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對話摩根大通陳妍妮:連通全球與中國金融市場 | 博鰲新力量

观点网

2024-08-04 21:04

  • 摩根大通中國區聯席首席執行官陳妍妮分享了對全球宏觀經濟、中國市場以及地産行業趨勢的看法,也談到摩根大通作為連通全球和中國金融市場的“橋梁”,如何幫助更多中國企業走向世界,協助更多海外投資者和企業了解並進入日益成熟的中國市場。

    編者按:2024年以來,新質生産力成為中國經濟最核心的議題,數字經濟與科技創新則是最主要的動力,各行各業都在尋找高質量發展之路。

    因應行業變化,博鰲房地産論壇将升級擴展為覆蓋全産業鍊的“博鰲周”,並且全新策劃和推出“2024博鰲訪問”繫列報道——“博鰲新力量”。

    通過對全産業鍊代表性企業的調研與交流、深度采訪與對話,探尋新周期的新力量。期待這些力量成為滾滾洪流,帶動産業鍊及經濟的煥新發展。

    觀點網 據最新數據,金融行業女性從業者占比高達57.67%,且這一比例在不斷上升,表明女性在金融行業的重要作用與日俱增。

    摩根大通中國區也迎來了一位女性一把手。今年3月末,摩根大通宣布任命陳妍妮及何耀東為中國區聯席首席執行官,並擔任摩根大通亞太區領導管理委員會的成員。

    陳妍妮于2020年加入摩根大通,擔任亞太區房地産投資銀行部主管,之後兼任亞太區消費與零售業投資銀行部主管。她在資本市場耕耘二十多年,主導了亞洲多個標杆交易,尤其是助力中國發行人走向全球市場的業務。

    就任新的職位後,陳妍妮再一次接受了觀點新媒體的訪問。

    這一次除了探讨全球宏觀經濟、中國市場及地産行業趨勢,更多談到摩根大通作為連通全球和中國金融市場的“橋梁”,如何幫助更多中國企業走向世界,同時也協助更多海外投資者和企業了解並進入日益成熟的中國市場。

    降息與通脹

    全球經濟環境正在發生巨大變局,海外高息與通脹何時緩解、中外利差加劇還是收縮等問題,時刻牽動各方思緒。

    根據摩根大通宏觀經濟團隊分析,從上半年的情況看,全球經濟增速較2023年有所回落,但是經濟擴張的趨勢也日漸穩固。

    今年占全球一半人口的國家和地區都在經歷選舉,在選舉以後,這部分經濟體的政策将趨于穩定,陳妍妮表示:“經濟勢頭相信也會轉好。”

    她補充道,今年上半年全球經濟增速的回落,實際上是因為去年全球财政刺激政策所産生的利好影響逐漸減弱。另一方面,疫後政策利好改善了私營部門的資産負債表,家庭和企業收入也都在穩步增長。此外,資本支出和歐洲消費回升也帶動了全球制造業溫和復蘇。

    關于備受關注的全球利率問題,她觀察到,上半年各方對于利率的走勢判斷一直在波動,但是從下半年來看,摩根大通團隊對美聯儲降息最新的預測是9月份有望首次降息,之後每季度降息一次。在剛剛結束的7月份美聯儲議息會議上,也傳遞出在通脹下降、勞動力市場降溫背景下9月可能啟動降息的信号。

    從國際上來看,摩根大通團隊預計2024年下半年大多數發達國家央行也都會開始或者繼續放松貨币政策限制,比如新西蘭央行、歐洲央行等。

    高息對應的是通脹,陳妍妮表示,全球這輪通脹率一度達到了數十年來的高位,受地緣沖突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在過去一段時間,如何控制通脹對不少國家的央行來說都是一道有難度的“必答題”。從全球層面看,多國央行利率收緊以遏制通脹,通脹已有較大水平的下降,盡管仍有進一步下降空間。摩根大通預計,今年全球的核心通脹率仍然保持在3%上下。

    回顧國内,二季度GDP和6月份經濟數據反映出中國經濟活動仍然呈現短期較為脆弱、不太平衡的态勢,“應該說是喜憂參半”。

    一方面,工業生産增長上行,出口活動相對穩定,制造業固定資産投資增長強勁;但另一方面,零售數據增速意外放緩,房地産市場持續疲軟。

    在摩根大通看來,下半年市場重點關注的政策方向在于政府是否會繼續增加财政和貨币支持、地方政府的财政情況、中央和地方之間财政的安排等等,相信這些措施也會考慮到國内消費和房地産市場整體的穩定。

