,早年在做國際業務方面的意識太淡薄,沒有更早出海。

    “今年做To C、海外業務的都很慘,我們海外業務也受疫情影響相當大,因為國外準客戶基本都停擺了。過去這兩年,迪馬的一個營銷工作重點是抓出口,出口額由于之前的基數小,所以的确增速非常快。”

    另一方面,疫情讓物業服務行業“擡頭”,並成為資本市場的新寵。趁着這股東風,羅韶穎會抓住這個機會,而東原物業計劃明年赴港上市,要改變過去内生型的發展狀态,首先規模的硬指標一定要上來。

    “之前雖然佛繫,一旦開始外拓,也變得非常有沖擊力。”羅韶穎強調沖擊力體現在人才适配性上,要知人善任,才能人盡其才,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過去這一年,東原物業新增外拓項目43個,新增外拓簽約金額3.9億元,新增簽約面積超920萬平方米,外拓收入同比增長逾八倍,強勁的外拓收入增長也使得東原對這部分業務更加重視。

    如今,東原物業在管項目近200個,累計合約管理面積3000余萬平方米,涵蓋住宅、辦公樓、公寓、工業園區、産業園、學校、醫院、政府用房、城市綜合體等。

    羅韶穎還透露,考慮将社區運營品牌原聚場裝到物業里面,增強物業的競争優勢,社區運營能力也是可持續的一個差異化競争力。

    原聚場作為獨立的業務,主要提供社區社群實體空間服務,其屬性和常規物業的業務屬性完全不一樣,因此一直是由獨立團隊在發展,但放在一起會有協同效應。

    過去,羅韶穎喜歡用“鲨魚法則”激勵手下和自己,這一行為準則仍沿用至今,沒有魚鳔的鲨魚只能靠不停地運動才能保證身體不沉入水底,因此要一直往前沖。

    她認為自己是既佛繫又進取的一個“奇葩的存在”,對糟心事不太敏感,因此常将“俱往矣”挂在嘴邊。既是勇往直前、與風共舞的人,也在這過程中不斷練就強大的心态。

    采訪持續到将近晚上十一點,羅韶穎近16年的打拼經歷,讓我們看到一個更加飽滿的女性企業家形象。從離開那一刻開始,期待下一次和她的對話。

    以下為觀點地産新媒體對迪馬股份董事長兼總裁、東原集團董事長羅韶穎女士的采訪實錄:

    觀點地産新媒體:公司現在有三條線,怎麼管理?

    羅韶穎:有時候腦子也要理一下,迪馬工業的氣質和東原完全不一樣,而迪馬産發是第三條曲線,又和前面兩個不一樣。

    其實絕大多數行業,管理最根本是靠團隊。在現代市場經濟里,連“現代化”這三個字都已經過時,時代變化越來越快,很難能靠個人能力抓住所有機會,躲開所有的坑。

    這是一個史無前例需要靠全能型團隊作戰的時代,要整合每個成員的資源,發揮出每個人的潛能。團隊能力並不等于一群個體能力的簡單疊加。

    觀點地産新媒體:疫情對房地産的影響怎麼樣?

    羅韶穎:對行業的影響比較大,但不是對每一類企業的影響都一樣大。

    從2017年起,地産行業已經出現分化,不同地區、不同城市也出現分化,疫情加劇了這種分化,讓某些企業崛起,積累更豐厚的資源,但同時也可能會讓另一些企業更快地選擇退出。

    我們算是這個過程中間受影響處于良性的一類,正面影響要大于不良影響。一方面,通過這次疫情我們明顯感受到客戶對我們更大的認同,同時也發現客戶對好産品的鑒賞力在迅速提升,東原在好硬件之外的好服務、優質社區運營能力在疫情下更快地得到客戶的檢驗和認可。

    第二就是我們多年來的戰略選擇和戰略堅持:一線和強二線城市的地産市場受疫情影響相對更小。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聚焦一線強二線的策略沒有對與不對之分,只能說這條路更适合東原的基因和資源。目前我們百分之八十幾的項目和土儲都分布在一線和強二線城市。

