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新常态,只有積極作為才能獲取

观点网

2014-12-15 18:03

  • 目前中國經濟出現的一些積極變化,僅僅是一種好的前兆,向更高水平邁進的積極信号,我國經濟最終是否實現全面的轉型升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甚至會遇到更多的艱辛。  

    目前中國經濟出現的一些積極變化,僅僅是一種好的前兆,向更高水平邁進的積極信号,我國經濟最終是否實現全面的轉型升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甚至會遇到更多的艱辛。

    王小廣 我們對新常态的到來要有一個正确的認識,否則,會感到迷惘,無所适從,也會亂了手腳。新常态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機遇。在某種程度上講,新常态确實是一種壓力和挑戰,如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增大會對一些行業、一些地區、一些群體會産生較大的短期壓力,影響人們的就業和收入,影響企業的盈利,影響政府的财政收入增長。同時,新常态下會有許多難題亟待解決,而這些問題是長期累積形成的,其中一些在經濟運行放慢下會釋放出巨大的風險。但我們要有信心,更要看到,新常态正帶來許多積極的變化,中國經濟開始向更高水平邁進,有更好的發展前景和更大的回旋余地。正如在北京APEC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全面闡述了中國經濟新常态的含義,核心是三個變化,經濟增長速度由高速轉為中高速,經濟結構優化升級,經濟發展方式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我們認為,這是新常态的典型特征,是我們希望看到的積極變化,即在經濟增速降至中高速水平的同時,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這里的關鍵是,這種新常态能否在較長時間内保持下去,最終完成經濟社會結構的全面轉型升級。在對新常态的認識上,我們認為,應從以下三個角度來把握其内涵和内在動力。

    首先,新常态是一種新趨勢,是我國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的必然反映。國際經驗和一般的規律是,當經濟發展水平達到中等收入後,經濟增長率将出現30-40%的遞減,世界各國和地區無一例外。由“高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是一種内在趨勢,但更重要的是經濟結構将全面優化升級,經濟發展進入到“提質增效”、“結構優化”的新時期。對此,我們要順應這一新趨勢,而不是逆勢而行,最主要是要放棄高增長思維,不能以“速度”論英雄,特别是在人GDP已過超過1萬美元的地區,要把發展重點更多的放在結構升級、提質增效上。

    其次,新常态並不是已經實現的狀态,而是一種新的發展目標,需要我們積極作為才能獲取。目前中國經濟出現的一些積極變化,僅僅是一種好的前兆,向更高水平邁進的積極信号,我國經濟最終是否實現全面的轉型升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甚至會遇到更多的艱辛。對此,要有緊迫感和危機感。實際上,當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經濟發展至中等收入水平後,經濟增長不僅都出現較大的波動(大幅減速),而且産生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有的國家轉型升級成功,避免了中等收入陷阱,最終實現了由中等收入國家向發達國家的轉變;而大多數國家或地區情況則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經濟增長不是轉向中高速或中速,而是轉向長期低增長或衰退,同時經濟結構矛盾進一步惡化,收入分配嚴重不公平,産業長期處于全球産業鍊的低端,爆發金融危機等。也就是說,在進入中等收入水平後,一國或一地區經濟新常态實際有兩種前景,一種是好的新常态,經濟增長放慢趨穩、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經濟發展獲得新動力,國家的經濟水平由中等上升到中高等水平;另一種是壞的新常态,即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難以自拔。好的新常态,不是一種自然、必然的狀态,它是一種可能的較優狀态,如果不去努力,不解決經濟結構中出現的各種突出問題,不對制約經濟發展升級的各種體制機制障礙進行改革攻堅,好的新常态是得不到的。

    三是面對新常态,各級政府都要确定新發展思路和政策,這也是新常态的内涵,即經濟政策的新常态。新常态的形成主要是由經濟發展的階段性變化所決定的,在這一新階段,經濟發展所面臨的環境、内在動力和主要矛盾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過去适合于舊常态的宏觀經濟政策和其他政策已經不适應新常态發展,必須做重大的調整和變化,並逐步“常态化”,如新一屆政府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不再采取強的貨币刺激政策,不再依靠大規模的政府投資計劃,拉動經濟增長回升,而是在保持貨币政策穩健的基礎上,改革和完善宏觀調控思路和方式,提出區間調控和定向調控的新經濟政策,主要是從激發市場活力、增強内生動力和釋放長期發展潛力上下功夫,依靠改革、補短闆、兜底線、優化結構等辦法穩增長,努力使經濟運行持續處于合理區間,推動結構不斷優化升級。

    王小廣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研究員、著名經濟學家

    撰文:王小廣    

    審校:勞蓉蓉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