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強的占比已經達到29%,再過5年達到40%都是有可能的。在這種情況下,中小房地産企業如果沒有特色是非常難以與強者競争的。”
郭傑群(清華大學貨币政策與金融穩定中心副主任):因為我並不是做房地産開發商這個業務的,我所說的轉型實際上主要是從金融和房地産商的結合,是一種更為嚴密的結合,不是轉型,並不是說房地産商要放棄現在的主營業務去做其它的事情。
相對來說,國内的房地産商在金融方面是比較簡單、粗暴和直接的,以一個商業房地産商的資産負債表來看,商業地産商需要開發項目的時候,往往采取一種非常簡單的經營性物業的開發貸,或者是經營性的非標貸款。
這是一種比較傳統的融資模式,帶來的後果非常直接,就是負債率非常高,高達90%甚至百分之百,這種模式顯然是無以為繼的。
對比美國的商業地産商可以看到,他們在金融的應用上非常娴熟。對比一下美國就可以看到,美國企業的長期限債務占比高達60%,而我們國内長債務只有30%還不到。
昨天的演講中有位嘉賓說,在今後一段時間,國内的商業地産商要盡量采納長期限的債務,而不要采用短期限的債務。
這個建議很好,但以後開發商盡量去向美國開發商學,可能嗎?不可能。
我從萬達的事件跟大家說起,去年6月中,銀監會一紙公文說各大銀行要盤點對萬達的授信情況,後面的結果我們就知道的非常清楚,7月初萬達的融資成本急劇上漲,連帶富力和融創的融資成本也急劇增高,就是因為我們的房地産開發商過度依賴銀行融資。
我們知道,中國的銀行和歐美的銀行不完全相同的,雖然他們都是金融中介,可以到他那里去貸款,但是還有一個顯著的不同,就是我們國内的銀行是政府執行貨币政策的實施單位。
歐美的商業銀行可以完全自主地決定對一個企業的放貸與否,政府只能夠調控利率,不可能用一紙公文來決定,但是在國内可以完全決定,就像銀監會對銀行發出對萬達的授信指導意見,大家就開始收貸,所以中國的商業銀行不完全是市場經濟下的銀行。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商業地産商過分依賴銀行,你就會發生一些悖論:當你看到一個很好的物業,你想購買的時候,你缺錢想借錢的時候,銀行可能不給你借;當你不需要錢的時候,銀行為了執行政府的貨币政策,可能催着你要你借錢,導致有一個錯配。
我們看看海航的案例,在去年7月在紐約曼哈頓購買了一棟大廈,花了22.1億,資金是怎麼來的呢?自己掏了23%左右的現金,大概5.2億,剩下的資金是通過财團貸款,但是根本的資金來源是通過CMBS,做資産證券化。
可以看到海航在海外的經歷和萬達完全不一樣,海航的資金是通過資産證券化直接融資的方式從市場篩募集過來的,依賴的不是銀行貸款,融資成本僅僅3.5%,利息比較低,這也不是海航第一次通過資産證券化方式到市場上募集資金。
談到資産證券化,它的融資方式是什麼?資産證券化是對資産負債表的資産端進行融資的方式,如果你有一個比較好的物業,有酒店或者商場等等,完全可以通過物業來進行融資,而不是被動的到銀行去進行資金的募集。
國内商業地産商基本上高達80%甚至更高的資金是來自于貸款,或者是銀行,或者是其它模式的貸款,而在美國,可以看到銀行給商業地産的貸款,與資産證券化給商業地産的資金基本上平分秋色。
有一位我很尊敬的老總談到他創業的過程,當時他就說國内商業地産商非常強調速度,他對設計、質量不太滿意,希望靜下來打造一個小而精致的物業,能夠提供給消費者,這是很美好的一個理想,當他創業之後,他感覺到他的理想與現實有很大的落差,現在他争取要進入100強。
他是我非常尊敬的創業者,非常的能幹,但是他的理想是很難實現的,他不得不改變。
我2014年回國,回國之前我在美國工作生活了接近20年。當時在上海,我準備進入一棟大廈的電梯,我在美國養成的習慣是讓女士先走,然後我發現永遠都上不了電梯,因為電梯門一開,所有人都進去了,我就被别人擠到後面了。
當你想小而精致、小而美的時候,周圍的房地産開發商都在拼命地追求規模、追求速度、追求高周轉。在這種情況下,除非你有足夠多的資金靜下心來打造,否則沒辦法跟其他的房地産開發商競争。
為什麼房地産開發商強調要進入30強、20強,甚至進入10強?因為不做到這樣的規模,銀行可能不會給你貸款,所以必須要追求規模,追求規模才能拿到資金,才能進一步發展。
這難道是中國人的劣根性嗎?也不是,這就要談到國際上地産的階段。實際上我們目前所處的階段還仍然是一個增量為主的階段,在這個增量為主的階段,我們目前在國内看到的現狀和所有其它發達國家都經歷過這個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最明顯的特點,一是開發商主導,必須強調高周轉,第二是必須強調間接融資,從銀行以低成本融資的方式來募集到錢。
在這個過程中,實際上大家的同質化非常嚴重。大家必須要盡快的圈地,盡快的立項,盡快的蓋樓,盡快的售樓,盡快的再募集到錢,再來蓋樓。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你的速度放慢,就像我一樣,永遠進不了這個電梯。
如果你不能從銀行貸到錢,你就會毀滅。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逐漸的才進入到第二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中就會出現一些專業的房地産投資經營機構,不僅是開發,可能會更為強調後期的運營。同時也會出現一部分資金,包括融資的來源以直接融資為主,包括資産證券化的方式,就像我剛才給大家看到海航在海外的方式,一直到後面才會有存量的經營為主。
在美國市場上,存量交易基本上是增量交易的3到4倍,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要認為國内目前的發展階段是不好的,它是一個必然的規律。
目前的環境下,風向确實變了,這種高杠杆的模式肯定是無以為繼的。從2009年到2017年這9年間,我們可以看到10強的市場占有率增長是非常快的,增長了3.7倍,而前11到前20強的增長速度僅僅只有2.8倍。什麼意思呢?随着市場進一步的發展,強者越強、弱者逐漸被淘汰,這是一個必然的規律。
雖然我們認為整個市場不僅需要強者,也需要弱者,才能有一個和諧的社會。但是在房地産市場的行業發展過程中,我們非常确信,10強的占比已經達到29%,再過5年達到40%都是有可能的。在這種情況下,中小房地産企業如果沒有特色是非常難以與強者競争的。
怎麼樣改變?改變的一個方式就是金融模式的轉型,中國的房地産行業跟美國的房地産行業有很大的區别。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根據國内的國民經濟分類的標準,房地産和金融業是屬于兩個不同的行業,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把商業地産和金融業放在了一個大類,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是認可了商業地産具有金融的某種屬性。
在運營過程中,我們看到國内基本上是項目管理為主導的模式,因為要有項目才能融資。
一個被動的以項目為主的開發商,在目前持續的競争的環境下是非常難以生存的,不管今天是不是百強,是不是50強,是不是20強,都有可能被取代。你要發展,一定要跟金融相結合。
撰文:郭傑群
審校:徐耀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