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金融體繫對産業發展至關重要,我國養老産業金融端一直出于欠發達狀态,逐步完善的金融配套,将全面激活養老産業發展。(報告期:2022.3.23-2022.4.22)
觀點指數 報告期内,國内多個重點城市疫情均有連續新增。老年人作為新冠重症及死亡的高風險人群,防護措施更為嚴密。各地政府嚴格把關養老機構的疫情防控工作,後者亦調動大量人力物力做好全方位防護,保障入住老年人的健康。
疫情防控當前,期内各養老企業暫緩了業務的擴張。
雖然報告期内養老投資市場稍顯沉寂,各地關于養老事業的規劃布局卻並未停歇。湖北、甘肅發布"十四五"養老服務體繫建設規劃,江西發布"十四五"老齡事業發展規劃,明确"十四五"期間養老體繫多項關鍵指標;另有多省針對社區養老、監管制度及養老服務質量等發布指引性文件,旨在促進養老産業的良性發展。
資料來源:觀點指數整理
同時,養老企業迎來利好消息,400億元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即将開展試點,符合條件的普惠養老項目能夠以優惠利率獲取貸款資金,養老企業的融資渠道獲得拓寬。
此外,我國個人養老金制度也在積極推動建設當中,近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對于 發展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制度具有重要意義。
社區養老障礙未清,物企或成引路人
社區養老是滿足大部分老年群體養老需求的關鍵。一方面,社區養老在醫療及人員配置上比居家養老更加完備;另一方面,社區居民可便利地獲取社區養老服務。不過基于目前行業的發展現實,社區養老發展面臨着醫療配置這一大障礙。
實現醫養結合,是我國養老産業發展的目標之一,但作為一個人口大國,我國的醫療衛生資源較為有限。看病難一直是我國主要的民生問題之一,有限的醫療資源難以再專門分撥一部分到養老産業上。因此,在此背景下,能否高效利用資源尤為關鍵。
事實上,在養老産業發展的過程中,政府已出台過多項文件來引導社區養老實現醫養結合。本月,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展改革委等9部委再度發布《關于開展社區醫養結合能力提升行動的通知》,再次明确了社區醫養的工作内容:
"一是提升醫療和養老服務能力。二是發揮中醫藥作用,發展中醫藥康復服務。三是加強隊伍建設。四是提高信息化水平,開展智慧健康養老服務。五是改善設施條件,有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或社區養老機構、特困人員供養服務設施(敬老院)等可利用現有資源,内部改擴建社區(鄉鎮)醫養結合服務設施。"
其中,第五點是重中之重。當前各省社區衛生機構覆蓋率基本達到80%以上,積極利用社區衛生機構的醫療資源,是推進社區醫養結合的首要辦法。
近年來,提及社區養老,就一定會聯想到物業企業。可以說,"物業+養老"既可以擴大養老服務的覆蓋範圍,也能夠進一步擴容經濟效益。物業企業有龐大的客戶群體基礎,利用現有的客戶網絡來輸送養老服務,對社會養老産業的發展來說是一大助力。
然而,"物業+養老"卻很容易落入形式的誤區。不少標榜着可提供養老服務的小區,僅僅是在小區内建設了老年活動中心,而無任何實質性的養老服務。"物業+養老"需要做到的是提供包含助餐、助浴、助潔、助急、助行、助醫、照料看護等多種形式的養老服務。這就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而專業人才不足恰恰是制約"物業+養老"發展的因素之一。
此外,盈利問題也是物企要考慮的重要現實問題。國家所希望的養老服務是普惠性的,而物業企業本身經營是營利性的,這就構成了矛盾。物業企業增設養老業務的成本是高昂的,在發展初期,客戶群體未成規模之際,若沒有足夠多的政府購買,物企将難以持續進行養老業務的經營。
從目前的政策環境來看,政府正大力推進"物業+養老"的發展,财政支持力度将會進一步加大,物業企業在社區養老領域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央行精準滴灌養老企業,個人養老金制度出台
4月14日,人民銀行舉行2022年第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新聞發布會,對此前國常會上提出的創設科技創新和普惠養老兩項專項再貸款作出詳細解釋。
"在結構上,抓緊設立科技創新再貸款和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用好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增加支農支小再貸款,實施好碳減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