    觀點地産新媒體:今年新增土儲也比較多。

    羅韶穎:對,要抓住這一波拿地潮。

    開發商買地就和老百姓買房是一個心态,貨币寬松情況下,要把手里的貨币或募資能力轉換成資産。反過來,疫情對東原的正面影響相對更多,除了受益于多年堅持一線、強二線的戰略選擇外,團隊發揮了重要作用,人員汰舊留新,團隊氣質已經非常明顯。

    我屬于強興趣驅動的人,也是一個有強責任感的人。好比跑步,責任感驅動你盡快跑完100米,而興趣是在上氣不接下氣情況下還能讓你再跑100米。

    現在整個團隊在這方面有很強的共性氣質,都在這樣一個狀态,強責任驅動加上強興趣驅動,等于是雙發動機,自然很進取。

    觀點地産新媒體:今年東原物業要上市嗎?

    羅韶穎:計劃明年香港上市,前年就開始籌備和啟動。如果上市,它會是一個獨立公司,是單獨的闆塊。

    在這之前,物業一直是一個非常佛繫的狀态。第一階段是不要求賺錢,把服務做好就行,連利潤都沒有要求,虧損跟地産相比可以忽略不計。

    第二階段,要求是走到盈虧平衡線以上去,但是核心還是要做好服務。

    再接着到前年考慮要上市,物業如果上市,就不能再佛繫,規模必須要上來。

    物業主要服務B端和C端客戶,後者就是小區業主,B端之前是指内部兄弟單位比如地産營銷等,開始外拓之後主要是單一業權的大業主們。另外,原聚場也考慮裝進物業,但因為原聚場的業務屬性和常規物業業務屬性完全不一樣,所以由獨立團隊去發展,但兩者是有協同效應的,物業的差異化競争優勢會因此而增強,因為原聚場的社區運營價值是可持續的增長。

    物業公司可以說給了我很大驚喜,之前做服務,就默默做到客戶滿意度的全國第一。一般來講服務做得好的公司會偏工匠感,比較内斂,外拓常常比較難打開,但是物業公司在定了目標開始外拓後,同樣非常有沖擊力,其中的關鍵就在于組織和人。

    不要指望有全能型幹部,每個人都有長有短,沖擊力是靠團隊搭建和組織合力。世上沒有完美的幹部,要知人善任,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才能人盡其才。

    觀點地産新媒體:所以要調整人?

    羅韶穎:對,迪馬産發也在不斷調整,目前迪馬産發平台上的業務線是兩主兩輔,是四個完全不同的業務線,“兩主”是養老大健康和安全智慧社區,這兩個業務我們說它是戰略性的,就是說内部有需要的基因和資源,外部有夠高的市場天花闆。

    “兩輔”則是文體娛樂事業部和産業拓展事業部,這兩塊跟地産之間有協同效應,但在目前的版圖里對它們沒有戰略方面的要求,底線是自己能夠養活自己,對它們沒太大業績壓力。

    現在文體娛樂闆塊的狀态是一個種子撒在那里,自由生長,自建IP,長得還挺好的。第一個IP是“娛缸滿滿”,重慶洪崖洞、超級文和友都有興趣跟它談合作。

    和洪崖洞的合作方式是類似“二房東”的模式,但是這個二房東,既傳統又創新,它不是傳統二房東那種單純靠整租分拆的模式賺租金差價,而是要靠定位和運營造一個場出來,用這個場把物以類聚的商戶、消費者更極致地吸引到一起,從而讓整個場的營收能力上一個台階。

    觀點地産新媒體:産發的“兩輔”發展如何?

