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路徑 華僑城的安仁樣本與新模式探索

观点网

2020-10-23 21:43

  • 在國家新發展格局加快形成的過程中,在後疫情時代國民意識不斷提升的背景下,健康和文旅融合形成的康旅産業無疑将成為重要的推動力量。

    觀點地産網 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新型城鎮化工作。從2013年黨中央、國務院召開了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再到2014年迅速印發《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

    從2016年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幹意見》,對新型城鎮化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再到2019年,發改委發布《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標志着新一輪城鎮化正式啟動,城鎮化也邁入新階段。

    經過多年的發展,新型城鎮化擁有了更豐富的内涵,長期将優化人口、土地等資源要素的配置效率。而在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大背景下,推進新型城鎮化也是國家在疫情形式下擴大内需,刺激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會議便指出,要加快形成以國内大循環為主體、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以新型城鎮化帶動投資和消費需求,推動城市群、都市圈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創新。

    事實上,新冠疫情給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帶來了挑戰,但挑戰中亦有機遇。随着國民健康意識不斷增強,對康養的需求日趨旺盛,加之國家近年來大力發展“大健康”産業的政策利好頻出,康旅産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成為後疫情時代推進新型城鎮化乃至加快形成國内大循環的一大突破方向。

    近日,在四川成都大邑縣安仁鎮舉辦的第五屆安仁論壇,便聚焦後疫情時代新型城鎮化發展新熱點——康旅産業,從大健康與文旅融合的角度,積極尋求示範性的小鎮樣本,並為新形勢下中國新型城鎮化與康旅産業的發展提供“解題思路”。

    新型城鎮化樣本:成都安仁古鎮

    安仁論壇于2016年創立,旨在貫徹201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和2016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幹意見》的戰略部署,關注“文化與新型城鎮化”,至今已舉辦五屆。

    五年來,安仁論壇已逐步發展成為一個示範性強、成果轉化率高的學術交流、綜合服務和共享合作平台。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屆論壇期間,華僑城集團正式發布《華僑城集團特色小鎮安仁模式發展白皮書》,為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提供持續更新的實踐樣本和現實參考。

    據觀點地産新媒體了解,安仁古鎮,取“仁者安仁”之意而名之。歷史悠久,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建安仁縣,已有1380余年歷史。有保存完好的民國老公館27座、文物保護單位17處、藏品800余萬件、現代博物館47座,國家一級文物179(件)套,現存文物的價值和規模、擁有博物館的數量,在全國同類小鎮中已是首屈一指。

    其地處成都平原西部,距成都39公里,雙流國際機場36公里,大邑縣城8.5公里。幅員面積57.12平方公里,其中總體規劃建設面積10.043平方公里,拓展區面積為5平方公里,城鎮建成區面積4.0平方公里,總人口5.67萬人,城鎮人口3.5萬人。

    華僑城以保護古鎮歷史街區格局為原則,修繕、改造和活化古鎮街道、沿街公館和商鋪;規模化投入改造古鎮街區的供排水繫統、道路交通、電力、燃氣管道等基礎設施;新建各類旅遊集散空間,完善旅遊基礎服務設施;開展河道污水治理、建設旅遊廁所、完善旅遊標識標牌繫統……從建築風貌、景觀、人文設施建設等方面讓古鎮舊貌換新顔。

    在安仁,以斜江河為分界,形成了“北文旅融合、南鄉村振興”的新格局,華僑城以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整合鄉村旅遊資源,将斜江河南岸的三個行政村進行旅遊化整體改造,推進安仁古鎮與南岸美村的文旅聯動發展,在“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雙輪驅動下,塑造國家級城鄉一體融合發展示範區、成都“公園城市”的安仁範本。

    自2016年華僑城集團入駐以來,安仁“千年古鎮”“百年公館”的風貌悄然嬗變,衆多新場景、新業态層出不窮,並多次入選中國特色小鎮標杆項目TOP10榜單,打造出“人城境業”和諧共生的小鎮樣本。

    得益于華僑城對安仁古鎮的改造及運營,從2015年到2019年,安仁旅遊人次漲幅近35%、旅遊綜合收入漲幅翻番,文化旅遊對安仁經濟和就業的貢獻率超過30%。

    城鎮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一方面在于“人”。“安仁模式”的内在邏輯,本質上是“産鎮人文”的深度融合發展。其中以人為本,“留住人”和“吸引人”,幫助原住民和商戶在城鎮化的發展中獲得充分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是華僑城建設安仁的出發點。

    另一方面在于支柱産業的打造。華僑城發揮多年來深耕文旅産業的經驗優勢,深挖安仁文博資源,並以文化旅遊為主線,導入數字娛樂科技、創意産業園區、康養等新興産業,構建“文博、文創、文旅”三文融合的産業生态圈。

