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曉華:兩會精神與中國經濟 | 年度演講

观点网

2024-04-02 17:07

  • 中國經濟現階段合理區間就是5%到6%的增速,只有達到這樣一個增長水平,中國經濟才叫恢復到合理區間,今年有望恢復到合理區間。

    本文為邱曉華先生在2024觀點年度論壇發表的演講。

    邱曉華(國家統計局原局長、陽光保險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非常高興再次和大家見面,來聊一當前的形勢,我想把當下的形勢一些想法和大家匯報一下,選擇的題目是“兩會精神與中國經濟”。

    大家知道,“兩會”是中國人民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這次“兩會”又和以往不同,是在3年疫情平穩一年之後的第一次,也是二十大一年之後的第一次,更是我們國家在中國式現代化進入關鍵起步階段的第一次重要的會議,所以這次會議對未來的中國應該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宣示。

    這次會議發出了進軍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最強的聲音,因為從現在開始,我們确實是要下大力氣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應對外部復雜、嚴峻、多變的國際環境,解決國内面臨的各種困難和挑戰,唯有如此,中國的明天才會越來越好。

    這次會議總的基調就是全面貫徹落實去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大家知道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精神有幾點是特别鮮明的,第一是再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硬道理這個概念,定義為“高質量發展是硬道理”,所以要扭住高質量發展這個硬道理。硬道理大家都很熟悉,是小平同志提出的。

    第二是再一次提出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要抓住一切有利條件,利用一切有利機會,看準了就要做好、做實。

    這一點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一個最重要的指導思想,就是從現在開始,我們要聚焦于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聚焦于發展新質生産力,聚焦于在新階段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的重要任務。

    這次“兩會”貫穿了這樣一個主題,最鮮明的特點就是這兩句話:“向新而行、往高而攀”。

    “向新而行”就是向着新質生産力前進,發展新質生産力。“往高而攀”就是往高質量發展去攀登。

    這次會議最重要的就是要引導全國上下把工作重心放在發展新質生産力,在推進高質量發展上面起好步,開創新的局面。

    第二,這次“兩會”提出一個非常積極的宏觀預期目標,有幾個方面。

    1,5%左右的增長目標。大家一看5%左右,似乎覺得好像跟去年一樣,沒有表現得太積極。可是大家應該清楚,今年5%左右的難度比上一年5%左右是要大,因為上一年是建立在2022年3%這樣一個低基數上的恢復性增長,所以不用使太大力氣,只要正常的工作就能實現,結果最後還花了不少力量才實現。

    今年的5%左右和去年的5%左右相比,盡管好像沒有拔高,但難度是更大的。這表明中央對新的一年寄予了更高的希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需要往上一躍才能夠實現的目標。

    大家知道今天的經濟環境,各種因素影響,确實5%左右不是那麼輕而易舉能實現的。

    2,這個5%左右又是非常重要的,既是解決當下天量的大學畢業生(1176萬)就業的需要,也解決大量進城農民工的需要,更是解決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帶來的新就業需要。沒有一定的增速,就業問題是很難解決的,所以5%左右是很必要的。

    3,5%左右又是一個瞻前顧後的重要目標。三年疫情打亂了我們前進的步伐,所以“十四五”提出5%左右的預期目標,但是三年疫情我們只實現了平均4.6%的增長,所以離5%左右有了一個欠賬。今年到“十四五”第四年,如果我們不努力,留到明年最後一年,“十四五”規劃就有可能很難實現目標,所以今年一定要把失去的速度盡可能搶回來,這是瞻前的需要,也是考慮到前三年沒有完成任務的一個顧後的需要。

    4,更是着眼于2035年長遠發展,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中等收入發達國家目標的需要。所以對5%左右,我們看到難度、看到必要性,是一個瞻前顧後的目標,是有連貫性的。

    第二是物價目標3%左右。大家可能覺得去年是3%左右,今年也是3%左右,沒有太大差距。其實3%左右也不是那麼容易完成的。

    這些年我們面臨的是結構性通縮壓力,甚至在去年四季度出現了全面性通縮苗頭,因為去年四季度連續三個月都是CPI、PPI為負,到今年1月份連續4個月PPI為負。

    大家可以想像,物價持續走低,對整個國家經濟發展來說不一定是好事,因為對生産者、投資者是一個最不利的參數,生産經營無利可圖、投資者無利可圖。

    對消費者來說是一件好事,物價越低,消費者越滿意,但是對整個經濟的循環來說是不利的。所以今年要完成3%左右的CPI目標不是那麼容易的,說明中央做出了要積極應對通貨緊縮的政策宣示。