初期先選取浙江、江蘇、河南、河北、江西等五個省份開展試點,試點額度為400億元,利率為1.75%,與同期限、同檔次LPR大致持平。
專項再貸款采取"先貸後借"的直達機制,按市場化原則向符合標準的普惠性養老機構項目發放優惠利率貸款。
這對于養老機構來說,無疑是重大利好。從2021年以來全國各地的養老相關政策安排來看,建成覆蓋到街道的普惠性養老體繫是"十四五"時期的重要目標。而養老機構盈利難是我國養老事業起步之際就存在的問題,因此金融端的支持及各項養老機構補貼,對養老體繫建設來說至關重要。
此外,我國個人養老金制度也在積極推動建設當中,"三支柱"養老體繫正趨向于均衡發展。據"中國政府網"微信公衆号消息,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動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在中國境内參加基礎養老保險的勞動者可按自願原則向個人養老金賬戶繳納保費。
當前,我國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基本實現全社會覆蓋,但随着老齡化加劇,養老金消耗加快,單靠基礎養老金已無法滿足将來人們的養老需要;而第二支柱企業年金的覆蓋面較小,因此,發展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制度具有必要性。
據觀點指數了解,地方政府對養老機構的資金支持可以體現在直接補貼及各項優惠政策上。當前各省執行的補貼政策包括床位補貼與機構補貼。優惠政策則落實到稅收及水電費用上。以北京市為例,據《北京市養老服務機構建設資助相關政策措施》,政府對不同類型的養老機構分别采取不同的補貼辦法,基本是按床位來進行一次性補貼。其他省市也根據地方财政作出類似的安排。
政府補貼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養老機構運營商的資金壓力,可以說,财政支持是養老機構得以持續運營的主要動力之一。由于我國養老金融市場並不發達,針對養老機構運營商的投資退出機制並未完全搭建起來,我國養老市場市場化程度不足,政府仍是養老市場主要的推動者。
随着我國公募REITs的發展,養老REITs産品的面世指日可待,相信各類養老機構将會形成更為清晰的盈利模式,真正進入市場化運營階段。
資料來源:北京市民政局,觀點指數整理
親和源連年虧損,母公司宜華健康深陷泥沼
4月6日晚間,宜華健康醫療股份有限公司發布了退市風險警示。同時,宜華健康宣布将原定4月7日披露的2021年度财報延期。據年初披露的業績預告顯示,宜華健康2021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3.4~-5.4億元,虧損進一步擴大。
回顧其發展歷程,2015年後,宜華健康從地産公司蛻變為醫療大健康企業,确立了醫療機構、養老社區運營及服務兩大業務核心。毫無行業基礎的宜華健康,以高溢價進行收並購,完成了兩大業務闆塊的布局。
高企的業務運營資金以及伴随高溢價收購而來的商譽減值,給宜華健康埋下了隐患,逐步侵蝕其淨利潤。後又因違規為控股股東借款提供擔保、未及時披露違規擔保所涉重大訴訟等違規事項收到廣東證監局的警示函。
背靠宜華健康這一母公司,親和源的經營情況同樣不容樂觀。
在2016年宜華健康收購親和源時,後者曾作出業績承諾,2016-2018年虧損分别不超過3000萬元、2000萬元、1000萬元,2019-2023年扣非後淨利潤分别不低于2000萬元、4000萬元、6000萬元、8000萬元、10000萬元。
據宜華健康财報披露,2016年-2018年,親和源均超額完成了業績承諾。但從2019年開始,情況有所變化,2019年以及2020年親和源分别虧損0.96億以及1.95億元,而宜華健康2020年養老闆塊收入也大幅下降了64.78%。
數據來源:宜華健康财報,觀點指數整理
由于經營不善及集團内部嚴重的資金周轉問題,宜華健康養老業務闆塊經營狀況逐年惡化。親和源作為我國會員制養老機構的典型代表,曾經也對行業有着重要的借鑒意義。如今面臨着對母公司的巨額賠款,未來並不明朗。
會員制是我國養老機構早期使用的一種模式,到後期已逐漸僵化。尤其是北京市出台規定"除自有或自建的物業之外,禁止實施養老會員制",市場對該類養老機構開始不看好。
但親和源以重資産在各地投入的項目,仍有着重要的價值。能否有機會得到重整,革新運營模式再投入市場,需要市場給予耐心。
撰文:賴筠紅
審校:歐陽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