    羅韶穎:文體娛樂部的名字一目了然,就是文化、體育、娛樂。第一個IP是娛缸滿滿,第一個項目是CiCi PARK體驗樂園,和可口可樂合作,現在是重慶一個著名的網紅打卡勝地,客人來打卡了,再把流量留住,轉化為現場消費。

    一開始的方案根本沒将餐飲作為主要收入來源,只是作為賣門票的一個配套,但是我們考慮到餐飲消費的高頻、剛需、網紅屬性,認為它必須是娛缸滿滿的核心競争力之一,如果依賴合作方,出品會很難把控,但自己人開發運營的話就不一樣了,可以不斷根據需求的變化而快速調整,推出新産品。所以決定哪怕麻煩一點也要自己打造輕餐飲能力。結果開業一個月,餐飲收入就已經超過門票。此外,團隊還陸續引進專業攝影等合作單位,共建生态,更多地留住客人消費的時間和金錢。

    觀點地産新媒體:迪馬産發闆塊不歸區域,是縱向的嗎?

    羅韶穎:迪馬産發更大的意義在于是一個孵化器,負責提高孵化成功的概率,並不是說要自己做這些業務。

    目前這三個闆塊是平行的,工業、地産、産發是三駕馬車。

    工業跟别的闆塊交集相對少一些,之前是參與過一段安全智慧社區的開發,現在是在流動餐飲車項目上跟商業地産和産發嘗試共創。産發和地産的交集要多很多。其實只要是跨闆塊的協同,不光對專業能力有要求,更是非常考驗各方員工的心胸與合作精神,迪馬這方面還算挺幸運的。

    觀點地産新媒體:疫情對工業有哪些影響?

    羅韶穎:工業肯定受影響,因為主要是做To B和To G的業務。B端的話,疫情之後,抗疫是第一任務,所以其他很多業務都暫停了,這是國内國際共同的一個狀況。

    To G方面是地方政府忙于疫情暫停采購,或者壓開支砍預算,去年定的預算多的能被砍掉一半,這兩塊都對銷售有直接影響。

    當然也有增量業務,就是醫療救護、公共衛生應急專用車。以前這方面做過一點,做過兩批次的常規救護車,但毛利率非常低,所以從來沒有專門去做過這個産品線。但因為抗疫,迪馬股份反應很快,對這個領域很重視,承接了一些訂單。

    這是一個新的品類,占銷售量的比例不大,上半年救護車一共賣了23台,但意義在于是承接重慶市公共衛生應急特種車輛開發的工作,跟重慶醫學院、重醫大合作。

    這也是一個重慶市一個重點的科研攻關項目——負壓救護車和負壓方艙,方艙是折疊式的,能做到三級擴展,拉開以後面積能達到100多平方米,配齊基本設施設備的話,它就是能處理公共衛生應急事件的一個迷你醫院。

    觀點地産新媒體:這個業務做得好還可以對接國際市場?

    羅韶穎:對。負壓方艙銷售的價格大概幾百萬,但差異會很大,關鍵要看里面的配置。

    特種車根本的商業邏輯就是定制化,我們有一個品類是高度復制的,就是機場專用車。另外運鈔車也有一定的復制性。除了這兩個産品以外,别的産品線都是高度個性化定制的。

    觀點地産新媒體:疫情對海外業務影響大嗎?

    羅韶穎:今年做To C、海外業務都很慘,受到的影響非常大。

    我們這兩年的一個重點就是抓出口,所以近幾年出口增速非常快。去年做海外業務預算時,就是基于一個比較良性的漲幅在考慮,但疫情一下子把境外業務打回到解放前,現在還是接近停頓的狀态。

    雖然受影響,但現在整個團隊的精氣神相比前兩年還是不一樣了。在連續兩年增長,同時基數也已經比較高的情況下,銷售額同比還有增加,下半年的目標也沒有調,還是按照全年預算去完成。

    觀點地産新媒體:工業闆塊的改革情況如何?