    第三是解決城鎮就業1200萬以上。今年的目標是最高的,前幾年是1100萬、900萬左右,今年提出了1200萬以上,應該說也是把穩就業放在了一個更加突出的位置,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

    今年又再次強調了單位GDP能耗的要求,要求單位GDP能耗下降2.5%,這個指標是自2021年我們提出綠色轉型、雙碳目標那一年提出的,前兩年都是3%左右,今年又提出2.5%,表明今年國家綠色要求更加明确,環境約束會比上一年更大。

    從這幾個指標大家應該可以看到,今年中央政府提出了一個積極的預期目標。

    正因為積極,因此我們要實現這個目標,就需要有政策的努力和各方面工作相結合。根據目前情況來看,這次“兩會”确實表明了一個很大的政策,這就是增發超長期特别國債。

    這是今年宏觀政策最亮的一點。赤字率3%左右,赤字規模比上年增加1800億,地方專項債3.9萬億,比上年增加1000億,再增發1萬億的超長期特别國債,這就表明積極的财政政策确實要适當地加力,配合實現上述的一些目標。

    貨币政策同樣如此,大家知道穩健的貨币政策更加适度靈活,所以今年一開年就下調了0.5個百分點的存款準備金率,下調了25BP的五年期以上貸款利率。由此可以想像,今年的信号也是非常積極,就是要為實現預期目標進行配合。

    至于超長期特别國債,這部分主要是在國家重大戰略設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這是今年和今後幾年最大的政策紅利。作為投資者來說,一定要把握住超長期特别國債,它是今後幾年要連續發行的。

    同樣,今年提出推動物價溫和上升。以前是控制物價,今年在穩物價的前提下還要推動物價溫和上升,所以政策信号是非常明确的。

    這次“兩會”提出以科技創新來加快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繫,把它作為一個很重要的任務提出來,作為十大任務的首要任務,中間的核心就是要大力發展新質生産力。

    新質生産力這個詞是從2023年9月份總書記提出以來,流行的最熱的一個詞。

    大家都理解,其實新質生産力就是以技術的革命性變革作為推動力,以生産要素的創新性配置作為主要方式,以産業的深度轉型升級作為一個方向。

    因此,新質生産力更多體現在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的發展上,而這就是今後中國式現代化的主旋律——戰略性的新産業、未來的産業以及傳統産業轉型升級的新産業。

    這是“兩會”的第二個宣示,就是把創新驅動、打造現代化産業體繫、發展新質生産力作為一個很重要的方向。

    還有一個重大的政策宣示,今後幾年要實施大規模的設備更新和耐用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計劃。

    這是針對目前中國經濟生活中存在的總需求不足問題,也是針對發展新質生産力要求提出來的大規模設備更新。聚焦于7個領域,就是要求在這7個領域淘汰落後的設備,用新的設備來構造新的生産力,每年的投資市場規模是5萬億上下,可以想像這是很大的市場。

    汽車、家電、家裝這三類為主的耐用消費品以舊換新,年度規模也是萬億級的市場,這是适應新質生活品質,老百姓要改善生活,要提升老百姓的新質生活標準。

    這一點是我們今後在投資、生産經營中要去把握的又一個重要的政策紅利。

    大規模的設備更新、家電的以舊換新、耐用消費品的以舊換新,别看這些只是一個行動規劃,如果真能落地,能夠使我們國家的産業體繫發生很大變化,真的能夠使老百姓的生活品質發生很大變化。

    當然,這里面需要幾個方面的協同配合:第一,财政和稅收政策的培養;第二,銀行貨币政策的配合;第三,企業生産者适度的讓利。再加上老百姓适度付出,幾條聯動起來,這些才能真正落地和發揮效應。

    如果只是停留在口号上,财稅政策不明确,貨币政策沒有針對性的設備更新信貸支持、沒有政策性的信貸支持,生産企業如果沒有一定的折扣,就會影響消費者在目前情況下的購買積極性。

    還有要把防風險作為新一年工作的重要任務。

    外部嚴峻復雜不确定性因素比較多,我們可能要用底線思維、極限思維來做好應對準備。,但是更多的是要應對内部可能出現的問題。

    目前的三大隐患還沒有完全去掉:一是地産的風險還沒有完全消除,二是中小金融機構的風險還沒有完全消除,三是地方政府債務的風險還沒有完全消除。如果這三個風險不完全破解,中國經濟要穩步前行是充滿着不确定性的,所以中央把防風險作為一個標本兼治的重要要求提出來,就是統籌發展與安全的關繫,高質量發展要與高水平的安全相配合。

