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特寫 | 定義“後疫情時代”

观点网

2020-08-13 15:03

  • 後疫情時代”究竟意味着什麼?這個時代有什麼具體體現?相信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2020博鰲房地産論壇·特寫 在家憋了幾個月,杜絕社交活動,“這可能是成年之後,連續在家待的最長一段時間。”有人對年初疫情爆發那段時期作出總結。

    借助博鰲房地産論壇的機會齊聚一堂,房地産人的表達欲望,似乎比以往都更旺盛了。

    大家談論的話題,除了“閉關”時的居家生活,最多就是疫情之後要面對的“新世界”。

    新冠病毒疫情引發的蝴蝶效應,史無前例地影響到國際關繫、國家經濟,乃至具體行業,甚至每一個人。

    所以,“後疫情時代”究竟意味着什麼?這個時代有什麼具體體現?相信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今天,我們将着眼點放在房地産行業。

    2020博鰲房地産論壇的主題論壇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REITs課題組組長、匯力基金董事長孟曉蘇貢獻了第一場演講,他希望從過往的經驗透視最新局勢。

    “22年前的房改,給我們造就了今天産業發展的形勢。”孟曉蘇是歷史的親歷者,1992年其前往中國最早成立的房地産公司中國房地産開發集團有限公司,成為掌門人,随後作為原房改課題組組長,參與了98房改。

    孟曉蘇一直力挺房地産是中國經濟不可或缺的支柱:“它推動了中國經濟的成功轉型,有效地拉動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

    提到最近熱門的“内循環經濟”,孟曉蘇認為,房地産市場平穩發展是加快形成國内大循環的關鍵。到底現在老百姓還需要不需要房子?孟曉蘇說:“是需要的。”

    所以,需求仍在,這體現在幾個方面:第一,遷徙的需要,即城鎮化仍在持續;第二,城鎮居民自住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第三,城市老舊小區改造;第四,人口紅利,“中國的人口基數大,我們不愁人口紅利。”

    “不能一方面要刺激經濟鼓勵老百姓買東西,另一方面卻對老百姓想買的住房限制。”孟曉蘇強調,大家要正确解讀並嚴格執行“房住不炒”政策,“不炒房”不是不能買賣。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首席經濟學家管清友亦提到,目前中國仍擁有充足的剛需人口:“國内還有2億人要實現真正的城鎮化,他們需要買房,需要社保,所以需求确實還是比較強勁的。同時,改善型需求也能繼續促進市場增長。

    需求端之外,管清友認為,供給端也有不少改善空間。其解釋,從目前住房結構來看,國内商品房面積的占比剛過1/3,大量的存量是老舊房屋。同時,還需要改善土地供給結構。

    “我們的整個土地供應,住宅土地供應不到15%。”他說。

    昌建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裁劉建國則從一個“中小房企規模化”的角度觀察後疫情時代,他提到,目前大多數中小企業發展都面臨着大同小異的問題。

    第一是布局比較分散;第二是持有資産過多,導致周轉不快;第三是産品標準化不夠,管理標準化不夠。所以,接下來還是要改變、要追規模。

    劉建國認為,中小房企的突圍之路,廣泛的作是一個好辦法,“和當地小企業合作,和標杆企業合作。”

    困難時期的合作是彌足珍貴的,但並非所有人都能認識到這一點。

    疫情爆發後,物業服務行業用表現赢得了行業和資本市場的尊重和認可。那麼,後疫情時代,物業行業如何消化這一次巨大的機會?

    “如何打通各個智慧社區,是未來要解決的問題。”花樣年董事局主席兼首席執行官潘軍說,疫情也暴露了物管公司一些問題,走到疫情以後,房地産是割裂的,社區也是割裂的。

    “我們要跟城市結合,要跟政府互動,要有一個整合機制。”潘軍繼續指出,物管行業最終的解決方案,一定是變成智慧城市,從人、家庭、智慧社區到智慧城市。

    反思之余,資本市場上物業股和物業企業上市依然風生水起。風潮背後,目前一種普遍的認識是,疫情正促進新型需求的增長。

    朗詩集團董事長田明同樣提到這個新需求,他列出數據表示,從房地産消費來看,2019年中國人均GDP已經突破1萬美元,消費規模将繼續擴張,消費升級的态勢也越來越明顯。

    “經過新冠疫情的洗禮,消費者更加注重健康,在需求端為綠色建築的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田明說。

    撰文:劉子棟    

    審校:徐耀輝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