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局 | 宋都服務首日破發與港交所上市門檻

观点网

2021-01-18 23:36

  • 對于這種“小而美”的上市公司,市場一直有着不同的争論和理解。

    觀點地産網 “目前我們對市場、行業和公司都有充分的信心。”宋都服務董事會主席兼執行董事俞昀在二次遞表後的會議上曾表示。

    1月18日,宋都服務正式在港交所主闆挂牌上市,開市即破發,並一路直線下滑至交易所收市,報0.16港元,下跌36%,總市值僅5.12億港元。

    與之相對應的是,中海物業、新城悅服務、永升生活服務、保利物業、碧桂園服務等一衆頭部物管企業當天表現優異,說明市場還是那個市場,只是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俞昀所提及的“信心”,投資者們顯然有不同的看法,36%的跌幅在港交所上市首日跌幅排名中應該也榜上有名。

    無論是在管面積、母公司實力、營收業績,還是管理成效、科技研發等各項能力,宋都服務都屬于物管行業中較為弱小的一個。

    經歷了該次跌幅後,宋都服務也距離仙股越來越近。仙股在港股中也有巨大市場,市值低、易炒作的特性吸引了資金,不少投機人士都指望着炒殼翻身。

    “港交所不會對既定生态進行直接幹預。”港交所前總裁李小加此前曾表示。面對已經通過了上市審查後的公司,只要沒違法,港交所便會将股價波動理解為正常的市場行為。

    對于這種“小而美”的上市公司,市場一直有着不同的争論和理解。

    上市的門檻

    2020年末,港交所發布主闆上市新規文件,拟提升申請于主闆上市的企業盈利門檻,共分為兩種方案,其一為1.5倍和或按恒生指數平均收報點數(由1994年至2019年)的2倍,目前仍在咨詢階段,時間約為兩個月。

    其中,方案一即往績期内最近一年盈利不少于5000萬港元,前兩年度累計盈利不少于7500萬港元;方案二即最近一年盈利不少于6000萬港元,前兩年累計盈利不少于9000萬港元。

    港交所認為,最低盈利規定與修訂後已調高的最低市值規定不相适應,引起了監管對于申請主闆上市的公司質量的關注。

    據觀點地産新媒體了解,這是港交所繼2018年對市值門檻做出新規後,再一次對計劃上市申請公司的相關規則作出新指引。

    彼時,港交所将主闆上市申請人于上市時的預期最低市值由2億元增至5億元,並将主闆公司于上市時的最低公衆持股價值由5000萬元增至1.25億元。

    事實上,港交所一直在考慮擡高上市公司的門檻,從而控制上市公司的整體質量,減少仙股等的出現,保護投資人利益。

    匯生國際融資總裁黃立沖認為:“港交所在上次修改上市規則後,事實上上市的標準已經提高,只剩下對利潤的要求沒有提高,這導致一些規模較小,勉強達標的上市公司上市後很快跌破發行價。”

    港交所如今的盈利規則仍是在1994年時訂下的,距今已經過去了16年,随着全球經濟水平不斷上升以及貨币貶值,所具備的參考意義要打上一個問号。

    黃立沖認為,港交所提高上市門檻本身對内房不會有太多的影響,因為内房一般規模會比較大。

    對于内房企來說,數十億銷售額便可帶來至少上億的利潤,以最近提交招股書的“微型房企”天泰控股為例,其在2017-2019錄得的歸母淨利分别為1.9億元、2.42億元及7972萬元,完全符合盈利要求。

    内房企在香港上市過程中難關,更多屬于财務信息未能達到港交所要求或是監管原因,並非未能達到上市門檻。

    以宋都服務為代表的物業企業,受到的影響或許會比較大。

    據宋都服務招股書披露,2017-2019年股東應占淨利潤分别為1397萬元、2089萬元和3512萬元,未能達到上市公司的新盈利要求,首日快速破發則體現了投資人的态度。

    随着港交所新規落地,這部分“小型物業公司”登陸香港資本市場會變得愈發困難,“大魚吃小魚”的遊戲或許會在物業行業中頻繁上演,行業集中度将進一步提升。

    反對的聲音

    港交所此次提升盈利門檻的計劃,還是遭到了不少相關從業者的反對。

    據港媒報道,10家中小型投行透過一家律師行聯署反對。其表示,建議令香港上市的三年總盈利要求,在全球主要資本市場中屬最高,擔憂會令很多香港、内地中小企無法上市,降低香港競争力,也對上市中介機構等造成不利影響。

    一位業内人士則對觀點地産新媒體表示,不少中小型投行和券商都在小型企業上市過程中分得一杯羹,相信上市門檻提高會減少這部分企業上市,以及造成港股殼資産的減少,繼而引起不少既得利益者的反對。

    2018年,港交所決定引入“同股不同權”的規則,並進一步放寬醫療科技公司的上市盈利條件,允許其不盈利便可以上市。

    獨立股評人David Webb在其網志就2020年提高盈利門檻提出了明确的反對聲音,表示港交所于2018年将市值門檻由2億港元提升至5億港元後,現在又來抱怨小型公司的估值偏高,是自食惡果,而若要因此提升盈利門坎,就是一錯釀成再錯。

    在2018年引入“同股不同權”的新規背後,是更為嚴厲的使用條件。按照規定,不同投票權架構公司的預期最低市值必須達100億港元;如果市值低于400億港元,需要通過上市前的完整财政年度實現10億港元收入這個較高要求的收入測試。

    這扇門為那些大型企業而開,雷軍與小米成為了那個吃螃蟹的人,随後美團也在港交所上市,而美股的阿里、網易、京東相繼在港交所二次上市,港交所的改變接納了這部分公司的回歸,香港成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資中心。

    據興業證券研報透露,港股市場全年IPO144家,募資額達3975億港元,實現27%增長,主要受益于中概股回歸二次上市(募資占比達33%)和新經濟赴港一次上市。

    換而言之,市場讨論的同股不同權放低門檻,與此次提升門檻的行為其實並不沖突,前者針對的是那些優秀的科技公司,而後者則是為了限制部分“小而美”的企業輕易上市。

    港交所的每一次改革勢必都伴随着争議,在李小加離去後,正面臨着各方利益人士的輿論壓力,老臣戴志堅能否順利度過難關?

    解局 | 從局外到局内,觀察和解讀行業、企業與市場的真實一面。

    撰文:李標    

    審校:徐耀輝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資本

    物業

    宋都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