    綠色轉型就不說了,今年兩會已經強調單位GDP的能耗下降。

    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助力構建發展新格局。今年在對外開放方面,中央也是非常明确,就是要取消制造業領域里面的外資準入限制措施,要放寬電信、醫療等服務業的市場準入,來擴大鼓勵外商投資,減少負面清單管理的項目。

    總而言之,就是要解決去年以來出現的外貿滑坡、外資滑坡兩個問題,為内循環提供重要的支撐,而不是單純的内循環。同樣,要發展新質生産力,沒有對外開放的順利進展,也不可能有新質生産力的高質量發展目標實現。

    還要深化重點領域的改革,這主要需要關注幾個方面:一個是國有企業,一個是全國統一大市場,再就是财稅體制的改革,以及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的金融體制改革等等。目前這些改革都在籌劃中,估計在年内都會陸續浮出水面。

    大家關心的房地産,我想這次“兩會”建設部部長在記者招待會上已經說得很明确,就是聚焦穩市場、防風險、促轉型。

    一是市場要穩,所以城市政府要用好調控的自主權,因城施策,要有更靈活、更實在、更有效的政策,主要就包括限購、限貸等等原來限制需求的政策,進一步取消,進一步放寬。

    防風險不是簡單地保企業,而是更多的保項目,以項目作為國家政策支持的方向。過去提出的三支箭,現在中央已經把它作為協調機制,各個地方政府來落實,促進金融領域支持房地産的發展。對于那些确實資不抵債、經營能力弱的,該破産的破産,該重組的重組,這是信号比較明确的。

    促轉型,一個是配套新的保障房的住房建設,二是加大租賃型保障房的住房供給。低收入階層的住房歸政府,改善型、享受型住房歸市場,其實就是這樣一個新的政策的方向,來促進這個行業在經歷了深度調整之後,怎麼重新回到穩定發展的路上來。

    二是穩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今年要再改造5萬個老舊小區,建設一批完整的社區,繼續加大城市的燃氣、供水、污水、供熱等老舊管網的改造力度,今年要再改造10萬公里以上。要推進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的建設,提升城市的排澇能力,今年打算再啟動100個城市、1000個易澇點的整治,這就是城市平急兩用基礎設施建設和舊城改造相結合的具體内容。

    三是構建新模式,包括商品房的開發、融資、銷售等基礎性制度建設,要有利有序推進現房銷售,規劃建設保障性住房,推進平急兩用等三大工程的建設。

    我從去年以來就一直在呼籲這個領域,國家對房地産一定要有一個新的姿态,那就是與其大規模發展保障房建設,不如政府入場收儲合格的商品房,目前來看已經有不少城市在采取這個思路。我想這可能更有助于這個行業、領域盡快地擺脫流動性危機,以及企業生産經營的困難。

    其次就是怎麼刺激或者促進消費者購房的方面,前面說的是對供給方的支持,這部分是對消費者的支持,我們應該有更大的力度,無論是按揭的優惠,還是利率的優惠,還是财稅的優惠,政府都要有更明确的政策出台,這樣我們才能扭轉在這個領域深度調整,一直走不出低谷的局面。

    因為這些領域的深度調整,既是歷史的原因造成的,也是政策的操作造成,是多種因素帶來的。今天要恢復這個領域里面的穩定發展,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

    當然這個領域不可能回到過去,黃金時期結束了,我們已經走入了一個平穩發展時期。平穩就是要使這個領域里面有必要的活力、有正常的市場需求,才能更好發展。

    今天就是簡要跟大家梳理一下“兩會”精神,政府的态度很鮮明,政府的目標很積極,政策紅利很明确。當然,實施中還要注意風險,注意改革開放,注意在整個領域里面把政策的協同性做得更好,不要出現政策打架的情況,不要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不協調,要讓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都發出一致性,實現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落實穩增長、穩預期、穩就業的目標。

    這就是“兩會”最主要的信号,我們可以仔細地琢磨和理解,把握政策的方向、政策的紅利和政策的節奏,這樣對我們做好工作是有利的。

    接下來簡單和大家匯報一下今年的中國經濟。

    對今年中國經濟總的看法,升溫是可期的,但是不确定性也還是不可忽視的。

    升溫可期,一是三年疫情的陰影已經離我們遠去了,因此受疫情影響這個因素不再成為我們往前走的制約因素,可以預期整個生産經營活動将回到常态下運作。

    二是政策是積極的,無論是對以往整治的政策,平台經濟也好,房地産也好,教培行業也好,綠色轉型也好,都做了相當程度的修復和完善,因此受政策影響比較大的這幾個行業,開始進入到正常發展的軌道。無論是教培行業、平台經濟、房地産行業還是綠色轉型,都開始恢復到正常的政策環境下來發展。