    地産風向標

    今年5月份,被稱為“517新政”的一繫列房地産利好政策出台,在摩根大通研究團隊看來,這體現了比較積極的信号,但是短期内房地産市場的需求回升仍然需要時間。

    “因為並不單單是經濟周期,或者是人口老化和少子化等單個因素,而是一繫列因素疊加的結果。盡管政策力度加大,但對于部分家庭來說,目前收入預期減弱,房價也未出現反轉,所以新增投資的力度和速度會減慢。民營開發商的債務問題也還沒有完全解決,對保交樓的擔憂尚存。這些都是目前需求不足的原因。雖然去庫存速度加快,然而積壓下來的庫存也不少,當時的選址、當時的地價等拖慢了樓市復蘇的步伐。”

    陳妍妮表示,未來房地産行業還要重點關注三個指標:

    第一是房價,如果房價能夠企穩,可能有助于提振購房需求。

    第二,房屋銷售去庫存非常重要,這是開發商和銀行最重要的房款來源和資金來源之一。

    第三,民企完全消除債務問題還需要一段時間,大家也會關注國有開發商資産負債表。長期來說,開發商和上下遊企業的健康狀況都會備受關注。

    對于已經出現債務問題的企業,陳妍妮強調稱,宏觀及市場環境對于企業解決債務問題來說有影響,特别是在現金流回籠層面,但不是最直觀的因素:“最重要的還是各級債權人能否及時、有效地和借款企業溝通,共同解決債務問題。”

    長期以來,摩根大通相關團隊做了大量協調工作,不斷思考、創新債務管理方案,幫助債權人開展自救行動。

    “之前是同意征求比較多,後來出現了交換要約,後期也做了一些資産處置和債轉股方案。對于房企來說,債轉股可能聽起來非常簡單,做起來有很多技術細節需要考慮,比如轉股之後誰來運營項目,運營人有沒有足夠的專業知識,是不是為債權人最大利益考慮,最大利益是價格上的最大利益還是速度上的最大利益。”她舉例稱。

    “對于房企來說,為什麼要解決債務問題?就是希望有一天市場情況好轉時,公司優質資産仍然可以産生現金流,把現金流償還給債權人。這就需要平衡資産價值的保全,也往往是談方案時最難達到的雙方共赢,但這也是一個成功方案的關鍵。”

    陳妍妮還提到,為了企業能夠回到可持續的資本結構,部分投資人會自願削債,以換取更确定的、更可見的未來現金流或者分成。投資人的訴求也在不斷改變,他們最希望的還是看到企業的誠意,比如變賣一些核心資産或提供一些增信,也希望獲得更多的前端征求同意費用。

    投資人對效率也有訴求,她以摩根大通最近完成的路勁基建項目為例:“我們做的一直都是'主動式債務管理',以'短平快'的方式,在幾周内達成一致,避免進入耗時極長的全盤重組,因為全盤重組不僅會消耗企業管理層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還可能會引起人才流失和運營能力下降。”

    連通的橋梁

    上半年,在技術革新和政策加持下,國内部分行業迸發出強勁的增長潛力,如新能源汽車、儲能技術、人工智能等領域。

    摩根大通預計新舊動能的轉化會持續進行,制造業和産業升級相較于其他領域會有更好的表現,或将成為今年經濟增長主要的驅動力之一。具體而言,能夠适應數字化轉型、滿足健康和可持續性發展需求的行業可能有超預期表現。

    尤其是新能源汽車賽道,近年來自主品牌紛紛裝船出海,運送到東南亞、歐美、中東等地。

    陳妍妮認為,中企出海是一個重新熱起來的話題,新一波的中企出海可以總結為“三多”,即多戰略、多路徑和多行業。

    多戰略層面,以前中國企業普遍都是将産品出口或者做OEM,以及采取找資源、買技術等出海模式,但現在明顯更加重視品牌建設以及價值創造,有本地化運營、本地化管理,重視自研技術創新。

    多路徑層面,以前中國企業出海更多是找渠道或分銷商,但今天需要在當地建立團隊,建立獨特的商業模式,比如通過並購、合資、投資自建,或者與供應商合作等方式,實現多渠道全球化布局。

    多行業的趨勢也非常明顯,從快消品到電池、汽車、娛樂、短視頻,甚至醫療、雲計算等,各行業都有突出的出海案例。

    數據顯示,從2006年到2020年間,中國對外非金融類的直投中,非國有企業在存量中的占有率從19%提升到54%,也就是說,民企已經成為出海的生力軍。

    為什麼中企要出海?他們的驅動力在哪里呢?

