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新基建為“後疫情時代”中國經濟破繭重生創造了積極條件

观点网

2020-05-07 14:44

  • 新基建“新”在哪?對金融業的影響空間有多大?金融機構該如何抓住“新基建”的窗口機遇?又會面臨怎樣的挑戰?

    沈建光 2020年,“新基建”成為中國經濟熱詞。新基建不僅能在短期内促進經濟的恢復發展,而且能夠為經濟轉型升級打下堅實基礎,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4月20日,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确“新基建”的範圍;4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相關政策的密集出台給予新基建更多的支持。

    那麼,新基建“新”在哪?對金融業的影響空間有多大?金融機構該如何抓住“新基建”的窗口機遇?又會面臨怎樣的挑戰?近期,沈建光博士接受“金融1号院”獨家專訪,就“金融新基建”相關問題作出解讀。

    以下為對話全文:

    金融1号院:“新基建”與“舊基建”相比有什麼區别,新在哪里?這和過去市場對新基建的普遍解讀存在着怎樣的差别?

    沈建光: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繫。舊基建主要圍繞“鐵公基”,包括鐵路、公路、橋梁、水利工程等大建築,以在建工程、地産、水泥、鋼鐵、公路運輸等行業為主。新基建強調“技術”、“數字化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舊基建更注重民生服務、工業制造服務等,兩者概念有本質區别。

    新基建從更大意義上來說,是數字經濟的基建。此次抗擊疫情中,數字經濟發揮了積極作用,突出體現在強化社會公共安全保障、完善醫療救治體繫、健全物資保障體繫、助力社會生産有序恢復等各領域。新基建為“後疫情時代”中國經濟破繭重生、求新謀變創造了積極條件。

    金融1号院:新基建對金融業影響空間到底有多大?對于開展“金融新基建”有哪些重要意義?

    沈建光:金融業應抓住歷史機遇,進行轉型改造,開展“金融新基建”建設,進一步提高營運質量和提供更高效服務。具體來看:

    第一,有助于推動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随着“金融新基建”的推進,金融機構線上線下融合将加深,相互補充,擴大營收。比如,近年來,銀行數字轉型的提速,傳統的銀行網點近年來正持續減少。

    第二,提供行業效率。金融行業數據積累多、數據存儲大、數據流轉快,具有發展數字科技的天然有利條件,在技術賦能下,金融機構将開發更多新産品,提高用戶體驗,從而提高行業效率和挖掘更多市場潛力。比如,目前各大銀行積極助力打造智慧銀行網點,而 5G 也為智慧銀行網點更新叠代的技術支持。

    第三,創造新消費增長點。“金融新基建“将為金融業的消費發展提供新土壤。應當看到,新基建的核心在于支持數字經濟發展,這既表現在疫情期間科技手段助力“全民戰疫”與生産生活的有序恢復,也表現在疫情後數字科技助力各行各業轉型升級,特别是推動數字新零售、智慧城市等新興産業的蓬勃發展。金融機構應該利用這次機遇,布局相關數字經濟的業務,創造新的增長點。

    第四,有助于金融業結構調整。當前,金融業存在杠杆率過高,脫實向虛等問題,金融新基建的方向應是服務國家戰略,支撐金融機構改革開放,金融新基建應包括大力發展直接融資,推進科創闆、新三闆的改革和擴容等,對金融結構進行調整,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金融1号院:從金融機構層面來看,推動自身“新基建”會從哪些方面着手?該如何抓住“新基建”的窗口機遇?又面臨怎樣的挑戰?

    沈建光:金融機構推動“新基建“應從發展直接融資、技術底層支撐、合作、基礎設施建設、供應鍊完善等方面進行着力。具體來看:

    第一,抓緊進行5G、區塊鍊、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引進、研發或對外合作,提高技術賦能能力,並進行業務升級,推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配合經濟社會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要求,推出更多創新産品和體驗。

    第二,加強與數字科技公司的合作,提高運營效率和防控風險能力。借助數字科技企業的技術優勢、海量數據和天然場景,找到合理、高效的評估企業信用風險的辦法,從而突破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增長瓶頸,實現轉型發展。

    第三,完善的數字金融基礎設施有助于更好更快地推動金融數字化、智能化、線上化發展。金融機構應加強數字金融的基礎設施建設,應強化數字化征信繫統的建設,以應對更多業務的線上化發展;推進金融數字化技術標準制定,金融分布式賬本技術、雲計算技術金融應用標準都已推出。

    第四,金融科技創新從重視 C 端轉為重視 B 端,以供應鍊、貿易鍊和産業鍊為基礎推進産融結合式創新。

    确實“新基建“有助于金融數字化轉型,但仍将面臨一些挑戰。一方面,金融科技創新本身需要技術與金融的高度融合,而金融創新的速度可能趕不上技術創新的速度,需要金融科技能力的雙向聯動與提升;另一方面,金融新基建的創新也需要創新監管模式,增強數字化監管與合規能力的輸出,推動監管規則框架形式化、數字化和程序化建設。

    金融1号院:目前産業互聯網的成熟度遠遠不能滿足金融機構發展小微金融對産業互聯網的要求。而新基建的發展,為金融機構對公業務科技化轉型帶來哪些新的想象空間?

    沈建光:金融數字化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也是服務小微企業的重要途徑。

    首先,數字科技能夠助力金融機構精準獲客。近年來,特别是此次新冠疫情爆發後,用戶消費行為、金融行為線上化遷移趨勢不斷加劇,加大線上場景用戶獲取和轉化,已經成為傳統金融機構自身難以突破的重大短闆,這也為數字科技企業輸出線上場景、流量和數字化獲客能力提供了可為方向。

    其次,數字科技能夠助力金融機構精細化運營。近年來,線上流量競争日益激烈,精細化運營成為各類經營主體降本增效的關鍵環節。消費金融目標人群中年輕、小白用戶比重較大,對價格和利率更為敏感,用戶體驗需求也更加多元,這為數字科技企業輸出運營能力、改善運營效用提供了迫切的現實需要。數字科技可以将單項業務不準入、但實質風險可控的用戶分流至其他産品線,顯著提升流量復用、降低用戶流失;可以整合開放生态權益資源,幫助金融機構搭建會員、積分體繫,促動用戶持續成長。

    再次,數字科技還能夠助力金融機構實時風控。與公司信貸相比,消費信貸面向廣大個人客戶,筆數多、金額小、用款更靈活,對精準風控提出更高要求。在消金業務線上化遷移過程中,批量性繫統攻擊和遠程行為欺詐風險高發,這為數字科技企業深度介入場景化、全流程的實時風控創建了“用武之地”。

    另外,數字科技可以接入工商、稅務、海關、司法、社保、公積金等公共服務繫統,判定多頭、過度授信,並通過分析用戶消費金額、頻次、品類偏好及行為記錄,更好地确認交易真實性,降低信用風險;可以實現身份信息在線采集、實時識别和地理位置等實時監控,降低貸前調查、貸後管理等環節的操作和合規風險。

    沈建光 京東數字科技首席經濟學家 觀點地産新媒體專欄作者

    撰文:沈建光    

    審校:勞蓉蓉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