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勁貿易數據背後已反映了全球經濟複蘇動能的改變,即從疫情控制較好、産業鍊完備的中國經濟拉動轉向更廣泛的複蘇,經濟刺激力度較大、疫苗推進迅速的發達經濟體是推升本輪貿易增長。
消費修複的背後,是前期“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政策成效的體現。展望2021,消費能否延續複蘇态勢,社零增長何日能夠回到疫情之前的水平,關鍵需要解決好五大挑戰。
近期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20年經濟成績單也非常亮眼,全球範圍内一枝獨秀的經濟基本面和穩健的貨币政策,是否将使人民币在2021年創下新高?年内“破6”的可能性又有多大?
2020年11月,中國對美出口達到46.1%的高增速,全球一枝獨秀。拜登新政府上任之後,屢經波折的中美經貿關繫又能否重回正軌?
疫情影響之下,為何受疫情沖擊更為嚴重的美國消費市場恢複更快?中美消費走勢将會如何?展望2021,中國消費市場能否扭轉局面,躍升為世界第一大零售國?
近來中國國内消費出現提速現象,在我們看來,這得益于疫後企業生産與經濟活動恢複、就業與收入預期穩定的背景下出現的消費内驅動力增強,或為四季度乃至明年更加穩健的複蘇蓄勢。
供需兩端帶動中國經濟延續複蘇勢頭,後續居民消費以及出口-制造業投資鍊條有望在複蘇過程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在雙循環背景下,數字經濟的作用日益凸顯。近年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孕育興起,帶動數字技術強勢崛起,促進了産業深度融合。
中國經濟疫後複蘇已由供給端拉動的結構性複蘇向供需聯動的全面回暖方向邁進。接下來出口-制造業投資鍊條以及居民消費(特别是服務消費)成為經濟進一步複蘇的主要驅動力。
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費增速下行,金融行業的複蘇的确非常快,所以整個中國最新消費的格局比較令人擔心的一點,就是疫情沖擊拉大了貧富差距。
安倍經濟學”得失參半,但在全球走向“日本化”的今天,分析其經驗教訓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作為影響日本乃至全球的重要政策思路,安倍經濟學是否會在日本長期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