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消費金融的短“危”長“機”

观点网

2020-05-09 13:51

  • 數字科技已經成為抗疫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其在各行各業廣泛應用,特别是推動産業數字化快速發展,将成為促進經濟回升和反彈的關鍵引擎。

    沈建光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無疑是2020年全球經濟最大的黑天鵝,中國宏觀經濟和各行各業遭受重大影響,一季度GDP同比增長-6.8%,創改革開放以來歷史最低。與此同時,疫情倒逼大數據、人工智能、5G、區塊鍊等新技術加速落地,刺激無接觸零售、智能化服務等新業态創新發展,正在驅動中國新一輪産業數字化變革,為“後疫情時代”中國經濟破繭重生、求新謀變創造積極條件。

    消費金融業務以居民消費為基礎,受疫情沖擊十分明顯。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86萬億,同比下降19.0%,餐飲零售、旅遊出行、社交娛樂等線下服務場景急劇萎縮,居民消費信心亟待重建。應當看到,疫情從供求兩端破壞了企業和居民的資産負債表,且對需求的破壞大于供給,對消費金融行業産生深遠影響,原有市場業态面臨重構,這也為數字科技精準賦能消費金融業務提供了特殊機遇。

    為何數字科技可以賦能消費金融?

    當前,科技驅動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正在對人類經濟社會形态與生産、生活方式産生深遠影響。以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鍊和物聯網等為代表的前沿技術的加速應用,為新經濟快速崛起、傳統産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設施與多樣化的技術解決方案。受疫情影響,線下消費場景受阻,倒逼消費金融相關公司轉型升級,數字科技賦能作用進一步凸顯,行業逐步走向智能化發展。具體來看:

    首先,數據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關鍵生産要素。2020年4月9日,黨中央、國務院公布《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首次将“數據”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傳統要素並列,說明數據已成為事實上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因素。可以預見,在數據收集、存儲、分享、共享基礎上衍生的數字科技,必将由此迸發更可觀的市場前景,在推動各行各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扮演不可替代的積極角色。消費金融是連接金融服務與實體産業的重要紐帶,具有廣泛用戶基礎和大數據技術的深厚沉澱,更有潛力成為數字科技落地實踐、激發價值貢獻的先導領域,發揮數據信息的最大效用。

    其次,人工智能、區塊鍊、雲計算等核心技術加快落地,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目前,數字科技滲透至工業、電信、交通、金融、政務、醫療等行業領域,嵌入研發、生産、物流、銷售等業務節點,推動傳統産業全鍊條加速數字化轉型。金融行業數據積累多、數據存儲大、數據流轉快,具有發展數字科技的天然有利條件。其中,消費金融廣泛連接各類生産生活場景,全面覆蓋金融機構從資産端、支付端到資金端的完整業務流程,有望成為數字科技深化技術賦能、提升行業整體效率的理想切入點。

    再次,消費金融行業規範發展需要更加有效的技術支撐。近年來,消費需求大幅增加催生出多主體共同參與、多産品形态並存的消費金融市場。不可否認,部分機構在合作展業過程中,存在用戶準入混亂、産品定價過高、數據的獲取和使用不規範、資産質量持續惡化及暴力催收等種種亂象,成為行業長期健康發展的重大痼疾。在發揮消費金融對穩定消費、提振經濟的基礎性作用的同時,促動各類市場參與主體基于各自資源禀賦,實現優勢互補、融合共生,共建市場運行良好生态,亦成為數字科技賦能消費金融行業的重要命題。

    數字科技如何賦能消費金融?

