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削減開支,控制編制增長,政府經營帳戶将逐步恢復平衡,並将錄得盈余,當局對達到财政平衡的目標有信心。
觀點網 香港報道 2月26日,香港财政司司長陳茂波于立法會發表現屆政府第三份中期财政預算案,面對連年财赤,如何開源及節流成為各界關心的大方向。
香港新一份《财政預算案》26日發表。香港财政司司長陳茂波11時到立法會宣讀2025-26年度《财政預算案》,他早前預告新一份《預算案》的封面顔色是湖水藍,象征着未來發展藍海中的無限潛力,也寓意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深厚底蘊與廣闊前景。正如湖泊與海洋般深邃,蘊藏着無限生機與可能。多名官員及立法會議員響應主題顔色,當日身穿湖水藍衣飾以表支持。
陳茂波預計,本财政年度綜合赤字872億港元,即較他去年的财赤估計481億港元有所擴大,他預計下個财年綜合财赤為670億港元。至于财政儲備會由本财政年度結束的6473億港元,進一步下降至下個财政年度的5803億港元。
陳茂波在預算案指出,政府的經營帳目由稅收及日常支出等組成,非經營帳目由土地收入及基建工程項目支出等組成。他說,因應政府經營帳目與非經營帳目的組成和性質不同,要以不同的理财目標和方法去分别管理。
陳茂波表示,經營帳目要量入為出,以達致盈余為目標。非經營帳目方面,基本工程開支是對未來作出投資,例如北部都會區,落成後會帶來經濟和社會效益,須按社會和經濟發展需要而推行。但由于收入會受經濟周期影響,所以收入與開支之間可能出現缺口。他認為可以運用經營帳目的盈余或财政儲備支持,也可以靈活善用市場資源,包括不同形式的公私營合作、發行債券等處理。
他預測,政府經營帳目在2025/26年度大致達致平衡,並從2026/27年度恢復盈余。至于非經營帳目,由于提速推展北部都會區及其他與經濟民生相關的工務工程,預計在中期預測期内均會出現赤字,但赤字水平由26/27年度開始逐年下降。
在同日下午《财政預算案》記者會上,連年赤字,何時可恢復盈余成為媒體的焦點。
有媒體提到陳茂波在任期間,港府「滅赤」預期時間一推再推,他解釋,特區政府目標是經營帳目在兩年内恢復平衡;非經營帳目收入之間主要來自地價收入,支出來自工務工程、基建投資,政府未來幾年要加速推動北部都會區發展,因此基建工程開支維持每年1200億港元的高水平,但土地收入未能快速恢復,導致中間出現缺口,因此恢復綜合盈余的時間需要推後。
「特區政府推出強化版的财政整合計劃,以節流為主,開源為輔,加上善用政府資源,适度增加收入,大力削減開支,控制編制增長,政府經營帳戶将逐步恢復平衡,並将錄得盈余,當局對達到财政平衡的目標有信心。」陳茂波多番強調。
被問到要推遲到2028/29年度才恢復盈余,是否将财政負擔交予下屆政府處理,陳茂波說單計經營帳目在26/27年度已恢復盈余,但需要投資未來,導致出現赤字,加快北部都會區發展有助招商引資、制造就業機會拉動發展,如果現時不把握機會,加速投資推動發展,反而往後拖,做法並不合适,認為現時有能力和空間适度運用市場資金,通過公私營合作或适度發債加速發展,才是最負責任做法。
而他口中提到的開源節流方案包括2025-26年度節省政府經常開支的幅度将由原來1%增加至2%,並延續兩年至2027-28年度。連同2024-25年度1%的減幅,累計的削減幅度為7%;調整2港元乘車及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料未來5年節省約62億;飛機乘客離境稅增至200元,及檢讨咪表收費及違例定額罰款等。
至于會否擔心有評級機構因應财政收支情況将評級下調,增加發債成本,陳茂波說,未來幾年發債水平在全世界先進經濟體而言仍然較低,評級機構較關心特區政府會否有可信的計劃,在合理時間内恢復收支平衡,因此财政預算案提出财政整合計劃,以削減開支為目標,並适度增加收入,令兩年内恢復經營帳目平衡,同時投資未來恢復财政穩健。
