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中國改革的穿透力

观点网

2014-12-25 17:38

  • 簡單的東西要堅持,不能把任何改變都叫做改革,更不能來來回回地改。

    簡單的東西要堅持,不能把任何改變都叫做改革,更不能來來回回地改。

    周其仁 改革是這個時代的潮流,很多國家都在讨論改革,但是不同國家的改革,特點是不一樣的。大國的改革因為國家大、層次多、發展不平衡,形成改革共識不容易,形成共識後要貫徹更不容易。研究大國改革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研究怎樣把改革共識變成實際生活,這中間會遇到很多問題,其中一個問題就是穿透。

    這個穿透是雙向的。好不容易做出的正确決定,能不能貫徹到國家的方方面面,這是很大的挑戰。底層的問題、底層的經驗、底層的奮鬥傳遞到頂層去,路途更長,關鍵也在于能不能有效地穿透。改革是不是具有穿透力,穿透問題解決得好不好,如何增加中國改革的穿透力,這對當下改革而言意義重大。

    第一,改革的目標要清晰、簡單。目標清晰、簡單,穿透力就強。比如經濟方面,“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起決定性作用”這一條規定,就是簡單、清晰的體制目標。在民主、法治方面,把權力放到籠子里去,放到法治的軌道上去,規定社會政策就是要動員更多的社會成員來參與社會治理,共享社會改革發展成果,這些都足夠簡單,因為市場、民主和法治問題,不能搞復雜了。文化方面,流傳下來的東西往往都是簡單的。因為我們是大國,復雜的東西很難有穿透力。

    十八屆三中全會、四中全會定下的改革目標足夠清晰,並且足夠簡單,剩下的是要堅持。簡單的東西要堅持,不能把任何改變都叫做改革,更不能來來回回地改。

    第二,要适當減少對于改革決定和改革目標的解讀。決定是行動的綱領,不是一套復雜的理論。當然,有些決定需要理論界用專業知識進行适當讨論,以便增加各方面的理解,但是決定的主旨應該是行動。當前有些解讀加進了很多别的東西,一句話變成五句,五句話變成五十句,有可能改變了原意。

    就土地制度改革來說,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通過的改革方案,意思很清楚,三條底線,同時鼓勵地方更加多樣地探索、實踐和創造。但在有些解讀當中,只剩底線,鼓勵多方面創造這個意識沒有了。底線是一層線,還有一層是放開要沖的線。如果把底線變成一個封閉的圈,只能在這個圈里行動,改革就很難完成它本來應該完成的使命。

    第三,解讀中央的決定,應該拿實踐的經驗來解讀。一個決定寫得再正确、再明了,落實的時候還是會碰到各方面不同的情況,能不能貫徹下去,貫徹的時候還要解決什麼問題,這是增加改革穿透力非常重要的一環,也是薄弱的一環。中央的決定現在講了很多,底層落實了什麼,有哪些經驗可以推廣運用,哪些是有缺陷和誤差的,這些應該要提上日程。要用經驗來闡釋中央的決定,否則這個決定只是一句話。

    第四,大國穿透力要講究一些結點。拿經濟方面來說,我們一般認為産品的市場發展好一點,要素的市場發展弱一點,但什麼是要素市場呢?並不是每一個村莊都是要素市場,要素市場的遊戲規則、定價機制相對是很集中的。比如說全球油價下滑,什麼是全球油價?在哪里定?在全世界很少的一些地方定價,這就是高端市場。所以,增強中國改革的穿透力,要充分利用這些結點。在這些結點上,新的體制站住了,原有的體制突破了,就會産生很大的放射力和輻射力。例如自貿區擴大到天津和深圳,這就是穿透力。

    第五,增強中國改革的穿透力,需要把一些硬障礙去掉。我們強調依法行政,但現有法律法規中,有一部分明顯跟三中全會的新要求相沖突。但是往市場方向走,跟以往的法律可能就有矛盾,這是如今改革和八十年代改革不一樣的地方,相關的調整也在進行當中。為了收到大國改革的規模化的紅利,增加改革的穿透力,這方面的努力必不可少。

    周其仁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撰文:周其仁    

    審校:勞蓉蓉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