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香港故事,明天會更好”,2024觀點資本圓桌一衆嘉賓對當下及未來的發展信心仍在。
(2024年5月9日·香港) “無論經濟周期如何,依舊有很多商業機會存在。關鍵在于如何挖掘、並讓它們循環起來,資本就是其中的最強助力。”
5月9日下午,觀點資本圓桌再次重返香港,首先對當下的經濟大環境進行了定調。
與2019年資本圓桌初創時相比,内地和香港都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滄海桑田般的變化。
但一如恒隆陳啟宗先生在退休前撰寫的最後一份致股東函中所言——唯有變化才是永恒。當外在環境改變,每個人、每個城市、每個國家都必須作出調整,才能求存求荣。
作為曾經蜚聲中外的國際金融中心和商業之都,香港並不懼怕改變,且采取了積極應對措施。
在新的時期,香港金融和資本市場也有了新的命題:重塑與互通。
重塑即為重新塑造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地位,並将之鞏固;互通則是加速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其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講好香港故事,明天會更好”,觀點資本圓桌一衆嘉賓對當下及未來的發展信心仍在。
2024觀點資本圓桌(香港站)現場
從房地産說起
一般意義上而言,當前中國經濟首要問題是房地産,而香港經濟的首要問題是金融。
要“講好香港故事”,這兩個方面都是繞不過去的話題。
率先登場發表開幕致辭的香江商學院行政總裁、執行院長徐會軍博士表示,盡管處于近20年的最低谷,但對房地産行業不必過分悲觀。身處大變局的時代,順應市場供求關繫的重大變化,整個行業都在積極探索新的發展模式,以轉型來重塑增長曲線、重構競争力。
香江商學院行政總裁、執行院長 徐會軍
房地産在香港同樣是難于回避的話題,但與内地不同,香港房地産已經經歷多輪周期,從政府、企業到市場都有充足的經驗。
對于當下房地産市場的壓力,惠譽評級亞太企業評級部高級董事金泰倫帶來了國際評級機構對于香港房地産市場的最新看法。
金泰倫表示,當前香港房地産主要的風險就是高利率以及辦公樓市場低迷;零售闆塊則在于港人北上以及旅遊消費復蘇勢頭未及預期,對零售商業存在影響。
惠譽評級亞太企業評級部高級董事 金泰倫
但金泰倫也表示,以領展、新鴻基和太古等為代表的香港企業依然穩健,“2024年到期的債務是12%到25%,他們有足夠的流動性,以及融資渠道非常暢通”。
或許這就是經歷多次周期後的經驗與底氣所在,相比起來,很多内地房地産企業則沒有那麼幸運。
下一位登場的嘉賓是德勤中國企業轉型與重組服務全國領導合夥人何國樑,他帶來的正是關于“内房企業信用修復與價值重塑”的演講。
何國樑表示,盡管部分一線城市出台了刺激性政策以支持房地産行業復蘇,但對消費者信心提振不足,房屋銷售情況仍低迷。
德勤中國企業轉型與重組服務全國領導合夥人 何國樑
“地産行業主要問題尚未得到解決,以及未來短期内得到大幅改善的可見度較低,地産行業或在較長期間持續面臨發展壓力。”
針對風險企業,通過重組進行信用修復是目前市場的主流手段。具體而言,削債、發行新票據、債轉股、可轉債是主要的幾類工具。
“通過重組确保‘時間真能換空間’,給予内房合适的回血空間,避免修復後的信用再次崩塌,也是重組計劃設定中的終極目標和參與的市場專業人士的共同願景。”何國樑表示。
住宅地産之外,戴德梁行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趙錦權報告了2024年第一季度全國大宗交易市場的情況及展望。
戴德梁行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 趙錦權
趙錦權表示,第一季度全國房地産大宗交易只有38宗,總交易金額是355億元,是過去5年首個季度的最低量;而且交易高度集中在四個一線城市,達到了35宗,交易金額有282億,占比接近80%。
對于下半年的展望,戴德梁行認為仍然有很多不明朗因素,其中美國利息和匯率走向直接影響境外投資者對投資回報的預期,估計買賣雙方在價格預期上還需要有一段博弈,市場成交量仍然充滿挑戰。
但趙錦權也強調,物流、生物醫藥産業園、長租公寓、商場等這些能夠滿足公募REITs退出的資産類别,戴德梁行相信會持續受到投資人的青睐。
仍有很多機會
正如本文開篇所言:無論經濟周期如何,依舊有很多商業機會存在。
正如招銀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結構融資部副主管、執行董事宋亮發表的演講——“新經濟時代的不動産投融資機會”。
招銀國際金融有限公司結構融資部副主管、執行董事 宋亮
宋亮指出,關注内地四個大的市場機會,分别是零售市場、物流市場、辦公市場和資本市場。此外,得益于很多資産可以挂鈎公募REITs作為整體退出渠道之一,市場關注度是很高的。
宋亮強調,現在是近10年可以參與到這些優質資産的特大機遇,還有特大城市舊城改造等項目也是投資的重要方向,這部分綁定了各地政府的強信用,所以大家都會紛紛參與進來。
至于外延的機遇,主要還是傳統住宅和商業地産之外的業務機會,更多體現在物流、IDC和長租公寓等方面。
華潤資本副總經理、首席投資官張宗也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投資機遇”發表了演講。
華潤資本副總經理、首席投資官 張宗
張宗表示,華潤資本産業基金與直接投資服務集團的整體戰略,投資領域不斷聚焦“大國民生”與“大國重器”。
