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意見:信貸資産證券化是為轉嫁地方債風險嗎?

观点网

2013-09-09 03:48

  • 盤活銀行資産存量只是重要目的之一,更主要的是要重視它對我國金融結構優化、金融體制轉型的戰略作用。

      國務院日前決定進一步擴大信貸資産證券化試點,這引起了許多議論,多數人認為這是優化金融結構、盤活金融資産存量的一項重大舉措,也有人擔心說這是美國次債的中國版。有一種觀點認為這是解決地方債務問題的有效途徑,那就是說我們将用資産證券化來處理地方融資平台的壞賬。這就使人聯想到上世紀90年代末國家為處理銀行的不良資産,成立資産管理公司将其剝離的舉措。只不過現在的處理方式不同了,用“證券化方式”,而不是剝離方式。人們于是擔心地方債務風險在轉嫁社會,當然是先轉嫁銀行,再轉向社會,這也許是人們擔心信貸資産證券化隐含有“次債危機”風險的最主要原因。

      我以為搞信貸資産證券化确實不能出現這樣的道德風險,制造地方融資平台金融和财政風險的人或地方不承擔最終風險,讓全社會承擔,處理地方融資平台的金融和财政風險可以借助資産證券化的方式,但絕不是此次擴大信貸資産證券點的主要緣由。地方融資平台的過度擴張或不規範運作導致的風險要有一攬子的治理方案,既要從嚴控制增量,又要本着誰運作、誰受益、誰承擔風險的原則,妥善處理,不能借資産證券化之機“渾水摸魚”,大逃債務,好在國務院已明确“對于風險較大的資産則不納入試點範圍,不搞再證券化行為”。這有兩層意思,一是防止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的機會主義得逞,借機逃債,二是不搞類似如次債“多層打包”的衍生工具創新。至于替代方案的設計與實施是公共融資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部分,要納入财稅、金融體制改革的總體考慮。

      資産證券化是市場化的重要方式。它是與商品市場化對應但比商品市場化更根本的市場化。涉及到産權的市場化和資産的市場化。企業股份制或股份制改革就是企業資産的證券化,是涉及到所有權特别是投資決策權和收益權的市場化,但信貸資産的證券化則是另一種不涉及産權主要涉及收益權的市場化,将債權分割和買賣,是一種金融資産轉化為另一種金融資産的途徑。我更關注的是這對我國金融結構優化和推進金融體制轉型的重要意義。即它是解決中國金融體制和結構問題的一劑良藥,但並不苦。之所以說它是良藥是因為以下幾個理由:

      一是它是解決當前金融資産錯配、提高銀行流動性、化解金融風險的重要方式。我國的銀行貸款結構長期存在“長期貸款比重過高”的問題。2007年10月開始,全部金融機構的長期貸款占比首次超過短期貸款的比重,目前長期貸款占比已超過60%,如此發展下去,銀行資産的流動性問題便越來越突出,6月份“錢荒”與此並不是不相幹,在我看來有一定的關繫。這與我國投資過度增長、房地産泡沫(高杠杆融資)有關,個人按揭貸款均是長期貸款,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基礎設施貸款也是長期貸款,房地産和許多企業的貸款也都長期化(不斷展期)。将這部分長期貸款中有穩定現金流收入的資産證券化可以增加銀行資産的流動性,優化貸款期限的配置。

      二是它是金融大結構優化的重要途徑。所謂金融的大結構,主要是間接融資與直接融資的比重。我國由于體制或金融發展水平的原因,金融形成了以間接融資為主的結構,金融資産的分配權和風險都過度集中于銀行,形成了銀行體繫的行政性壟斷,而打破行政性壟斷轉向市場壟斷又非常艱難。其根本缺陷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利率管制或壟斷,利率市場化長期無法實現,導致各類價格特别是資産價格間、資産價格與商品價格間的全面價格扭曲,一些行業長期暴利(如金融業本身和相關的房地産業均暴利),一些行為過度競争而導致生存困難,使假冒僞劣、坑蒙拐騙盛行。另一方面,就是嚴重抑制了直接金融的發展,股票、債券市場的發展長期得不到資金的支撐,資金流集中于銀行及相關的暴利行業。我常常講的“有房市牛必然會導致股市熊”的道理就在此。打破間接金融主導的壟斷結構,需要多方面的改革和促進措施,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發展債券市場。今後,随着大規模存量資産證券化的推進和新的直接證券化,以及資本市場的發展,我國的金融結構将逐步由間接金融絕對主導轉化為間接與直接金融並重的結構。

      三是資産證券化對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币國際化都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利率市場化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由供給方的充分競争形成市場利率,在我國,國有獨大的金融企業體制對利率市場化仍是最大障礙,存貸款利率的管制放松,目前是取消貸款浮動上下限,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利率市場化水平,但要完全形成有效的市場利率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好在還可以從需求端來推進利率市場化,即通過資産證券化和公共融資采取債券融資方式,可能大大促進債券市場的發展,形成較公平合理的債券利率。而長期債券利率和短期債券的利率(收益率)的變化與市場利率有很強的關聯性,風險也能得到較好的監控。另外,債券市場的發展對人民币國際化也是重要的促進機制。

      以上分析表明,我們對信貸資産證券化作用的認識不能太狹窄,更不能急功近利,盤活銀行資産存量只是重要目的之一,更主要的是要重視它對我國金融結構優化、金融體制轉型的戰略作用。我說是良藥,但卻不苦口,只因為它的操作並不痛苦,它是金融資産運行方式的良性轉化,對利益格局的觸動並不像房地産那樣直接,那樣可能傷筋動骨。

    撰文:王小廣    

    審校:武瑾瑩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