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供給的角度看消費

观点网

2014-11-13 17:26

  • 現在來看,對于中國經濟增長而言,提振消費很重要,但從長期來看,改善供給可能更重要。

    現在來看,對于中國經濟增長而言,提振消費很重要,但從長期來看,改善供給可能更重要。

    趙曉 由于經濟結構轉型的需要,消費再次被寄予厚望。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進消費擴大和升級,提出讓群衆“能”消費、“敢”消費和“願”消費三大措施來打造中國消費升級版,同時要求重點推進六大領域的消費。

    由“投資”轉向“消費”,這是在中國經濟增長再次面臨下行壓力的大背景下,國家層面推出的旨在“穩增長”的長效機制。在支出法國民經濟核算中,GDP=消費(包括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投資(包括固定資本的形成和庫存的變化)+淨出口(出口額減去進口額)。2008年後,世界經濟低迷導致中國出口增速大幅下滑,加大投資刺激又帶來産能過剩和投資效率低下,所以現在将“穩增長”的希望轉向消費雖說有點無奈,但總歸屬于民心所向。

    這里面有一個前提,就是假設中國現在的很多居民消費需求被抑制。從統計的數據看,中國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确實一直不高:1978年為49%,2000年下降到47%,2010年再次快速下降到34%,2013年略有回升,為36%。而2011年美國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達到70%,亞洲國家普遍為60%左右。由此可見,中國的居民消費率确實一直遠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當然,也有學者認為,與國外相比,中國的消費統計數據是明顯低估的。但不管如何,采取措施提升消費能力、改善消費環境,並最終增加消費不論是對中國的經濟增長,還是對老百姓的生活改善來說,終歸都是好事。

    上面是從需求的視角來看待經濟增長的。當然,這很重要。筆者曾經撰文指出,消費是投資的靈魂。投資是勞動,消費是享受,沒有消費,要投資作什麼?沒有消費,經濟增長的真谛又在哪里?但是,凱恩斯主義的總需求決定GDP的理論只适用于分析短期的宏觀經濟的蕭條和復蘇。復旦大學的張軍曾經說過,“長期經濟增長的問題不是一個需求問題,而是一個供給問題,是一個國家的生産能力和效率的問題”。所以,我們有必要從供給(生産)的角度來理解消費問題。

    首先,供給能為消費提供支撐。

    這主要解決的是“能”消費的問題。“能”消費的前提是居民有收入,而收入取決于兩個方面:一是要有生産,二是初次分配要合理,特别是前者更為重要。居民收入是GDP的一部分,而GDP指的是一國居民所創造的所有最終産品的價值。一句話,GDP是生産出來的,而不是消費出來的。如果沒有生産,居民自然就沒有收入,消費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供給學派認為,在供給和需求的關繫上,供給居于首要的、決定的地位,供給能自動創造需求,社會的供給能力越強,需求就會越大。雖然供給學派忽視了供給結構的問題(即生産的産品一定是市場需要的産品),但供給學派确實道出了生産的重要性。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國的居民消費率一直偏低,而正是由于消費率低,才有了高儲蓄率和高投資率,從而有了高産出。從經濟增長的角度看,中國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消費率也許恰恰是我們經濟增長速度遠遠快于世界平均增長速度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也正是我們這些年來居民收入快速增長的堅實基礎。

    舉個例子,1978年中國居民消費占GDP的比重為49%,比2013年的比重還要高13個百分點。是不是說1978年的居民消費狀況就比2013年還好呢?當然不是。1978年的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558億元,而2013年為23.8萬億元,如果不考慮物價因素,2013年是1978年的近150倍。再看城鄉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2013年是1978年的近80倍。對比之下,誰好誰不好,一目了然。在90年代,大家對旅遊還沒有什麼概念,而現在,旅遊休閑消費成了普通百姓的選擇。為什麼?其根本原因就是我們的供給能力上去了,人們的收入水平也上去了,随之而來的消費也就上去了。

    其次,供給能撬動消費。

    這主要解決的是“願”消費的問題。人們有錢了,可以消費了,但你要讓他買到自己願意買的産品,這歸根結底還是生産的問題。中國人買進口汽車,買蘋果手機,以及在國外奢侈品店一擲千金的“土豪”氣派,相信大家在媒體的報道中都看到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這里面有消費觀念的問題,有稅收制度的問題,但更主要的原因還是,人們想買的東西中國生産不出來呀。大到飛機、汽車(主要牽扯産品質量問題),小到奶粉、食品(主要牽扯産品安全問題),這還是供給方面的問題。

    國務院會議中提到的“消費環境”問題,其實也是供給問題。在傳統觀念里,消費就是購物,其實信息、旅遊、休閑都是消費,而且現在服務類的消費占比越來越大,也越來越重要,也就牽扯出了消費環境的問題。以旅遊為例,從供給的角度看,産品是一個“包”,其中不僅包括交通、食宿和旅遊景點等核心産品,還包括導遊、娛樂、體驗等附屬産品。旅遊景區附近的飲食、住宿價格本來就畸高,如果再來一道高昂的門票,以及莫名其妙的“被宰”或“被消費”,産品的體驗肯定好不了,人們的消費欲望自然就被抑制。因此,産品供給要綜合起來看,而不能把産品消費和消費環境分開割裂地看。

    更為重要的是,供給還可以創造消費。

    比如,沒有智能手機之前,人們自然沒有通過手機進行社交和購物的消費需求。在沒有蘋果手機之前,人們都沒有想過一部手機能賣到五六千塊錢,還要連夜排隊才能夠買得到。“在汽車出現以前,你去問消費者要什麼,他們都會告訴你:一匹更快的馬”,而現在呢?其實沒有人知道未來的消費需求到底在哪里。所以,最高境界的供給不是滿足消費需求而是創造消費需求。

    因此,從現在來看,對于中國經濟增長而言,提振消費很重要,但從長期來看,改善供給可能更重要。

    趙曉 知名經濟學家

    撰文:趙曉    

    審校:勞蓉蓉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