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後安倍時代,“安倍經濟學”還會長存嗎?

观点网

2020-09-15 15:31

  • 安倍經濟學”得失參半,但在全球走向“日本化”的今天,分析其經驗教訓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作為影響日本乃至全球的重要政策思路,安倍經濟學是否會在日本長期延續下去?

    沈建光 8月28日,安倍晉三宣布因健康原因辭去首相一職。9月14日,内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在自民黨内投票中獲勝,至少将擔任首相至2021年。菅義偉已經表示将沿襲安倍經濟學,但2021年日本将舉行大選,首相職位或生變數。

    “安倍經濟學”得失參半,但在全球走向“日本化”的今天,分析其經驗教訓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作為影響日本乃至全球的重要政策思路,安倍經濟學是否會在日本長期延續下去?

    安倍執政七年的成與敗

    2012年二度當選日本首相後,安倍推出以“三支箭”為代表的“安倍經濟學”:第一支箭是通過日本央行開展大規模貨币寬松,旨在推升通脹、貶值日元、提高貿易競争力,鼓勵企業投資和消費者消費;第二支箭是靈活的财政政策,以基建投資拉動總需求,以企業減稅激發投資積極性,以上調消費稅填補财政支出缺口;第三支箭是結構性改革,旨在克服日本經濟復蘇的結構性障礙,包括勞動力不足、中小企業信貸短缺和農業競争力下降等。

    從1990年代初泡沫覆滅到安倍“二進宮”,日本經歷了“失去的二十年”,居民、企業、銀行資産負債表惡化導致有效需求不足,人口下降和老齡化損害長期增長潛力。在此背景下,市場不乏批判觀點,認為安倍經濟學“無用”,是日本走向絕望和災難的體現。但筆者當時在《“安倍經濟學”的五個解讀誤區》中,對上述觀點提出了質疑。

    現在看來,安倍經濟學的确發揮了效用。除2014年消費稅上調引發短暫衰退外,日本經濟維持穩定小幅增長;2008-2012年平均實際利率達到2.85%,2013-2017年降至0.43%,資金成本明顯降低;日元實際有效匯率從2012年11月的97降至2014年的70;日本股市吸引大量資金流入,自安倍上任以來翻倍;企業利潤顯著提升;安倍力主的“女性經濟學”(Womenomics)初具成效,提倡靈活就業使得女性就業人口在2012-2019年間共增加12.6%,遠高于男性的3.1%。

    安倍經濟學之外,安倍在國際經貿領域建樹頗豐。在任期内,安倍的對外政策向現實主義轉變,成為全球化和多邊主義的代言人,不僅在美國退出泛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後牽頭其余國家形成全面與進步泛太平洋夥伴協定(CPTPP),主導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繫協定(RCEP)談判,還與歐盟、美國分别談判自貿協定,試圖修復之前被破壞的對華、對韓關繫,推動中日韓自貿區談判。

    但安倍的努力還不足以根治“日本病”。日本消費者支出依然較為低迷,2%的通脹目標未能實現,貿易競争力也沒有明顯提升,在全球出口中的占比從2012年的4.3%下降至2019年的3.7%。

    一方面,安倍經濟學存在設計缺陷和力度不夠的問題。安倍任期内為填補公共支出造成的财政缺口,于2014年和2019年兩次上調消費稅,但每次均對本已脆弱的日本居民消費産生不利影響,導致GDP陷入負增長。安倍意圖通過企業減稅間接實現雇員漲薪,但事與願違,居民收入增長緩慢,使得上調消費稅的沖擊尤為嚴重。

    另一方面,日本經濟的固有問題也導致安倍政策的成效不及預期。例如日企偏好“離岸生産”,制造業在日本本土生産的占比較低,這使得日元貶值對日本國内的出口提振有限。而日本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緊缺的問題十分嚴重,單憑解放國内女性和老年勞動力盡管能夠提高勞動力供給,但對需求幫助不大。

    安倍之後,誰來接棒?

    接替安倍的人選将通過9月14日自民黨内部投票選出,就當選可能性而言,菅義偉在宣布參選後獲得自民黨五大派繫支持,已經成為最大熱門。菅義偉與安倍共事多年,在内閣中相當于副首相,被視為最為穩妥的人選,至少能夠勝任安倍辭職後的過渡首相一職。

    菅義偉能否像安倍一樣長期穩坐首相職位,仍有一定不确定性。安倍辭職前支持率已經降至34%,為任内最低水平。在安倍兩次擔任首相的間隔期(2007年9月至2012年12月),日本更換過五屆首相,疫情反復、經濟疲軟、自民黨内派繫林立,“短命首相”再次出現並非沒有可能。

    事實上,此次未能占得上風的競争者仍有機會在2021年之後角逐首相。安倍在自民黨内的最大對手石破茂在民調中以34%的支持率領先,深受地方民衆歡迎,但因在自民黨黨内缺乏足夠支持,不可能在此次沒有民衆參與的黨内投票中勝出。前外相、“岸田派”領袖岸田文雄深耕黨内多年,擁有自己的黨派陣營,能夠有效應對官僚制度、避免争議,多年被安倍視為接替自己的人選,只是近年來在政治方面並未做足功夫,地位有所動搖。一旦日後菅義偉地位動搖,兩人必然将會加入對自民黨總裁和日本首相職位的争奪。