在香港再次面臨财赤窘境之際,反觀鄰近的新加坡庫房卻「水浸」。新加坡2024财政年稅收超預期,料将實現64億新币(約370億港元)嘅盈余,占其國内生産總值約0.9%。其盈余主要來自「企業利得稅」過去兩年顯著增長,更成為政府經常收入嘅最大來源。
新加坡企業利得稅增長超出預期,主要因近年有不少跨國企業、主要中港企業,為因應投資策略變化,選擇将更多高端活動,由香港搬遷至新加坡。另一原因是特定行業的周期性波動,如金融業、批發貿易業在新加坡嘅投資增加。
即使澳門,其财政情況亦較為穩健。澳門行政長官賀一誠去年11月表示,澳門已擺脫疫情帶來的财赤,公共财政恢復盈余。當地财政儲備截至2024年9月,已達6170億澳門元(約5980億港元),較2019年增長了435億澳門元。澳門政府預計明年度盈余為77億澳門元,並宣布連續第18年向市民派發現金,永久居民繼續有1萬澳門元。
在連續數年赤字影響下,财政儲備來年跌至5800多億港元,等于8個月的政府開支,有媒體關心如果再出現另一場疫症,是否有足夠抵禦能力,陳茂波說,現時财政儲備水平不錯,相信未來随着經濟持續增長,經營帳目錄得盈余,政府多善用市場資源投入長期基建項目,可以保持一定水平的财政儲備,相信有足夠實力應對任何突如來襲的情況。
同時,陳茂波指,發行政府債券是公共财政管理工具之一。環顧全球,通過發債支持基建發展是國際普遍做法。只要發債額控制在公共财政穩健的水平,可讓資金靈活運用及對未來經濟作投資,為社會帶來更大的回報及效益。香港有條件、也有能力适度增加發債,靈活運用市場力量。
他稱,随着基建開支的增加,政府會相應擴大發債規模,預計2025/26至2029/30年度的5年間,每年在「政府可持續債券計劃」及「基礎建設債券計劃」下發行債券合共約1500億至1950億港元,其中約56%用于為到期的短期債務再融資。
在中期财政預測期内,陳茂波稱,預計政府在上述兩個債券計劃的合共借款上限将由現時的5000億港元上調至7000億港元。政府債務與本地生産總值的比率将維持在12%至16.5%的水平,屬于非常穩健和可控的水平,遠低于大部分先進經濟體的債務水平。
陳茂波強調,政府發債所得資金是用在基建投資,不會用于支付政府經常開支,這是政府一直嚴守的财政紀律。政府發債除了善用市場資金支持基建項目,更有助推動債券市場發展。而基建投資所帶動的經濟活動和産業發展,将為香港帶來更多新的發展機遇和收入。而通過發行較長期的債券來支持較長期的工程項目,也能讓現金流年期與工程項目的資金需要相匹配。
另一方面,政府主要收入來源之一,賣地估算亦愈趨保守。
來年賣地表将包括8幅住宅用地,陳茂波表示,政府對于未來幾年的地價收入預算較保守,其中2025至26年度的地價收入為210億港元,地價收入在未來幾年占生産總值比例逐年增長至2%,對比過往十年或二十年3.3%的比例,形容估算是較保守。
同時預算案提出來年不會推售商業地,财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疫情後辦公方式及商業模式均出現變化,市場上亦多了很多電商,反而形成一種契機,以前規劃用作商業用途的土地,未來或可改成住宅用地。
陳茂波說,很多市民都希望住在市區,若市區的樓宇供應增加,更多人能夠受惠;同時,在其他地方如洪水橋、廈村等,當局亦會檢視有否部分商業用地可轉換用途,令土地供應能适當地按着市場變化作出反應。
他指,當局在賣地表中列出8幅地,是希望讓大衆知道,現時有多少熟地,但不代表要急于一時推出。被問到當局有否考慮重推勾地表,減少出現流標。陳茂波表示,将土地放入勾地表,土地供應的主導權就不在政府,認為現時于年初時公布賣地計劃,其後按季考慮市場情況有序推出,做法較審慎及合适。
免責聲明:本文内容與數據由觀點根據公開信息整理,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
撰文:黃子慢
審校:勞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