    另一方面,今年出台的政策又是更加的積極,因此,政策對經濟的保障與推動是有力有效的。

    三是外部環境盡管復雜、嚴峻、不确定,但是出現了對中國而言階段性相對和緩的新特點。無論是中國與美國、西方的關繫,還是中國與其它發展中國家的關繫,其實都出現了一定階段性的和緩和趨穩的迹象。

    更重要的是,這兩年西方的宏觀政策緊縮所帶來的影響在今年已經看到有望結束的前景,因此無論是美聯儲的加息、歐洲銀行的加息,還是其它央行收緊的政策,除了日本央行以外,其它地方都可能在今年下半年出現政策性的轉向,這樣對整個新興經濟體,對中國、對發展中國家的壓力就可能減輕,我想這是今年我們能夠看到的積極的因素在增加、在積累。

    當然,不确定性因素我們也不能夠忽視,一是中美關繫,盡管出現了階段性和緩,但是今年整個世界,包括美國在内,有近一半人口的經濟體都進入了大選年,在這個階段都會帶來不确定性,尤其是美國兩黨的分裂,但是對中國它並不分裂,因為都會把中國作為一個炒作的話題,會不會有些黑天鵝事件的發生,這是我們需要去關注的。

    二是盡管宏觀政策有些變化,但是到目前為止,到底降幾次息,什麼時候降,依然還充滿着迷霧。有的說6月開始要降息,可能降3次,有的說可能還要推遲,所以也還有些不确定性。盡管轉型的信号是明确的,但什麼時候轉,力度多大還是不确定的。

    三是地緣政治的波動,俄烏、巴以以及其它的地區都還有一些不确定性。再加上我們前面講的三大風險還沒有完全解決,所以對今年的不确定性,我們也要保持警惕。

    但不管怎麼說,今年整個中國經濟完成一個5%左右的預期目標,概率還是比較大的,因為我們看到了信心有所恢復,市場的景氣在有所擡升的迹象。

    最突出的就是今年前兩個月工業已經恢復到7%左右的增長,今年市場還保持相對穩定,投資有所升溫,特别是大家關心的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最新的數據是已經回到了擴張區間。

    這個指標是預示未來景氣度的一個重要指標,因此我們可以預期,一季度中國經濟很有可能就能夠保持在一個5%左右的增長區間,如果是這樣的起步,對後續的幾個季度會有更好的支撐。因為大家知道,到目前為止,積極的财政政策、穩健的貨币政策,實施節奏並沒有像大家預期的那麼快。

    比如地方政府專項債,由于去年1萬億的國債,有8000億在今年使用,所以今年發債的進度,前兩個月還比較緩慢。比如信貸,總的社融似乎保持很大的量,但是相對去年是縮小的,所以政策的釋放可能會從二季度開始加大,維持中國經濟的穩定向前。

    總的來看,今年建築業、工業生産、農業都是比較穩定的,再加上服務業的恢復,都能支撐5%左右的增長。現在就是需求端,目前投資在4%左右,出口保持一個7%左右的增長,比預期要好,但是消費只有5.5%的增長。從這三個需求來看,未來出口不可能像今年前兩個月7%左右的增長,投資可能還會有一個更好的增長。

    問題就是消費能不能在5.5%的基礎上有一個更快的增長,因為目前缺的就是需求這一塊。生産不缺,如果需求這一塊能在政策配合下、在信心恢復的支持下,實現和生産相适應的增長區間,全年5%左右大致是不會有問題的。

    如果能夠實現5%左右,就意味着中國經濟開始回到合理的區間了。

    去年盡管是5%左右,但是還沒回到合理區間,因為上年是3%左右。如果今年是5%左右,就回到了合理區間,因為中國經濟現階段合理區間就是5%到6%的增速,只有達到這樣一個增長水平,中國經濟才叫恢復到合理區間,今年有望恢復到合理區間。

    至于長期的情況,中國經濟确實有着向好、向上韌性,這是沒有改變的,問題就是我們要從歷史的經驗中解決經濟擺脫新冠疫情之後又一次調整所帶來的困境。

    從歷史上看,我們每次的困境都是由政策性因素和外部因素相互交織所催生的,每一次的化解也都是由政策的優化和改革開放的深化得以實現的。因此,擁抱市場求活力,擁抱世界促和平,應當是我們今後擺脫調整帶來的各種困難,重拾穩定向上發展的經濟形勢的前景所必須的。

    就是要在激發活力上面大力發揮市場的作用,在促和平上要繼續和世界緊緊擁抱,這就是我們未來一定能夠有更好發展的最重要兩個基本條件:内有活力,外有和平。

    撰文:邱曉華    

    審校:勞蓉蓉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房地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