    從經濟政策上看,安倍經濟學大概率将延續較長時間。菅義偉是安倍經濟學的堅定支持者,已經表示希望日本央行繼續超寬松貨币政策應對疫情沖擊,並考慮在年底前制定後續的經濟刺激計劃。岸田文雄亦表示,安倍經濟學下實施的财政、貨币刺激難以取消。只有石破茂的政策主張與安倍差異較大,他反對超級貨币寬松和上調消費稅,力主拿出實際政策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並對移民放寬永居條件,但其本人也贊同短時間内維持安倍的經濟政策。

    對外政策方面,各候選人的主要分歧在于修憲。修憲問題指是否修訂日本二戰後實行的和平憲法,解禁日本的集體自衛權,允許自衛隊前往海外參與聯合國維和及反恐行動,是安倍任期内力主推行的政治議程,但日本國内對此争議較大,中國、韓國則堅決反對修憲。在此議題上,拟全盤繼承安倍路線的菅義偉表示将向修憲等課題“發起挑戰”,岸田文雄态度謹慎,石破茂則堅決反對。如果日本推進修憲,那麼東亞局勢很可能生變,中日韓自貿區談判或再度拖延。

    當然,修憲並不必然意味着對華強硬;事實上,安倍在任期内推動修憲的同時,也在積極改善中日關繫。只要日本仍然追求多邊主義,它就沒有尋求對抗中國的動機。預計無論誰繼任首相,日本下一屆政府大體上都将維持對華溫和立場。除修憲外,中日關繫的主要變數一是中美緊張升級,導致日本無法繼續維持中間立場;二是日本在經貿上有意繞開中國,轉而與東盟、印度、澳新等經濟體發展經貿聯繫。

    重視後安倍時代的結構性改革

    從大蕭條到“失落的二十年”,緊縮歷史上給日本乃至全球經濟造成了慘痛教訓。在金融危機後全球化降檔失速、經濟弊病難以克服的背景下,以安倍經濟學為首的一繫列措施有效避免日本經濟進一步滑向深淵。也正因此,安倍的政策遺産有望在日本長存。

    更進一步說,日本經驗在世界範圍内具有啟示意義。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嚴重沖擊,多國陷入大蕭條以來甚至有史以來的最深衰退。安倍政府當初在高政府杠杆、低經濟增速的壓力下大膽啟用刺激,市場最初預期的政府債務危機也並未出現,這給予了各國政府使用貨币寬松與财政、抗擊新冠疫情經濟影響的勇氣。而疫後全球進一步走向“日本化”,中長期增長趨勢下行,低增速、低通脹、老齡化不僅困擾日本,也在侵襲歐盟乃至美國,安倍經濟學的成功和不足都值得借鑒和總結。

    當下日本貨币和财政均面臨制約。3月新冠疫情爆發後,日本央行宣布加大量化寬松,目前每年最高可購買12萬億日元ETF、20萬億日元商票、20萬億企業債以及無限量的國債。筆者統計,今年截至8月底,日本央行購買政府債54.37萬億日元,商票2.68萬億(13.4%)、企業債1.79萬億(9.0%)、ETF5.74萬億(47.8%);共持有政府債535.7萬億、商票4.9萬億、企業債5.7萬億,ETF資産34.0萬億,相當于日本GDP的99%。目前日本央行已經持有約一半日本政府債和80%以上的ETF資産,考慮到繼續量化寬松的邊際效果減弱以及流動性陷阱已經出現,實際操作中購買資産的幅度可能比較有限。事實上,疫前日本央行已在“節省彈藥”,購債規模僅相當于其指引(每年80萬億日元)的四分之一。

    财政方面,疫中和疫後私人部門需求恢復較慢,接下來較長時間政府财政支出仍将是托底經濟的重要手段,但消費稅已對家庭儲蓄産生巨大擠壓,日本政府或需考慮讓手握大量現金的大企業承擔更多稅負,例如調整企業固定資産折舊政策和對企業海外現金征稅。

    因此,後安倍時代安倍經濟學的實施也将不同于以往,重中之重将是已被呼籲多年的結構性改革。筆者在《“安倍經濟學”的五個解讀誤區》中就提出,日本能否切實出台結構性改革政策,對勞工市場進行深刻改革,發揮“第三支箭”的效用,最為重要。目前看來,結構性改革恰是安倍任期内的最大短闆。

    如何推進結構性改革?例如,考慮到提高生育率政策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奏效,日本或需加大引進移民,以公民權吸引外國人進入日本,擴大勞動力資源和稅基;“終身雇傭制”的遺毒需要破除,從終身雇傭和靈活就業的二元制向同工同酬轉變;企業和政府需要增加IT和數字化投資,以提高運營效率;收入分配也亟需“二次改革”,将更多紅利向居民而非大企業傾斜。所有這些措施,都需要一個鐵腕、有魄力的首相推進,難度不低。

    沈建光 京東集團副總裁,京東數科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 觀點地産新媒體專欄作者

    徐天辰 京東數科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撰文:沈建光    

    審校:勞蓉蓉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資本

    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