    陳妍妮認為,第一是市場因素,國際市場提供了更大的市場規模;第二,從繫統、人才、支付模式、政策等角度看,提供了有利于國際企業投資和運營的環境;第三是成本因素的變化,包括勞動力成本、原材料成本、運輸物流成本等。

    摩根大通始終致力于服務跨國企業,包括中國的跨國企業,“無論是當地資本市場運作,還是貸款、支付、現金管理、投資等,我們從各個方面都能為走出去的中國企業提供支持,幫助他們避免'踩雷',能夠專注于運營發展”。

    她以始祖鳥母公司亞瑪芬體育為例,該公司今年在紐交所挂牌上市,實際在挂牌上市前,早年就是摩根大通的客戶。

    從安踏當年私有化亞瑪芬的並購融資,到後續亞瑪芬上市,上市之後再融資優化資本結構,整個流程摩根大通都參與其中,而這也代表了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其中一種模式。

    “我們希望作為中國企業的全球合作夥伴,一路陪伴企業的成長,也希望能夠從各個方面幫助他們降低在海外的風險,比如在匯率、利率等方面,找到當地合适的夥伴。”

    除了中企積極出海,整體來看,海外資金對中國市場也同樣保持信心,如香港股市在上半年出現不少對沖基金買入行為。

    陳妍妮表示,主流資本對于優質中企的韌性和未來利潤增長以及全球化都保持期待。雖然面對外部挑戰,包括一些地緣政治因素需要考慮,但總體來說香港股市還是非常透明,仍是大家所熟悉的市場。

    以下為觀點新媒體對摩根大通中國區聯席首席執行官陳妍妮女士的采訪實錄節選:

    觀點新媒體:現在全球經濟環境正在發生巨大變局,您認為2024年整體經濟增長環境能否有所好轉?在此前美國一直加息的情況下,現在高息與通脹的局面是否能看到轉折點?

    陳妍妮:2024年已經過半,根據我們宏觀經濟團隊的分析,從上半年的情況看,全球經濟增速較2023年有所回落,但是經濟擴張的趨勢也日漸穩固。

    今年占全球一半人口的國家和地區都在經歷選舉,在選舉以後,也會慢慢看到政策趨于穩定,經濟勢頭相信也會轉好。

    今年上半年全球經濟增速的回落,實際上是因為2023年全球财政刺激政策所産生的利好影響逐漸減弱,導致增速在某些地方有所放緩。另一方面,疫情之後利好政策改善了很多私營部門的資産負債表,家庭和企業的收入也都在穩步增長。此外,資本支出和歐洲消費回升也帶動了全球制造業溫和的復蘇。

    在目前利率高企的情況下,我們看到全球經濟還是保持了很好的韌性。

    利率方面,今年大家對于利率的走勢判斷一直在波動,但是從下半年來看,摩根大通團隊對美聯儲降息最新的預測是9月份有望首次降息,之後每季度降息一次。在剛剛結束的7月份美聯儲議息會議上,也傳遞出在通脹下降、勞動力市場降溫背景下9月可能啟動降息的信号。

    從國際上來看,摩根大通團隊預計2024年下半年大多數發達國家央行也都會開始或者繼續放松貨币政策限制,比如新西蘭央行、歐洲央行等。

    通脹方面,全球這輪通脹率一度達到了數十年來的高位,受地緣沖突等多重因素的影響,在過去一段時間,如何控制通脹對不少國家的央行來說都是一道有難度的“必答題”。從全球層面看,多國央行利率收緊以遏制通脹,通脹已有較大水平的下降,盡管仍有進一步下降空間。摩根大通預計,今年全球的核心通脹率仍然保持在3%上下。

    觀點新媒體:今年大家都在談新質生産力,您怎麼看待新質生産力對當下經濟發展的影響?具體來看有哪些行業或者産業可能會出現超預期的表現?

    陳妍妮:關于新質生産力,目前政府的定調既包括技術層面和業态模式層面的創新,也包括了管理和制度層面的創新。

    在這樣的背景下,自上而下的政策目標主要專注于支持戰略性的新行業,包括新興和先進制造業等,比如新能源電池、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成績,還有大家關注的人工智能等等。

    我們預計新舊動能轉化會持續進行,制造業和産業升級相較于其他領域會有更好的表現,或将成為今年經濟增長主要驅動力之一。

    觀點新媒體:您剛剛提到新能源汽車,從去年到今年隔一段時間就能看到自主品牌裝船出海,中國企業出海已成為了一個熱門話題,您怎麼看待這個現象?

