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在幫助别人時,也是别人最困難的時候,不能有的就是任何一點點的優越感。
傳統的節日——端午節,對我來說,印象最深刻的端午節是童年時候過的。
童年的我生活在甘肅黃土高坡,這里缺水,一般種的莊稼都是耐旱的玉米、高粱和可以碾出小米的谷子,小麥生長時需要的水分多,只能種在水能澆灌到的平川地里,這些平川地在我的家鄉很少。我們家一年四季主要以粗糧為主,小麥磨成的白面是細糧,只有在逢年過節或者家里來客人時才能吃上。我父親下放到農村,但卻很有創新精神,他在我們家的自留地里種上了水稻。他說我們家自留地的地勢低,旁邊又有一個大躍進時挖好後來又廢棄的魚池,里面有水,可以用來澆灌稻田。我想象中的水稻碾成大米後應該是雪白顔色的,像小麥磨成面粉後一樣白。但我家自留地里種出來的水稻碾成大米後卻是紅顔色的,像高粱一樣的顔色。當時的我常常為不能碾出雪白的大米而感到非常遺憾。許多年後進了城,才知道這種顔色的米營養價值高,當年曾是進貢給皇上吃的米。
我們家當時是這個村子里最窮的一家,周圍的鄰居一直都在幫助我們,送給我們吃的和穿的,還經常幫助我們家幹活。有時是幹家務活,有時是幹地里的活,在田地里幫我們幹完活,我們常常猜不出來是誰幫我們幹的。直到今天,我們一家人還經常在一起猜測,我們家最困難的時候是誰在暗地里幫助着我們幹的活。
記得有一年的端午節,父親把自留地里打下來的水稻在幾十里外的一個鎮上碾成了大米,過節的前一天包成了粽子,端午節的早晨讓我送給周圍的鄰居:叔叔、嬸嬸家。我記不清楚當時有多大年齡,只記得我端粽子時總是端不穩,粽子總是掉在地上,從地上撿起來又放回盤子里,繼續送。送給每一家人時,他們都說很多感謝的話,總會說:“你們家沒有糧食,還給我們送什麼啊”。回來時,他們還總是回送給我們一些馍之類的東西。而我也總是重復着媽媽臨出門前不斷叮囑我的話:要感謝他們,再三的感謝他們,她們在最困難的時候幫助我們。這是給我印象最深的端午節,也是我一生中最難忘的節日。至于端午節和屈原跳汩羅江的故事都是後來才知道的事了。
今天是2008年的端午節,上個月我們國家遭受了大災。許多許多的人如同當年我們家的鄰居一樣,也在幫助着那些受災的人,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也有出了錢出了力不留名的,就像當年幫助了我們家也不留名的鄰居一樣。
我想,在幫助别人時,也是别人最困難的時候,不能有的就是任何一點點的優越感,因為這種優越感常常會把愛心沖得煙消雲散,還會讓人很反感。我時時刻刻這樣提醒着自己。财富是全社會的,今天在你的名下只是暫時的寄存。設想一下,幾十年、一百年之後,這些财富又歸在誰的名下?幾十年、一百年之後,我們住的房子又會是誰住進來?今天的這些财富和房子都是暫時的,而唯一永恒不變的是愛,是我們的精神的進步和成長。在任何時候,千萬不能有道德上的優越感,每個人的力量都是很渺小的,“不要讓财富成為愛與被愛之間的藩籬。”同樣,在接受這些幫助時,也一定要心存感恩之心,哪怕是一元錢,一頂賬篷,一瓶水,一句祈禱和祝福的話,這背後都是愛心,千萬不要用粗俗、惡劣的語言去傷害這些愛心。
今年的端午節我收到了許多朋友祝福的短信,在這里謝謝大家。
撰文:潘石屹
審校: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