    近年來,以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鍊為代表的技術不斷成熟,並被廣泛應用于消費金融領域,數字科技不斷加大賦能銀行、消費金融公司及其他服務機構,促成金融産品與開放場景、海量數據深度融合,在提升服務效率、防範金融風險等領域展開了積極探索與有益實踐,解決了風險識别與定價、提升效率、場景體驗等問題。“後疫情時代”,随着技術的實踐深入,賦能能力還将進一步提升。

    第一,數字科技能夠助力金融機構精準獲客。近年來,特别是此次新冠疫情爆發後,用戶消費行為、金融行為線上化遷移趨勢不斷加劇,加大線上場景用戶獲取和轉化,已經成為傳統金融機構自身難以突破的重大短闆,這也為數字科技企業輸出線上場景、流量和數字化獲客能力提供了可為方向。

    數字科技可以精準圈定目標人群,從用戶消費支付、公共服務、地理位置及社交關繫數據中形成完整用戶畫像,挖掘不同層級的優質潛力用戶,並通過數據模型推薦,布達營銷線索,促動用戶轉化、活躍、黏性和價值提升。數字科技還可以快速捕捉獲客商機,在用戶出現賬戶異動、主動聯絡、内容浏覽或其他行為軌迹變化時挖掘場景化服務需求,實現多渠道聯動營銷,並在營銷、觸達過程中通過優化流程設計,減少節點漏損,提升用戶體驗。

    第二,數字科技能夠助力金融機構精細化運營。近年來,線上流量競争日益激烈,精細化運營成為各類經營主體降本增效的關鍵環節。消費金融目標人群中年輕、小白用戶比重較大,對價格和利率更為敏感,用戶體驗需求也更加多元,這為數字科技企業輸出運營能力、改善運營效用提供了迫切的現實需要。

    數字科技可以将單項業務不準入、但實質風險可控的用戶分流至其他産品線,顯著提升流量復用、降低用戶流失;可以整合開放生态權益資源,幫助金融機構搭建會員、積分體繫,促動用戶持續成長;可以推出在語調、用詞甚至呼吸狀态上高度仿真的智能客服,在壓降人工成本的同時,維持高質量用戶體驗;可以在後台機房維護中引入智能巡檢機器人,提升運維質量和效率。

    第三,數字科技還能夠助力金融機構實時風控。與公司信貸相比,消費信貸面向廣大個人客戶,筆數多、金額小、用款更靈活,對精準風控提出更高要求。在消金業務線上化遷移過程中,批量性繫統攻擊和遠程行為欺詐風險高發,這為數字科技企業深度介入場景化、全流程的實時風控創建了“用武之地”。

    數字科技可以采用生物識别和OCR機器學習技術,在簡化身份認證、優化用戶體驗的同時,攔截黑産設備、可疑号段和高危地域,降低僞冒、欺詐風險;可以接入工商、稅務、海關、司法、社保、公積金等公共服務繫統,判定多頭、過度授信,並通過分析用戶消費金額、頻次、品類偏好及行為記錄,更好地确認交易真實性,降低信用風險;可以實現身份信息在線采集、實時識别和地理位置等實時監控,降低貸前調查、貸後管理等環節的操作和合規風險。

    數字科技賦能消費金融前景如何?

    未來幾年将是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前沿技術的大規模部署期,數字科技将繼續加速産業融合,為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創造新優勢、打造新動能。具體到金融行業、特别是消費金融領域,可以預見數字科技的賦能前景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第一,數字科技前沿技術加速落地,助力消費金融行業數字化轉型。金融數字化發展已呈現蓬勃發展态勢,用科技重塑金融行業業務發展模式也已經達成共識。未來随着數字科技技術發展成熟,金融數字化步伐也将躍進。比如,人工智能技術不僅可以幫助金融機構更好地為客戶提供服務,還可以防範金融風險、實現智能風控;金融行業可利用區塊鍊、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更有效地處理數據、分析數據,分析風險,尋找相應的解決方案,以便提供更高效的服務。

