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機制優勝劣汰的關鍵一年

观点网

2015-03-27 00:33

  • 2015年,我們認為仍然是一個市場機制發揮資源充分優化配置和優勝劣汰作用之年。

    2015年,我們認為仍然是一個市場機制發揮資源充分優化配置和優勝劣汰作用之年。

    陳淮 過去十年的調控政策造就的是四大缺陷,第一,明顯充斥着強化政府權力,從“831大限”到土地招拍挂、加征營業稅、9070政策,再到後來的國五條、國八條等,沒有一條是依靠市場機制的;第二,高成本、低效率,十年頻繁變動;第三,滞後性、被動性、主觀性明顯;第四,沒有一條是和改革相結合的。

    2013年房地産量價齊升、購銷兩旺,這一屆政府用了整整一年時間,到2014年年初,才把這種過度異動、高漲繁荣平穩下來。

    2014年並非是一個低谷、低迷之年,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的話,叫“平穩”。政策穩定,2014年沒出台任何新政策,2014年的社會預期穩定,2014年的供求關繫穩定,上下波動的幅度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内,包括房價和成交量,2014比2013高點也沒超過6%到7%的波動。

    有媒體說,限購取消是不是政策?限購取消,徐徐退出,讓各地政府審時度勢,因地制宜采取對策,恰好是一種政策穩定的特征。

    如果說李總理的工具箱還有工具沒拿出來,那就是因為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改革決定至今推進緩慢,沒有改革基礎的政策調控一定是要失敗的政策調控。包括土地制度改革、資金改革、間接融資到直接融資改革,包括市場化。因此李總理一再講,把錯裝在政府身上的那只手卸掉。

    2015年,我們認為仍然是一個市場機制發揮資源充分優化配置和優勝劣汰作用之年。開發商太多了,但不能靠政府關停並轉,應該靠市場的競争,靠市場的優勝劣汰,最終選出高效率的資源支配者。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結構轉型,無一例外将驗證市場的神奇作用。

    關于住宅建設和房地産有哪些新意?迄今為止,包括主流媒體在内,包括央視在内,基本上沒把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最有意義的新鮮信息解讀出來。

    第一,穩定住房消費。過度悲觀的看法是沒有依據的;過度樂觀地認為今年是大漲、大旺的一年,恐怕也預期過早了。穩定住房消費,包括穩定市場的需求結構。比如說在前幾年已經把投機性需求逐出市場了,不允許它卷土重來;比如說在住房供應體繫上,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趨勢已經起步了,要繼續發展下去;還有在政策維護國民經濟穩定運行上,是堅定不移的。

    2015在短期經濟運行中一個最主要的難題就是李總理說的“被通縮”。解決經濟增速下行這些問題,穩定住房消費是第一要關注的,有很多可值得解讀的地方。

    第二,鼓勵和支持自住型、改善型住房消費。無論是規模還是總量、分布,在穩定的基礎上支持、鼓勵自住和改善型消費,這句話是有新意的,如果說在進入2008年之後,鼓勵消費的政策重點落在90後或者剛需身上的話,這個市場的主導性需求力量正在從基本型需求向改善型、舒适型需求過渡,也就是市場的重心已經出現了上移,政策的重心同樣正在逐步上移。

    住房需求和穿衣服一樣,可以界限清晰地劃分為四個層級:遮寒避體,這是基本需求;講幹淨,講體面,分四季,分場合,這叫改善型需求;講時髦,這是享受需求層級;非名牌不穿,這是奢侈性需求。

    住房也是一樣,我們的政策在前些年鼓勵的是剛性需求的話,這個任務並沒有最終完成,但是已經出現了重心逐步向改善型和部分享受型需求的升級。

    第三,完善住房保障體繫。住房保障體繫的話題更多一些,傳遞的信息更多一些,保障房不僅僅是實物型保障,而且實物型保障和貨币型保障並重,探索對低端群體政府兜底的合理形勢。更重要的是,今後不要再簡單地說保障房,2015的核心詞叫“棚改房”。

    為什麼是棚改房?在“十二五”開局的2011年,3600萬套保障房中就有棚改房的選項,但是那個棚改房的政策是不包括老舊城區的危舊房改造,專指大型國有工礦企業、農林牧場員工集中居住區。

    對一個老城區的連片改造叫棚戶區改造,可以這樣叫,但是不享受中央棚改政策。從2014年開始,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明确,棚改政策範圍大大擴大。

    大家注意到一組數據,李克強總理說2015年蓋740萬套保障房,其中棚改房580萬套,占多大比重?這意味着實物型保障從原來的平地起房的保障房轉為了和老舊城區改造、老舊危房改造密切結合,這個轉變應當是市場參與者值得注意的地方。

    棚戶區改造和“十二五”前三年保障房建設的區别,第一,沒有土地的問題,保障房建設有兩個最大的難題,一是窮人該住哪兒,住核心市區還是住遠郊區縣,二是錢從哪兒來,棚改房沒有土地的問題,本來就是城市居民用地,城市建設用地;第二,棚改房容易和城市整體升級密切結合,包括多年來已經嚴重老化的地下市政管網、交通規劃、城市功能分區、老百姓住房檔次、以底商為主體的商業業态的全面升級結合;第三,棚戶區改造更容易引入市場化力量。

    “十二五”前三年,媒體老問保障房的錢從哪兒來,但是棚戶區改造則相對容易引入市場化力量,因為拆一還三、拆一還五,建20層的樓,也有十多層可賣,引入市場化的力量比較容易,而且必然容易和過去被掩蓋下來、問題積累越來越大的一些弊端改造相結合,比如城中村、小産權,比如城鄉結合部、農民出租屋等。

    所以棚戶區改造既是保障體繫的完善和發展,也是保障形式的變革,也是城市化建設的新特點,也是開發商等市場化力量值得關注的一個新契機。

    第四,和改革相結合。沒有改革為基礎的任何工具箱里的政策,拿出來都是無效和相反的。總想把主觀意志強加于客觀規律之上,總想讓政府之手淩駕于市場之上,那一定是要失敗的。

    李克強總理再三強調城市化與改革,改革和城市化紅利,一再強調政府要把那只不該動的手縮回來,一再強調發揮市場機制的力量,這不是簡單的政府少蓋章就行,而是包括土地制度、資金供給、金融市場化機制等。

    如同十八屆三中全會所說“市場機制是配置資源的決定性力量”,2015是中國房地産市場通過市場化力量實現優勝劣汰、健康發展的關鍵一年。

    本文為著名經濟學家、社科院城鄉建設經濟繫主任陳淮先生在2015觀點年度論壇上所發表的演講全文實錄,未經本人審定,選入本刊時有修改。

    撰文:陳淮    

    審校:劉滿桃



    相關話題讨論



    你可能感興趣的話題