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70年全球經濟的巨變和中國機會

观点网

2019-10-14 08:48

  • 全球比較來看,也處于非常有利的地位,如果能把握好,中國有可能變成世界強國。

    沈建光 今年中國經濟存在内外部壓力,但放之到過去70年或者更長一點的背景來看,中國經濟目前所處的地位、環境和機會都是非常好的。70年這一時間點有何特殊意義呢?因為今年是建國70年,二戰結束和世界秩序重塑也是70多年。縱觀70年,雖然中國短期内面臨經濟下行壓力,但從長視角來看,我們現在其實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有利的時機。全球比較來看,也處于非常有利的地位,如果能把握好,中國有可能變成世界強國。

    一、全球戰後70年國際貿易格局的變化

    1948-1966年期間,美國一直是全球最大的貿易順差國。當時,歐洲、日本剛經歷戰後的一片廢墟,美國對其經濟重振提供資金、産品,即馬歇爾計劃,彼時日本、德國基本上沒有貿易順差;

    1966-1975年,馬歇爾計劃支持了德國的重建,德國也成為世界上最主要的貿易順差國。在此期間,日本有一段時期和德國相當,但是到了石油危機之後,經濟危機對日本造成了巨大沖擊,日本貿易順差也明顯收窄;

    1976年之後,特别是80年代,美國基本成為全球最大的貿易逆差國,並且不斷擴大。中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開始崛起,全球貿易格局從此亦産生了70年以來最大的變化。

    中國貿易順差目前位列全球第一,有一段時間遙遙領先于德國,後來因為内需的崛起,中國的貿易順差事實上大幅下降。與此同時,美國成為世界最主要的逆差國,因為大量進口,美國基本上把制造業外移。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發展中國家現在經濟全球占比基本與發達國家相當,這是70年以來全球貿易格局很重要的變化。當前發展中國家經濟運行面臨困難,但發達國家情況也不太好,其背後發達國家被發展中國家趕超,内部政治矛盾愈發激烈,也是一重原因。

    次貸危機前,中國還只是位于全球出口的第三位,短短十年,中國現在已成為遙遙領先的世界第一大出口國。美國、德國份額相對下降,美國和中國之間差的距離幾乎是日本一個國家的份額。為什麼現在中國會成為全球最大的出口國,且是最主要的工業生産國,而美國在制造業則明顯的相對衰弱?

    其實,十幾年前,美國就提出重振制造業和制造業回流,但是美國制造業占GDP的比重仍然不斷下降,目前沒有反彈的迹象,僅僅占GDP比重略超百分之十。特朗普減了1萬多億美元的稅,基本上沒有任何美國制造業顯示回流的迹象,包括 GE宣布關閉美國工廠,美國的工會也在反對。其實說明美國存在很多結構性問題。

    富士康宣布在美國投資100億美金,但是現在都沒有兌現。特朗普專門打電話給富士康創始人郭台銘詢問,郭台銘機變地提出,因為美國經濟表現較好,沒有失業率,很難找到工人。其實,問題在于美國制造業工人的培訓非常短缺,而且基礎設施條件很差。在美國旅行跟在中國旅行,反差較大,在美國沒有高鐵,飛機場里安檢,各種各樣設施非常落後,美國二十多年沒有建一個新機場。從這個角度來看,确實代表着一個現狀。美國五十年來五百強企業里的制造業企業基本上都在走下坡路,當然美國存在像亞馬遜、谷歌這樣的新技術企業,但是中國正在迅速趕超,例如BATJ和 5G方面。

    中國現在面臨的問題是制造業雖然短期有下行壓力,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只有4.4%。但是另一方面,中國制造業占GDP比重還有30%多。制造業現在短期的壓力,其實是中國制造業從低端往高端轉型的一個陣痛期。我們也可以看到,雖然中國的GDP還只有美國的70%左右,但是中國的制造業已經是美國的1.7倍,這是驚人的數據。現在高端制造業已經在往前邁進,如何完成這關鍵一躍才是最主要的。

    二、中國領先美國的數個領域

    中國在幾個方面已經領先美國,特别是金融科技行業已經領先美國。美國現在還主要是信用卡支付,美國信用卡支付的成本是3%,中國的第三方移動支付成本不到1%,這對企業供應鍊,對流通領域至關重要。通過5G技術派生出的物聯網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和其他的應用,中國非常有機會彎道超車。