    羅韶穎:變革兩年了,但還在路上,整個公司需要一輪又一輪的變革才能真正完成二次創業。現在還在開始階段,還在不斷調整,第一年改革的是營銷,還算順利,但很多時候其實會覺得很難。

    等第二年再啟動技術部變革時,反過來覺得營銷的變革其實算很順利了。現在的營銷團隊要比以前給力多了,氣勢在出來,内部也已經形成良性競争。

    工業這兩年就是大調整,這個過程很累,帶工業可能比要帶地産還累。地産畢竟一路從小帶到大,已經是很熟悉的領域,但工業不一樣,它的風格、工作標準都不是我一開始就能适應,我也需要适應它,而且大家都要調整,如果還要堅持過去那套,公司就不會有改變和一年年的業績增長。

    以前覺得迪馬工業像一個根深蒂固的老國企,到現在大家都拿業績說話,也都是被逼出來的。這其實是最好的狀态。過程中不斷調整人才與工作崗位的适配度,離職的始終是少數,即使是往下調整的人也不是沒有前途,有些是回歸到自己更擅長的領域,跟公司是雙赢。

    公司在良性發展中的時候,只要你在合适的崗位並且努力,每個人都可以是公司的增量,每個人也都可以獲得增量。

    觀點地産新媒體:今年房地産業務的目標有調整嗎?

    羅韶穎:今年銷售目標沒有變。地産闆塊的長期目標也沒有變,還是保三争二,即必須進入行業前三十,運氣好的話再努力一下,争取前二十,這也是一個幸福的生存線。

    現在在40幾名徘徊,前面還有十幾個要追趕的同行。未來這段時間,行業可能還會有比較大的挑戰,也一定還會有一些選手決定不再參加這場比賽,但對于東原這樣的企業,接下來一段時間順風的概率應該要大于逆風,我們也會按既定的戰略繼續往前走。

    觀點地産新媒體:養老的情況如何?

    羅韶穎:養老這塊肯定要在上海占個位,但短期内不一定會有什麼大發展,我們也不着急。

    在成都和重慶,我們收購了兩家養老機構,目前在川渝的床位數已經是前三了。成都自持的部分是走純市場化的經營模式,把存量物業改造成老年公寓,主要服務中産及以上的家庭人群。重慶是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有市場化,也有政府扶持和補貼。這種業務模式實際上是輕資産運營,現在成渝經濟一體化是兩地政府力推的,他們非常期待社區養老這方面的打通能夠提速。

    現在迪馬産發的養老業務,也是處于“栽梧桐”的階段。在川渝做養老並不是單純地擴大床位數,而是有一個平台去搭建專業化服務的能力,同時吸附優質的專業資源。有了這個平台,才能夠廣聚人才,讓他們有發揮的空間,才能一起去探索新的商業模式,開發出對應的核心競争力。我們也在看跟養老可以産生協同的大健康資源,目前的重點一個是康復,一個是失智的預防和治療。當然這是現在的探索方向,也許一年以後又會不一樣。

    觀點地産新媒體:産發未來對地産有協同作用,會涉足城市更新嗎?

    羅韶穎:地産一直有在做城市更新,未來還會加大力度。除了之前我們做過的不少舊改城中村等項目,最近一個是無錫純工業園項目,另外在武漢有一個産、商、住、辦綜合産業地産項目,在重慶有兩個商業項目的改造。

    産發闆塊不做地産開發類的業務,在做好自己的孵化平台以外,有合适的資源也會優先導入給地産。

    觀點地産新媒體:這幾年下來,您的感受是怎麼樣的?

    羅韶穎:首先,産發要孵化新業務,是時不我待,但是業務和團隊都是新的,各種問題此起彼伏。工業是二次創業,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時不我待,就是說再不抓緊時間完成變革,可能就真的回不了頭,再要往下滑就怕收不住了,所以是有點着急的。但現在都過了最難的那一段,兩塊都在開始變順。

    以前只管地産的時候,看着地産有時候也覺得着急,現在對比幾個闆塊下來,覺得地産太讓我省心了,有這幫高管在,一路一起打拼下來的,有能力有默契,感覺很幸福——幸福真的是比出來的。

    地産這兩年無論是财報指標還是各種排名,成績出來後看上去都還可以。我們講迪馬是“為安心幸福的未來”,地産這塊現在看來就是讓人相對還比較安心幸福的。

    但地産也要繼續爬山,還要去到那個山頂;另外,物業要上市,商業也正處在一個新發展的開始。

    撰文:鄭培茵 陳玲    

    審校:勞蓉蓉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資本

    東原地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