具體來看,華潤資本持續看好民生消費行業,尤其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好産品、好服務,新業态、新模式。同時,聚焦半導體與集成電路,人工智能與數字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學等領域投資,對接産業資源;推動科技、金融與産業的深度融合。
這里又有兩個方向,一是圍繞華潤主業進行投資,二是華潤轉型創新需求。
“我們所投資的人工智能、數字科技及其他科技企業,已與華潤的地産、零售消費品、基礎設施、金融、大健康等不同業務有了廣泛的協同。”張宗表示。
重塑金融中心
機會仍在,但仍需要金融和資本的助力。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之一,近些年歷經風波,甚至被唱衰為“金融中心遺址”,但仍然向着越來越好的方向加速前行。
特别是中國證監會近期發布了5項對港措施,強調完全支持香港長期保持獨特地位和優勢,助力香港鞏固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並共同促進兩地資本市場協同發展。
2024年,恰好又是内地與香港資本市場互聯互通進入10周年的時刻。展望未來,内地、大灣區與香港的投資機會如何連結,成為新的必修課。
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歐陽紅兵帶來的演講,正是關注内地和香港資本市場互聯互通。
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 歐陽紅兵
歐陽紅兵表示:“互聯互通機制必然強化了内地與國際市場的橋梁作用,也就是說香港在其中發揮的作用,我認為是不可替代的,而且今天有可能成為香港金融市場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的支撐。”
未來,内地與香港資本市場的關繫,将從單向開放進入真正的互聯互通階段。歐陽紅兵表示随着證監會5項對港措施出台,未來可以期待有更多的政策支持。這對香港市場來說,某種程度上還是一定的利好。
“基于香港這樣一個特殊的地位,以及在大灣區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應該期待兩地之間的互動和協同有更多的發展。”
東亞銀行首席投資策略師李振豪的視野,則從兩地延伸到了全球。顯而易見,内地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都離不開世界。
東亞銀行首席投資策略師 李振豪
這其中最受關注的一點,就是“美元降不降息?何時降息”?
對此,李振豪表示,高利率肯定會使經濟增長下跌,接下來觀察美元降息的關鍵數據不是美國CPI或者非農就業人口表現,而是美國第二季度的GDP增長數值。
“如果GDP增長跌到百分之零點幾的時候,通貨膨脹就會抛諸腦後。”李振豪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古明慧律師行顧問律師黃楚儀,帶來了最近這幾年在香港頗為受到重視的“家族辦公室”的演講。
古明慧律師行顧問律師 黃楚儀
這是一個關于家族财富累積、傳承及治理話題,也是關于金融和投資的話題。對于當下熱門的家族辦公室,黃楚儀表示,财富一直增長的時候,怎樣可以繫統、專業地管理這些财富,而且實現除了财富擁有權,還有管理權也可以有序過渡?選擇家族辦公室,可以有一個專業團隊管理财富。
“家辦可以集合相關的專業人士,為整個家族提供一站式的服務,也可以幫助制定治理的框架,招聘或者聯繫有關的人才,共享資源。”
在一繫列主題演講之後,觀點資本圓桌進入最後一個環節——主題讨論會:内地與香港 金融互通下的資本拼圖。
高力國際資本市場及投資服務中國區董事總經理顧立宇為本場主題讨論的主持嘉賓,登場參與對話的有ESR董事總經理,業務管理與投資(香港)曾瑞華;WeWork大中華區副總裁全斌;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高級經濟學家吳卓殷;宏利投資管理(香港)亞洲區财富及資産管理執行總監安克強;東莞民營投資集團副總裁朱一兵;香港元豐資本管理合夥人古迎輝。
主題讨論會:内地與香港 金融互通下的資本拼圖
大約一個小時的讨論,圍繞“北水南下里的金融互通”“新風口背後的資産管理與配置”以及“香港與内地經濟的調整與趨勢”三個議題進行。
WeWork大中華區副總裁全斌表示,不管是香港還是内地,整個國家層面對于經濟的重視程度比以往是越來越強的。而香港的趨勢是在擁抱内地市場,内地市場也更加支持香港。所以對香港來說是利好的,機會也是有的,但是這個過程中要進行調整。
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高級經濟學家吳卓殷指出,北水南下的金融互通是一個趨勢,也是國家會繼續支持的趨勢,未來還有很多空間可以發展。
宏利投資管理(香港)亞洲區财富及資産管理執行總監安克強則表示,從最早開始,包括深滬港通,到後面的基金互認,再到大灣區理财通,實際上這些概念十多年前就已經有了,我們感覺這個步伐還可以更加快。
東莞民營投資集團副總裁朱一兵進一步指,香港有國際化的文化,歷史和認同都非常長,另外各種基礎和要素都已經形成,所以在金融方面、在信息交融方面,應該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香港元豐資本管理合夥人古迎輝則從融合的角度介紹,香港強的是金融服務和專業服務,包括法律、醫療等等,各方面都有很專業、很國際化的服務。對標内地和灣區的産業,可以形成很好的配合,變成一個産業鍊上的互相配合。
主持嘉賓顧立宇如是總結,從金融的角度,香港是作為一個橋梁,更有經驗、有更多的工具;但是反過來,香港也有很多地方可以借鑒内地的經驗、技術。
撰文:徐耀輝
審校:劉滿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