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也要注意到,香港及中國内地等主要市場經濟受到外部環境改變和内部消費轉型影響,導致集團綜合物流業務的分部溢利下降3%。
觀點網 3月28日,KLN(嘉里物流更名後)發布2024年度業績報告並舉行業績發布會。
據其年報披露,2024年收入同比增長23%,達到582.74億港元,較2023年的474.08億港元顯著提升;核心經營溢利同樣增長23%,由2023年的22.07億港元增至27.25億港元;核心純利增長12%,從12.14億港元上升至13.57億港元;股東應占溢利大幅增長95%,由7.91億港元增至15.42億港元。
業績會上,管理層指出,得益于KLN靈活應對市場變化,善用集團網絡資源,為客戶提供了具彈性及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案,進而使得KLN在2024年業績上充分展現韌性。
國際貨運方面,受惠于中國内地、美國、香港及亞洲其他地區等主要市場增長,集團國際貨運業務錄得39%升幅。
但也要注意到,香港及中國内地等主要市場經濟受到外部環境改變和内部消費轉型影響,導致集團綜合物流業務的分部溢利下降3%。
驅動力
觀2024年宏觀經濟情況,全球經濟緩慢復蘇,通脹持續緩和,商品貿易有所回升。然而,宏觀市況仍面臨各種挑戰,包括地緣政治局勢緊張加劇、貿易保護主義擡頭、去全球化等,均擾亂全球貿易及加速供應鍊重塑。
紅海局勢亦為全球物流市場帶來巨大挑戰,具體來說,海運運費于2024年五月開始急升並維持高水平,涵蓋所有出口國家,包括東南亞、歐洲和美國貿易航線。
雖然運費方面不斷擡高、紅海局勢帶來挑戰,但海運市場在2024年第三季出現供不應求情況,KLN充分把握機遇,為客戶提供市場少有的承包艙位。
管理層認為運費高或低是無法控制的,這個是大環境的影響,但是無論市場情況好與否,KLN都會交上成績表。
此外,管理層還表示,2024年KLN的業績處于行業的中上水平,做出了12%的增長,這主要因為KLN提供的是全面性的物流供應鍊服務。
市場需求方面,管理層表示,目前市場對物流的需求依然存在,KLN的優勢在于有全球的網絡、全球的繫統,同樣有三四十年的經驗去幫助客戶。“市場不是KLN制造出來的,而應該是如何利用市場去為股東牟取最大利益才是KLN現在正在做的。”
3月19日,鄂州順嘉南區國際2号貨站開業。産城園區評論了解到,鄂州機場項目是順豐集團參與投資建設的重要貨運和客運機場,鄂州國際貨站主要承擔着鄂州花湖機場國際貨運航班的進出口地面保障工作。
具體可溯源至2023年11月,順豐與嘉里物流成立合資公司鄂州順嘉航空地面服務有限公司(KLN持股51%),負責鄂州機場國際貨站的運營,雙方通過多模式探索,為國際貨站引入貨量。
2024年5月4日,嘉里物流運營的B747全貨機從鄂州直飛芝加哥,載運105噸高端電子産品,實現了多項突破。運輸時效上,相比落地美國東海岸後卡車轉運方式至少節省20小時;網絡協同上,補充順豐原有“鄂州=紐約”、“鄂州=洛杉矶”兩條直達美國的航線,架起中國中部與美國中部直接貿易往來的空中走廊。
據KLN年報披露,這個合資公司于中國中部鄂州機場國際貨運站提供地勤服務,並在2024年首年錄得超過2億港元收入貢獻,表現遠勝預期。
管理層補充道,加之目前很多中國企業出海,這也推動這些企業與KLN更多新的合作機會。未來和順豐日常經營的業務合作、關連交易方面将會加大份額。
3月28日,KLN發布公告稱修訂持續關連交易協議的年度上限。根據KLN于2024年下半年的過往交易金額、該公司于截至2025年2月28日止兩個月的未經審核管理賬目及經營數據,董事會注意到持續關連交易協議項下拟定實際交易金額可能超出現有年度上限。
鑒于上述情況及集團與順豐泰森集團(如适用)對有關服務的需求預期增長,董事會預期截至2025年、2026年及2027年12月31日止财政年度的現有年度上限将不足以滿足持續關連交易協議項下預期交易金額。因此,董事會根據上市規則第 14A 章規定建議修訂現有年度上限。
産城園區評論了解到,KLN對三個框架協議項下年度上限進行修訂,分别為2024年貨運銷售總代理框架協議、2024年KLN物流服務框架協議、2024年順豐物流服務框架協議。
而管理層也補充道,修改關連交易上限對于KLN來說是非常正面的消息。
現存挑戰
KLN逆勢增長的同時也要注意到,當前的市場環境中依然存在着挑戰。
産城園區評論了解到,中國内地國際貨運分部的空運業務受惠于跨境電商的強勢發展,在傳統淡季仍錄得穩定貨量增長。但是今年年初,美國表示對中國進口貨品加征20%關稅,並宣布取消小額商品免稅政策。
這對于跨境電商而言将會産生較大的影響,而管理層對此表示,其實今年一月及二月KLN的貨量有正的增長,未來如何發展還是要取決于整個大環境的政策情況。
對于取消小額商品免稅政策的發布,管理層則指出,其實這項政策2024年已經有醞釀出台,也即是此前電商采用的是簡化的報關流程,現在需要采用常規的報關流程,費用肯定會增加,但是很多大的跨境電商已經提前做出相關的策略應對,如會加速調整供應鍊策略,遷往其他地區,進行本地化生産和配送,估計會帶動亞洲内部貿易及海外倉儲需求。
其年報中則表示,KLN将積極善用現有多元化市場布局,包括于東南亞及南亞國家以至美國及歐洲地區的廣泛的海外倉庫配置和空海運網絡,抓緊新政策下供應鍊重塑産生的新商機,進一步帶動綜合物流和國際貨運業務增長。
中國内地方面,主要表現為内需疲弱,市民消費模式轉變,大幅減少消費開支,加上行業競争加劇,導致盈利收縮,綜合物流業務分部溢利錄得11%跌幅。此外,跨國企業加強推行“中國加一”策略,将業務分散到其他國家,或将投資引導到其他發展中經濟體,亦影響中國内地業務表現。
香港方面,同樣表現為内部經濟低迷,市民和訪港旅客消費模式改變,個人消費開支持續下跌,不論餐飲、零售及服務業都出現收縮現象,進而導致香港綜合物流業務分部溢利下跌12%。
2月3日,香港政府統計處公布,2024年12月香港零售業總銷貨價值臨時估計為328億港元,按年下跌9.7%,已連續下跌10個月。其中,珠寶首飾、鐘表及名貴禮物跌幅最大,達到13.8%;汽車及汽車零件亦下跌36.3%。全年零售業總銷貨價值臨時估計為3768億港元,按年下跌7.3%。
消費需求的下滑也将繼續進一步影響KLN本地倉儲與配送需求,而加之港人北上消費帶動反向物流需求、3月24日京東宣布正式啟動新一輪布局加碼(面向香港消費者)等,也将會對KLN造成一定的沖擊。
免責聲明:本文内容與數據由觀點根據公開信息整理,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
撰文:吳丹怡
審校:徐耀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