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能否擔起“養老”重任?

观点网

2008-04-18 11:24

  •   提起“以房養老”,我們不禁又想起了那位美國老太太,她讓國人普及了“按揭買房”的超前消費觀念,而她又将颠覆國人的養老觀念。

      與“按揭買房”不同的是,“以房養老”的嶄新模式,就好比“櫻桃好吃樹難栽”,在中國國情面前,“以房養老”正遭遇一場技術與觀念的雙重困擾。

      【現狀】“以房養老”市場萌動

      “誰說只有養兒才能防老,以後我們老兩口就守着這套房子養老了。”對“以房養老”情有獨鐘的劉保仁(化名)信誓旦旦地告訴記者。

      已過花甲之年的劉保仁夫婦是中原區一家老國企的退休職工,一輩子未育兒女,随着年事漸高,老伴因考慮到晚年無兒女照顧,成天憂心忡忡,患上了抑郁症,而劉保仁卻是個典型的樂天派,他樂觀地認為,随着中國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一定會復制美國這種“60歲之前人養房,60歲之後房養人”的模式,老年人不僅能解決養老保障的問題,生活還會因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劉保仁說,如今民政部、建設部也都明确表示,“以房養老”在我國社會保障體繫的建設過程中可以作為一種嘗試。随着國内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已經開始試點,南京等地也出現了“以房養老”的成功案例,劉保仁對“以房養老”最終将會在全國實施十分期待。

      劉保仁憧憬的這種“以房養老”模式,是一種産權換現金的模式,即為反向住房抵押貸款(俗稱倒按揭)。以最成熟的美國模式而言,擁有房屋産權的老年人,将房屋産權抵押給銀行或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由相應的金融機構綜合評估房主的年齡、預計壽命、健康狀況、房屋的現在價值及未來的增值折舊等因素後,将房屋的價值化整為零,一次性或每月、每年支付給房主一筆固定的錢,直到房主去世為止。

      在整個抵押期間,房主将繼續享有房屋的居住權,並負責維修。當房主去世後,金融機構将獲取房屋的産權,並對房屋進行處置,可以銷售、出租或拍賣,所得用來償還貸款的本息,金融機構同時享有房屋的升值部分。

      2006年政協十屆四次會議上,建設部科技司司長賴明提交了一份有關“以房養老”的提案,引起了相關部門的注意。賴明認為中國已經存在“以房養老”推行的基礎和潛在的市場。

      2007年10月,民政部副部長窦玉沛做客中華網時表示,“以房養老”可以作為我國社會保障體繫建設過程中的一種嘗試。

      另有媒體報道,建設部與中國保監會已向國務院提交了《關于開辦“反向抵押貸款”有關問題的報告》,並得到了國務院領導的同意,目前已進入市場評估階段。

      【瓶頸】技術和政策的雙重尴尬

      劉保仁對晚年生活的憧憬究竟能否實現呢?

      近日,記者對鄭州多家銀行和保險公司調查後發現,雖然金融機構對“倒按揭”業務的優勢和前景紛紛看好,但因為金融市場和技術層面上的種種不完善制約了這項業務的開展,目前還沒有一家銀行或保險公司願意開展這項業務,“以房養老”在鄭州似乎變得遙不可及。

      上海浦東發展銀行鄭州分行個人信貸部總經理任海峰說,在“倒按揭”的具體操作中,對房産估價後,如果貸款評估少了很難讓房主滿意,貸款評估多了銀行的風險會加大,銀行與房主之間很難在利益上達成共識。

      中信銀行鄭州分行零售銀行部總經理助理王豫靜認為,銀行或保險機構的難處在于,國内房地産市場價格中長期走勢、人均預期壽命難以預測。對于銀行而言,“倒按揭”的風險是随着時間的推移不斷增大的。因此如何确定“倒按揭”利率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其實“倒按揭”隐含的風險背後,更多的還是技術操作層面的問題。王豫靜認為,辦理“倒按揭”需要大量的配套程序,在實施時,需要評估公司、拍賣公司、保險公司等機構協同操作,具體實施起來很復雜,這也限制了這項業務的開展。

      中國人壽鄭州分公司營業部賈經理有着同樣的擔憂,“以房養老”業務過程中将涉及多道手續,難度很大,如果沒有國家有關部門的政策支持,很難大範圍推廣。

      河南财經學院工程管理繫講師秦秀紅一語中的,“以房養老”在具體操作上有一些尚待突破的難點,這是由于我國金融市場不完善造成的。微觀上講,房地産走勢和抵押人健康狀況等方面缺乏專業精算技術和人才。宏觀層面上,金融市場缺乏政策支持和健全的擔保繫統,例如美國的聯邦擔保機構是一家準政府機構,将會大大降低金融機構的風險。

      秦秀紅認為,随着時代的進步,“以房養老”的模式必将逐步推廣,今後的“以房養老”並不單單局限在一種模式中,“以房養老”的市場需要多元化,一種方式是将房産抵押給金融機構。此外,也可以将房子交給福利機構,從而享受福利機構的服務。或者将房産賣給一個公益機構,並從公益機構中将房子租回來,自己支付租金。

      【争論】“以房養老”在中國“水土不服”?

      一項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有1.45億,占全國人口的11%,預計到2050年,全國老年人口将達到4.2億,占總人口的25%。如何緩解龐大的老年人口壓力,如何切實解決好老年人老有所養的問題,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研讨課題,而“以房養老”無疑是呼聲最高的方式。

      “但存方寸地,留于子孫耕”,千百年來,“子承父業、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早已深入人心,“以房養老”作為一個嶄新的模式,能否逾越國情被國人所接受呢?

      記者調查時發現,多數退休的老年人仍舊很難接受“以房養老”的觀念,但這種模式受到了許多中年人和青年人的推崇,他們認為“以房養老”将會為老年生活提供安全感。

      家住漢飛城市公園的申先生認為,随着家庭結構的變化和消費水平的提高,“養兒防老”的難度已經越來越大,在養老保障體繫並不健全的今天,一對夫婦很難同時肩負起贍養四位老人和撫養子女的責任。利用“倒按揭”的方式定時領取生活費,既能改善晚年生活,也會減輕子女的負擔。

      與申先生有着同樣看法的受訪者不在少數,大多表示能理解這種做法,但在短期内不會接受。與申先生同住一個小區的劉先生認為,中國傳統觀念講究“孝”字為先,如果老人獨自辦理“以房養老”,會給人造成“子女不孝”的感覺,将會無端制造出社會輿論壓力。就目前中國國情而言,他認為無子女的老人比較适合“以房養老”。

      事實上,目前能接受“以房養老”的還只是極少數家庭,只有當老人生活面臨極大風險時,才會出此“下策”。“以房養老”在國外已被證實是一種成熟的融資途徑、有效的養老方式,其本質是運用一繫列金融技術解決老齡化危機,但為什麼落戶中國會變得“水土不服”呢?

      秦秀紅認為,“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依然根深蒂固,並不會在短期内消失,這需要市場的引導。但老齡化是當前社會不容忽視的問題,而在我國社會福利保障體繫還不健全的今天,“以房養老”的模式将會逐漸被大多數人接受,就像當初按揭貸款買房,老百姓從不接受到認可,有一個逐漸認識和接受的過程。

      河南财經學院工程管理繫教授劉社認為,美國“以房養老”的模式固然很好,但必須結合中國國情,不能照搬照抄,應先完善我國的信貸資訊體繫,在理論上做好準備,並對人們的傳統觀念進行引導,才有助于模式的具體操作。

    撰文:王磊    

    審校:0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