    陳妍妮:中企出海是一個重新熱起來的話題,中國有很多跨國企業,比如最早的聯想、安踏、海爾等等,在國際市場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新一波的中企出海可以總結為“三多”:多戰略、多路徑和多行業。

    多戰略層面,以前中國企業普遍都是将産品出口或者做OEM,以及采取找資源、買技術等出海模式,但現在明顯更加重視品牌建設以及價值創造,有本地化運營、本地化管理,重視自研技術創新。

    多路徑層面,以前中國企業出海更多是找渠道或分銷商,但今天需要在當地建立團隊,建立獨特的商業模式,比如通過並購、合資、投資自建,或者與供應商合作等方式,實現多渠道全球化布局。

    多行業的趨勢也非常明顯,從快消品到電池、汽車、娛樂、短視頻,甚至醫療、雲計算等,各行業都有突出的出海案例。

    觀點新媒體:據了解,香港股市在5月份左右出現對沖基金買入行為,這些資金逐步增加對中國股市投資的可能性有多大?是否表明目前投資者仍然傾向于把資金留在市場中?

    陳妍妮:從政策層面來說,今年以來,證監會推出了一繫列新舉措,包括加強内地和香港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加強監管和防範風險以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逐漸穩定了國内外投資人的信心。

    從宏觀層面來說,如果未來數月國内宏觀數據能夠呈現繼續擴張的态勢,對于股票回報而言将是一個積極信号。

    我們的中國股票策略團隊預計,中國下一個擴張周期高峰可能在2025年上半年,一般而言在順周期的階段,股票盈利開始上漲,估值也會随之增厚。随着宏觀經濟企穩,加上輕微的通脹、企業收入和盈利的改善,更多的國際投資人會關注到事實和數據層面的改善,用他們的“真金白銀”來投票。

    我們确實看到了有新的股票基金在香港成立,專注于亞洲和中國股票的買賣,這表明目前的估值水平還是非常有吸引力。大家對于中國企業的韌性和未來利潤增長,包括他們走出去和全球化都保持期待,也有信心。

    雖然存在挑戰,但總體來說香港股市還是非常透明,也是大家比較熟悉的市場,也有很多的企業可以選擇。

    除了中國企業,也有外國企業,涉及的行業也非常多,投資人可以找到一些亮點,找到他們認為有投資價值的企業,這個趨勢越來越明顯。

    我們在過去兩個月做了多筆股票相關交易,比如阿里巴巴的可轉債、攜程的可轉債、中國平安的可轉債,融資額都不小。在香港市場,中國平安的可轉債達到了35億美元量級,這個融資量級在全球來說也是不小的交易,表明投資人仍非常支持中國企業的發展。此外,我們還做了波司登股票的配售,這些都是投資人比較看好的領域。

    觀點新媒體:資本大時代催生科技大時代,據資料顯示,摩根大通近年來在科技方面的發力越來越明顯,此前摩根大通消費者和社區銀行業務的首席執行官也提出摩根大通是一家科技公司,在您看來現在應該如何理解摩根大通的定位?

    陳妍妮:在集團層面,我們認為摩根大通是一家金融機構,也是對科技投入非常重視的公司。

    科技一直是我們的支柱,投資創新型解決方案,改善客戶的體驗,一直都是我們的發展重點。除了投行、商行、資管等業務條線層面,還包括支付繫統、基礎設施等層面,都需要技術投入。今年集團在科技上的投資預計達到170億美元。

    在人工智能方面,集團已經在超過400個應用場景中使用了人工智能技術,涵蓋了支付、風險、市場、客戶體驗以及防欺詐等多個領域。舉個例子,摩根大通利用AI工具幫助數千家企業客戶将現金流管理所需要的人工削減了90%,支持企業的财務部門分析和預測現金流。

    在雲技術方面,集團投資了20億美元,建造以雲技術為基礎的全新、可靠和有效的數據中心,並計劃在今年年底把70%的應用程序以及75%的數據遷移到雲端。

    這些例子和數據足以看出摩根大通致力于走在科技發展的前沿。

    撰文:馮嘉炜    

    審校:武瑾瑩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

    資本金融

    資管

    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