    金融行業也是5G的重要應用方向。在5G時代,原本需固定帶寬支撐的應用可通過無線通訊實現,從而進一步提升外部場景的輸出效率,促動數字科技的遠程精準輸出和實時精細支持,營造便捷高效的開放生态。借助大量小型傳感器、監控器、計算器及實時定位繫統,将可加深萬物互聯、人機交互,有助于拓展随時随地的場景化支付、遠程産品銷售及業務辦理,助力金融機構的降本增效。金融機構擁有廣大的存量用戶基礎和傳統渠道優勢,很多此前難以采集、存儲和充分挖掘的用戶聲紋、影像、浏覽痕迹、行為軌迹、關繫圖譜等數據,将在數據傳輸效率的“指數級提升”過程中,逐步具備結構化處理的技術能力與應用價值。數字科技公司可以在分布式架構、加密脫敏處理等技術支撐下,賦能金融機構進一步打通底層數據,使數據分析在消費金融營銷、審批、貸後管理等業務決策中發揮更大作用。

    第二,新基建啟動為消費金融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與市場機遇。應當看到,新基建的核心在于支持數字經濟發展,這既表現在疫情期間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科技手段助力“全民戰疫”與生産生活的有序恢復、刺激消費新需求和創新實踐,也表現在疫情後數字科技助力各行各業轉型升級,特别是推動數字新零售、智慧城市等新興産業的蓬勃發展。

    從長期看,數字科技驅動的新基建建設是提升全要素生産率、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比如,作為新基建的關鍵因素,大數據在賦能消費金融的發揮空間還很大。2020年我國大數據市場交易規模将達545億,已成為推動大數據相關行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消費金融是典型的數據密集型行業,對新基建和新消費過程中的數據積累、數據挖掘高度敏感,可以在建設公共數據信息開放共享服務平台、打破“數據孤島”的過程中充分受益。

    第三,“後疫情時期”居民消費復蘇升級,為消費金融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市場機遇。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2019年,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2萬億,同比增長8%,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57.8%,拉動GDP增長3.5個百分點,已連續六年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拉動力。盡管在疫情當中,消費金融行業在前端獲客、中台運營、後台風控等不同維度不可避免地遭受短期沖擊,但居民消費行為的線上化遷移進一步加速,有利于挖掘新的、更場景化的消費金融業務機會。線上消費新業态快速崛起,特别是在線醫療、教育、泛娛樂等用戶群體大為拓展,均為消金業務拓展外部場景、延伸服務半徑、探索收入變現提供更多路徑。

    穩經濟就要穩消費,可以考慮将“消費券”的派發作為中國經濟刺激政策的選項之一,而二季度正是投放消費券、配合復工復産的最佳時間窗口。當然,消費券的推出應從中國經濟基本面的實際情況出發,不應忽視對實施細節的考量,尤其需要關注特定地區、特定行業和特定人群的消費需求,鼓勵對在疫情期間被壓抑、隐藏的實物消費需求的重新挖掘和激活。在落地過程中,需要合理設定消費券的發放時間和使用期限、在發放範圍和種類設計上統籌兼顧、科學安排發放金額和資金來源,運用财政手段對重點地區給予傾斜支持。消費券需要定向投向消費領域,帶動汽車、家電等大額消費和關聯實體産業盡快復興,這也為數字科技在數據挖掘的基礎上,精準識别資金需求、監控資金流向、做好資金管理和探索消費金融産品轉化路徑指明了方向。

    數字科技已經成為抗疫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其在各行各業廣泛應用,特别是推動産業數字化快速發展,将成為促進經濟回升和反彈的關鍵引擎。消費金融行業在本次新冠疫情沖擊之下,既有短期之“危”,又有長期之“機”,亟需數字科技企業凝聚核心優勢,在廣度上以客戶為中心、延展多元服務場景,在深度上以數字化為主軸做好能力輸出,在開放生态整合共建過程中,發揮更加積極的賦能作用。

    本文選自《復旦金融評論》08期《激發數據要素價值貢獻,賦能消費金融轉型升級》

    沈建光 京東數字科技首席經濟學家 觀點地産新媒體專欄作者

    撰文:沈建光    

    審校:勞蓉蓉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資本

    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