    華僑城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姚軍先生在開幕致辭中指出,在國家新發展格局加快形成的過程中,在後疫情時代國民意識不斷提升的背景下,健康和文旅融合形成的康旅産業無疑将成為重要的推動力量,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華僑城新探索:黃龍溪·歡樂田園

    2020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是一個全民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和“十四五”規劃開局的交匯期,更是脫貧攻堅的決戰之年。

    這場攻堅戰,新型城鎮化将起到關鍵作用。國務院參事甄貞女士在安仁論壇上表示,“新型城鎮化的建設實際上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巨大引擎,也給企業提供了巨大的商機。城鎮化過程中大量的農村人口轉為城市人口,成為市民化,帶來更多勞動力,同時也增加了收入,加大消費的力度,成為拉動内需的主力軍。”

    如何建設新型城鎮化?習近平主席曾發出号召,“要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盡可能在原有村莊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要傳承文化,發展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的美麗城鎮。”明确了新型城鎮化的規劃建設要求,指明了方向:注重環境、延續格局、控制邊界、傳承文化、發展特色。

    而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七大重大戰略部署之一。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能避免城鎮化過程中農業萎縮、農村凋敝等不利後果,讓城鎮化更能行穩致遠。

    近年來,華僑城以開放的姿态,攜手各方因地制宜探索可持續發展的城鄉融合發展新模式,有序推進“100個美麗鄉村計劃”。

    眉山中法農業科技園走出了鄉村振興國際合作的新路子,以農促産、以産興鎮,促進中法文化交流,鄉村生态保護,帶動區域經濟發展;雲南元陽哈尼梯田提出梯田“認種計劃”,實踐“景帶村”可持續發展模式,帶動當地旅遊經營戶實現增收;華僑城·螺溪谷通過盤活村落内閑置農宅和農田資源,打造出歐田書社、火龍廣場、農禮鋪子等十余個鄉村旅遊體驗空間,幫助當地村民實現脫貧致富……這些鄉村振興的“華僑城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在“國内十大水鄉古鎮之一”、“中國天府第一名鎮”的黃龍溪古鎮,華僑城以“十里八灣”的産業格局,構築具有歷史記憶、文化脈絡、地域風貌、産業特色的小鎮群落,致力于将黃龍溪古鎮打造成一個魅力獨具、風景多樣、文化多姿、小而精、小而專的新型城鎮。

    前期,黃龍溪古鎮實行保護性景觀風貌提升及配套完善、古鎮商業業态重構及文化復興,為成都人重拾天府記憶、重塑千年水碼頭。傳統有繼承,繼承有發展,蜀漢牌樓、老龍門、皇金路、川龍街在近年來年修葺一新,古鎮以全新面貌,展示在人們的面前。

    在與黃龍溪古鎮隔江相望的2590畝土地,正演繹城鎮化的田園表達——黃龍溪·歡樂田園。這是黃龍溪華僑城攜手雙流區政府規劃構建國家鄉村振興和公園城市戰略踐行下的美麗鄉村田園樣闆,也是“十里八灣·黃龍溪”産業布局的首個引擎項目,以“全家出遊夢想地”的全新定位塑造中國首個公園城市創新田園。

    在這片土地上,華僑城汲取現代農業、藝術農業精華,用“田園漫生活”的理念诠釋“天府農耕文化”,解讀“保持鄉村風貌”,致力打造“城市近郊家庭休閑遊”蓉城新地標。為人們描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美麗圖景。

    歡樂田園可以說是華僑城在錦繡中華、世界之窗、歡樂谷、歡樂海岸之後,結合鄉村振興探索、試驗的一種新模式:将農、商、文、旅融于一體,以旅遊助力農業發展,促進三産融合,充分整合農業生産、鄉土文化、農墾資源,並通過驅動旅遊市場助力當地發展,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新動能,共享新型城鎮化發展成果,實現鄉村振興的戰略目標。

    據介紹,歡樂田園自2019年3月22日試營業以來,深入分析旅客訴求,持續提升服務,完善産品,豐富互動,積極培育品牌,開拓市場,截至目前,園區累計接待遊客300余萬人。

    未來,黃龍溪華僑城将始終以“一鎮一園”摸索新型城鎮化的創新路徑,讓其在四川乃至西部的特色文旅項目中跳脫出來,打造極具天府文化特色的美麗鄉村田園樣闆,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推進。

    而衆多不同模式的成功試驗案例,也将在“後扶貧時代”為更多小鎮、鄉村的發展提供多元化的借鑒。

    撰文:廖堯    

    審校:勞蓉蓉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資本

    華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