    仔細觀察消費品方面的數據,也可以理解為何特朗普主動推遲1600億的商品加稅,因為這些産品占美國總進口的比重的80-90%。筆者曾經與墨西哥央行官員交流,詢問為何雨傘墨西哥也能生産,危地馬拉周邊都能生産,美國還要從中國進口?墨西哥生産的雨傘,不僅勞動力成本低于中國,而且運輸成本也低,但為何最後産品比中國更貴?在筆者看來,一個是勞動力效率,二是基礎設施是最大的差異,當前中國高鐵和各種各樣的港口設施都是全世界一流。

    供應鍊的重構會極大地提高效率。美國認為中國存在偷竊美國技術的行為,但從勞動生産力對比來說,中國在勞動生産力改進方面,實實在在的進步與成果是有目共睹的。浙江早前生産屬于勞動密集型,目前已基本上全部轉移到了越南,留下的生産完全都是現代化的,比如說紡織、服裝業中都是先進的機械設備,用智能紡織、成套制衣設備在生産、出口。

    2000年,筆者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時,去美國所有的商店買東西都是中國産的,基本上最簡單的汗衫都是中國生産,而現在基本上看不到中國産的汗衫,都是孟加拉國等國。中國生産越來越高端化,已經轉向成套服裝的生産。而柔性屏幕生産等跟5G相關的産業,中國的改進也是非常明顯的。

    另外,中國制造業已經在全球牢牢占據了最重要的地位,而中國的服務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按4.4%的工業生産增速來算,我們要保持6%的GDP增速的話,服務業的增長就很重要。服務業現在占中國的比重達到52%,而且對GDP的貢獻達到了60%。

    對比中國和發達國家的服務業,不難發現,中國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只有52%,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不只是跟發達國家現在的服務業占比作比較,與人均GDP只有1萬美元的國家(跟中國目前人均GDP一樣)對比,可以看到,他們的服務業也大大高于中國。

    此外,衆所周知,當前中國醫療保健的發展現狀並不令人滿意,醫院擁擠不堪,未來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而中國在教育、養老設施等方面也存在缺失,服務業亦有待提升,這也是下一輪應對提高内需重要的支撐和機會。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並非僅僅依靠出口,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的内需市場零售業也獲得了極大的發展,可以說是十年巨變。十年前中國的出口還排在世界第三位,但零售卻是美國的1/3都不到,占美國零售的比例是30%多,今年已經跟美國接近甚至有超越的趨勢了。筆者曾接受《華盛頓郵報》的采訪,中國零售市場即将超過美國,這個确實是超出美國方面的想象,采訪稿提及這種變化在改變世界遊戲規則,主要就是針對中國機械、零售、還有國内市場的巨大變化。

    三、繼續開放和深化改革,中國未來仍有巨大的潛力和空間

    現在應對外部壓力的重要選項是開放。為什麼開放這麼重要?最近中國的經濟數據短期内都有下行的壓力,但有一個數據是很樂觀的,就是外資流入數據。很難想象中國在面臨如此棘手的貿易沖突情況下,甚至是在全世界外資流入都在下降且下降劇烈的背景下,中國的引入外資量還在增長。目前美國外資引入量下降30-40%,歐洲下降程度也相當,只有中國逆勢增長,這個是很奇特的現象。

    當然,也有一些中國外資撤出的報道,但是整體來看還是流入更多,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筆者認為,這與中國繼續擴大開放關繫密切。近幾年,中國對外限制的數量大幅下降,規則也有極大改善。最近筆者曾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主持外資投入專題的研讨會,參會的有許多美國、歐洲的公司。會議嘉賓提及,去年到今年,諸多行業都發生極大的變化,特别是石化領域,中國允許海外石化企業以100%的股份到中國設廠(以前是50%),允許外資在中國開加油站。在這樣的開放政策的驅動下,殼牌對華投資增加100億美元。另外,美國最大的Exxon Mobile也宣布了100億美元的對華投資,巴斯夫也是100億元,這都是去年宣布的,包括特斯拉去年也宣布了500億人民币的投資計劃。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只要繼續保持開放的大門,外資就還會大量涌入。因為中國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完備的産業鍊。展望未來,中國若能保持繼續開放並深化改革,還是有巨大的潛力和空間的。

    沈建光 京東數字科技首席經濟學家 觀點地産新媒體專欄作者

    撰文:沈建光    

    審校:楊曉敏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